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从大汉古港拂过
○黄宝(开发区)
汽车朝着徐闻新港的方向行驶,满眼晃动的是椰树、棕榈、木麻黄,远处传来一声长一声短的汽笛声,是远洋货轮编队起航的信号。
坐在副驾位的县地方志办公室的老曾递过一张考察日程表,征求我的意见。“能否先去仕尾?”古港遗址仕尾在新港之西只有三里远,我才提出这个建议。
虽是主从客便,但他们自然无知我想去仕尾的缘由。
是越来越近的汽笛声唤起我汹涌的记忆:2001年3月7日新华社发文《汉徐闻港是中国“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之一》。次日,人民日报也刊登消息《3月7日专家正式签字认定大陆最南端徐闻是古代“海上丝路”始发港》。文章称“徐闻,祖国大陆的最南端,驻守琼州海峡之咽喉,大量的史料和近50年来的考古挖掘实物,证明了2000多年前西汉在徐闻作为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繁荣、兴旺。”
五里乡的二桥、仕尾、南湾这一带曾是古徐闻县治所,考古专家根据1983年从此处挖掘出西汉时期的板瓦、简瓦和建筑的重要构件瓦当,认定二桥是西汉元鼎设置的徐闻郡治所遗址,仕尾则是徐闻古港(古称讨网)遗址。伫立此处,见海上三墩依然屹立,只觉得与书里描绘的更靠近陆地了。《徐闻县志》有载古徐闻城“前临海,峙三墩,中有淡水,号龙泉”。
墩,亦称岛屿,眼下翡翠般的三座沙墩挨在一起,一片葱茏,阳光下通体透明,怪不得古时人称“小蓬仙”,它的实际意义是港湾天然的屏障。汉时,满载货物,补给足了的船只,云集这里憩息,等候汛风洋流,然后像候鸟一样飞向大洋彼岸。
款款的海风从蓝绸似的海面扑脸而来,摇曳着木麻黄、椰树、树叶沙沙作响,像队列中响起的掌声。拍岸的涛声,似兴奋的鼓点,有点煽情,像在欢送,又似在欢迎踏浪远洋的弄潮儿。苍老的红树,头埋在海水里,只露出光秃秃的树梢,一定是沉醉于或在眷念当时锣鼓喧天,千手划桨,万帆竞发的情景。大汉的潮流,古港的雄风浪韵,它比谁的感觉都深刻。
大汉已乘潮流远去,置身故地,思古幽情无不油然而生。漫步沙滩,意识让我尽可能寻找历史遗留,那怕是蛛丝马迹。散落于雪白中的褐色碎石片,是被历史碾碎了的古码头的阶砖,相信泥土深处埋有瓦砾陶片。这些即使是个哑巴,但有记忆的大脑。曾经在此出土的中国最早的航海灯座,航海八卦定位仪现摆在广东省历史博物馆,村里,杂草丛生的古巷,歪着脑袋的灯塔,卧着半截子的石墙,仿佛在等候它的知情人。
两千年,岁月足可以使海枯石烂,幸好眼前这方海未变成沙漠。让人们努力去想象,汉武帝帆樯林立的船队,曾在这里掀起蓝色巨浪,席卷南海、印度洋、太平洋,震撼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带去绮丽的丝绸、陶瓷、金银和东方大国的文明,也带回明珠、玻璃、玛瑙、香料等洋货和异域文化。远古的赤城(汉元鼎6年汉平定南越在徐闻开郡,当时徐闻称为赤城),才有外国来使,汉廷译吏的身影闪现,还有大贾富商的纷至沓来。这至少给红土地划过一道亮光,也才点着后来的“黄色文明”。清咸丰三年《五夫子宾兴条例芳名碑》记载“自明汤义仍先生来徐闻建书院,而徐闻竟知向学、知礼义、守法度、渐成风气。”
如今,二桥、仕尾脚下竖起“大汉三墩”的旅游标识。一堵用古船板构筑的纪念墙,铭刻着古丝路航海图,附有从《汉书?地理志》译过来的说明:“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自徐闻、合浦起航,航行5个月可达都元国(今马来半岛),续航4个月至邑卢没国(在缅甸沿岸),然后再航行2个月抵达黄支国(今印度)。回程经已程不国(斯里兰卡)、皮宗(马来半岛)到日南(今越南)等地回国。”“从那日起,中国的丝绸等货物输送南亚、西亚各国、并转运到罗马、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古时的徐闻是个蛮荒之地,人称“徐闻吞吐大海,白日不朗,红雾四障,猩猩狒狒,短孤暴鳄,啼烟啸雨,跳波弄涨,人尽急公”。汉武帝如何把眼光投向这里?须知,中国是典型的季风国度,每年冬季风自北而南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风又自南而北从海洋吹向陆地。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的商人,借助季风的变化,在南海海面上南来北往。那时的番禺、黄埔,外围由于越城岭、都庞岭、萌岭、骑田岭、大庚岭构成屏障,山高谷深,瘴气重重,又有土著南越顽强把守,只好选择广袤、自由的雷州半岛这片天南重地。有史籍记载公元3世纪30年代后,广州才逐渐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主港,到宋末元初才有泉州、宁波港的崛起。
凝视沿海的蔚蓝,我在寻思,三里之内西头是苍老的大汉始发港,东头是鲜活的徐闻新港——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当下世界已掀起蓝色经济的风暴,古老的蔚蓝因春风拂醒。令世人慨叹的是:2000多年前海上丝路始发港在这,2000年后的今天,崭新的徐闻港依然在这,这或是历史的必然。
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未来,是我先步徐闻大汉古港的真正理由。
新闻推荐
徐闻两小伙买江豚放生将获表彰陈明越、陈健壮花1410元辗转买下渔民捕获的江豚
陈明越、陈健壮花1410元辗转买下渔民捕获的江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