用中国技术打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大门”
图/受访者提供
近日,记者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获悉,湛江市科技工作者李中荣获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记者多次预约,终于采访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工程师李中。
脱颖而出荣获殊荣
2018年9月28日,南油人欣喜获悉:经过半年的提名推荐、资格认定、初评、终评等环节,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钻完井总工程师李中从来自全国科研、生产和教学等各领域数百名顶尖科技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喜获2018年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这是中国海油员工第二次获此殊荣。
何梁何利基金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基金奖设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三个奖项,每年评选一次。
李中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扎根南海一线,长期从事钻完井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南海多个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建设工程钻完井项目,同时是国家重大专项、集团公司重大专项的科研技术骨干,为南海西部油田钻完井技术提升和增储上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南海西部海洋钻完井技术的领头人,解决多项高温高压和深水测试作业世界性难题的团队领头人。
他带领团队用20多年的时间攻克海上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瓶颈,促成了高温高压钻井关键技术、井筒完整性技术、安全控制技术和钻完井提质增效技术四大国际级首创成果。他和他领衔的“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团队201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研发的深水钻井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支撑发现我国第一个深水自营气田群。他还带领团队攻克了复杂断块区域衰竭油藏多压力体系钻完井技术难题。
由于在海洋石油钻完井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李中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次,其中特等奖3次、一等奖7次;局级科技进步奖13次,授权发明专利16件,出版专著7部。凭着这些沉甸甸的成果,他荣获了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目前李中是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及长江大学特聘教授。
李中告诉记者:“感觉很光荣,这个荣誉是属于中海油的,也是属于我的团队的!这项科学技术将中国海洋油气钻完井技术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融经济产值、环保效益、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保障于一体的新高度。”
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南海是世界三大海上高温高压区域之一,且油气资源丰富,蕴藏的天然气量高达15万亿立方米,约占南海总资源量的1/3。但要在近250℃高温和1000多个大气压的高压的海底,开采这些极易燃易爆的天然气,难于“登天”。
国际石油巨头曾在这方面吃过“苦头”。上世纪80年代,外方曾斥巨资在南海钻了15口高温高压井,投入近50亿美元的财力,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全部国际企业铩羽而归,陆续撤出这片被论断为“高温高压海洋石油气无法游离成藏”的海域。中国南海高温高压区天然气勘探由此成为行业公认的世界级难题。
“别人能一走了之,我们不能走。"蓝色国土"需要我们去开发,国家需要天然气。”李中和他的团队坚定信念,持续攻关。以克服高温为例,该区域井底温度接近250℃,而海底温度又接近0℃,被誉为钻井工程“血液”的钻井液,要在如此大跨度的温度变化下不沸腾、不结冰,甚至不能出现任何性状上的改变,非常困难。但李中和他的团队咬定目标不放松,逐渐摸清了南海高温高压的“暴脾气”,最终为南海高温高压区“量身定制”了一整套钻完井作业技术。
这套关键技术在异常地层压力预测、井筒完整性、高温高压气井测试、安全高效作业等四大方面取得重大创新。其中首创的多源多机制异常压力精确预测方法,精度由国际同行的70%提高至95%;研发的钻井液、耐高温提速工具等,将钻井事故率由国际同行的65%降至5%以下,平均钻井周期由175天缩短至52天,费用降低70%……这些只是李中和他的团队研发成果的一角。
这套技术“利器”支撑了南海7个高温高压气田的发现。李中至今还记得,2010年首个气田东方13-1钻探发现后的情景。“正式会议上大家表面很安静,背后小聚或者其他时候,大家忍不住一边欢呼,一边泪流满面,这十几年的攻关太不容易了;我们终于把前辈们的梦想变成真了。”
更让他自豪的是,这套技术已在美国墨西哥湾、英国北海、伊拉克等高温高压区块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份高温高压区天然气开发的“中国方案”。
打开深水“宝藏大门”
除了高温高压,南海深水海域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宝藏”,勘探难度同样是世界级。尤其是钻井,面临海床低温、地层破裂压力低、井控风险大等众多技术难点。之前深水油气勘探的技术和装备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我国起步较晚,2004年中国海油与外方合作勘探南海深水区块,才揭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序幕。2011年,我国成立深水钻完井作业团队,李中就是团队的重要技术骨干和负责人之一。
与此同时,南海西部深水海域的地质油藏研究也不断强化,2013年科研人员首选位于海南岛东南150公里处、水深1500米的琼东南中央峡谷陵水17-2构造部署了探井。为高效完钻这口井,李中带领深水钻完井团队再一次发起科研“猛攻”,形成一套深水优快钻完井关键技术,其中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2014年1月陵水17-2构造探井开钻,2月完钻,这套技术“首秀”大获成功:不仅钻获了良好油气显示,测试获高产气流,一举发现了我国首个自营千亿方大气田,且建井周期由65天降至34天,成本降低50%,多项钻井指标均创海油最佳。这表明,李中带领的深水作业团队,掌握了深水钻井及测试全套高效作业技术。
陵水17-2气田的发现,打开了一扇通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运用这套技术,近年李中又和团队在南海实施了一批探井,发现了陵水18-1等多个天然气田,进一步完善了技术,坚定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进军深水、寻油找气的信心和决心。
(下转05版)(上接03版)
秉持初心
持续攀登
“我们不断琢磨、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后发现制约勘探的最主要原因,其实还是钻井工艺。”李中指出,自1984年首次在中国南海莺琼盆地钻高温高压探井以来,一直鲜有储量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钻井技术不够先进,而高温高压的环境要求钻井装备具有较强的抗高温高压及密封性能。
当时正是对外合作的高峰期,作为中方代表,他需要看作业资料了解作业进展,但外方根本不让看。从那时开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钻研技术!在李中看来,国外企业纷纷撤出中国南海,看似陷入了僵局,但对中国本土海洋石油人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钻井作业一旦开始,昼夜不休地反复跟踪、分析、评估几乎是家常便饭,技术钻研实在很苦,一般人难以想象。
有一天凌晨3点多,电话铃声响起,这么晚来电,他第一感觉不太好。果然,是现场钻井总监特别焦虑的声音,说海上钻到异常高压了,现在已关井,但套压(关井的那个压力)持续增高。他当时一下子被完全惊醒:这个情况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压力继续增高,就可能井喷,现场近200人和价值几十亿的钻井平台就会遭遇巨大危险。一定不能有伤亡,国家资产一定不能有损伤。他立即赶往办公室通过远程系统查看,必须尽快排气!他反复跟现场确认,绝对不能有任何动火作业,一个火星就可能带来船毁人亡。他连续几天没合眼,繁忙而缜密地指挥应急抢险,最后消除了隐患,但是身体几乎要虚脱了。
除了深水和高温高压,李中还带领团队攻克了南海极易垮塌地层钻完井技术难题。在这些地层作业,必须精准把握脆弱的平衡,稍不注意就会酿成重大风险。因此凡是现场有这种作业时,他的心时刻悬着,走在地上都像在高空走钢丝。
了解到如此庞大的作业量和巨大的压力,记者询问李中:“如果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是否还会投身海上油气研发领域?”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是毫不犹豫的。
就这样,在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中,经过天天打仗似的忙碌与煎熬,李中和他的团队一步一步登顶了高温高压、深水等多个领域钻完井作业技术的塔尖。不过,李中并没有因此而放松科研。他说:“南海不仅是一片富饶的海域,也是一片充满挑战的战场。尽管我们披荆斩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还远远不够,国家还需要更多天然气,南海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发,我们在高温高压、深水、天然气水合物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研究亟待更大突破,这都要求我和团队继续努力。”李中秉持初心,持续攀登。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个人的价值本就体现在勇于挑战,而他更热衷搏击海浪,向独一无二的难题发起进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彦通讯员湛关宣)3月1日,记者从湛江海关了解到,据海关统计,1月湛江关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