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幸福指数 共建健康湛江
2月22日,记者在深圳“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展馆中看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义工“幸福银行”相关物品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见证物之一被展出。(2月23日《湛江日报》)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义工“幸福银行”被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成果,在“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展出,这是湛江人的骄傲。
义工“幸福银行”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1年创建并发起,是全国首家为建立新型志愿者活动长效管理机制而设立的义工组织。可以说,从创建之初,义工“幸福银行”就已经瞄准了“为人民谋幸福”这个目标。要为人民谋幸福,就要坚持问题导向,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义工“幸福银行”,正是广医附院对当前医院服务短板“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开出的良方。
长期以来,各地三甲医院普遍存在运营成本高,医护人员不足,看病“三长一短”(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候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而医生问诊时间短)等现象,远不能满足患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少医院虽也有义工服务,但往往是以“学雷锋、做好事”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周期短且不固定。结合这两点实际,广医附院逐步摸索出一套“医务社工+义工”管理的长效机制——义工“幸福银行”应运而生。
所谓义工“幸福银行”,其实就是该院依托高校优势,自主培养医务社工,以医学系、社工系大学生义工为主体,培养一支医务义工队伍。其后,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国内首创的“1+4”五工联动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医务社工+学生义工、党员义工、医护义工、社会义工)。而之所以叫“银行”,是借用“银行储蓄”的概念,建立“奉献——回报”间的良性循环,让义工把服务时间存入“幸福银行”,当义工或其亲属有需要时,便可享受对等的服务。这一创新,在大大激活义工积极性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不断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到医院管理和服务中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笔者看来,义工的“幸福”其实远不止于“银行”的“储蓄”功能,很多义工在服务中其实并不为了“可享受对等的服务”。所以,在推进湛江“大健康”建设时,要发扬五工联动模式,首先就要突破“银行”这一类比的局限,立足医院主业功能本身,将医疗机构“把脉幸福指数”的功能进一步放大,推广“幸福义工”,让义工送健康、送幸福,更多关怀湛江人在健康管理方面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退一步说,即便以“银行”为类比的载体,也应该在“功能”上进行深化——“幸福银行”助力群众健康管理增值,“幸福存折”见证群众幸福指数攀升。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指导思想下,广医附院一定能找到义工服务社群的新模式、新渠道,从而助推健康湛江建设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这也将在深层次上助推湛江市民的健康管理不断增值、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新闻推荐
文/记者李美霞通讯员翁冬宁指导医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周宁乍暖还寒,气温时高时低,春季是一年之中天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