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坡老圩鱼灯老艺人 “元宵游鱼是习俗总得有灯”

湛江晚报 2019-02-27 09:43

记者刘金凤

每年正月十四、十五,遂溪县北坡老圩的居民会举家出动,开展一场华丽丽的闹元宵活动——“游鱼”。由男女老少组成游行队伍,手持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各式各样的鱼灯、虾灯、蟹灯、鱼龙灯,走街串巷,渔灯的灯光把夜照得亮如白昼,如同海底世界,正如唐人所写“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日前,记者到遂溪北坡老圩采访。

与时俱进鱼灯更美更安全

北坡鱼灯,出自北坡老艺人之手。

吴建明今年70多岁,前几年家里建了新房,他从老圩搬到了新居,但做鱼灯这门老手艺一直没有丢下。每年元宵前几天是他最忙的时候,要赶制鱼灯给定户。记者到来的时候,他正与家人赶制鱼灯,鱼灯的骨架已经扎好了,有的还糊上了纸,只待画画和上色。为了不妨碍老人家赶工,记者一旁帮忙画外饰和上色,一边听他聊北坡鱼灯的历史。

北坡鱼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三百年前。元宵游鱼灯,寓意着风调雨顺,年年有余。传承至今,不断改进与发展,“过去游鱼灯多为鲤鱼,后来形式多起来,有了各种海鱼,马鲛鱼、石斑鱼,还有虾和蟹。过去鱼灯里点的是蜡烛,后来也改用电池作灯光。”吴建明说。

更多的老艺人住在老圩。来到许德业的家中时,他正在往鱼灯骨架上糊新纸。许德业今年88岁,精神矍铄。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自小跟父辈学做鱼灯,“许多鱼灯的骨架都是固定的,鱼身不会动,但我做的是会动的,是会游的鱼。”老人颇有些得意,为了让我们看看,他从里屋举着一个个做好的鱼灯出来,排靠在门前墙上,这些鱼会摆动鱼身和鱼尾,像在水中由,鱼须和鱼尾在风中招展,甚是生动可爱。

元宵总要有灯

“一节一节地扎,全是手工制作,一个鱼灯的骨架要"定定"坐下来扎个两三天。”许德业说,因为做灯工多繁琐,家中子孙都不愿意学,老人表示理解,“年轻人要工作,没这么多时间。”

“一个鱼灯卖多少钱?”记者问。

“很少卖,一个人做不了几个。新的灯给个两三百一个,有些街坊提些年货上门,也带个鱼灯走。”许德业说。因为鱼灯难做,很多人今年游完了,明年拿过来重新裱一层新纸,又是一个新鱼灯,老人也很乐意帮忙。

75岁的苏日英在老圩也做了大半辈子鱼灯,和这前两位老艺人不同,他做的是布灯,用带着闪片的各色蕾丝罩在铁线扎成的鱼灯架上,里面放个电池灯,灯色闪耀中,鱼灯也更加艳丽。

“北坡元宵游鱼每年都有,前两年还游到了遂溪,我和村里的老艺人做了一千多条鱼,相当壮观。”苏日英说。据他介绍,北坡老圩有几百户人家,老人大多会做鱼灯,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不过,他相信,哪一天他老得干不动了,儿子孙子也得自己动手做鱼灯,“元宵游鱼是习俗,总得有灯。”

新闻推荐

遂溪恢复“万年桥”名称

本报讯(记者苏国松张蔓莉)为铭记历史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增强遂溪文化底蕴,挖掘遂溪旅游资源,推动创文活动不断深入,历时三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