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梅菉街道梅菉头社区舞貔貅表演队新春上门拜年,深受村民欢迎 “有了舞貔貅,年味才更浓!”
新春佳节,吴川市梅菉街道梅菉头社区热闹非凡。在这里,有一门古老相传的民间艺术——梅菉头舞貔貅。梅菉头群众过春节,总少不了热闹欢腾的舞狮、舞貔貅助兴,每到这时,村里的舞狮、舞貔貅的人们也忙碌起来。舞貔貅表演队新春上门拜年,深受村民欢迎。
老艺人老当益壮
走进梅菉头社区,热心人士把记者带到了设在梅菉头理事会办公室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貔貅传承基地”。83岁的吴川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年例”项目非遗传承人凌生,是土长土长的梅菉头人。他告诉记者,貔貅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猛兽,样子像狮又像熊,凶猛异常。它纳食四方之财,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镇宅驱邪、招财纳吉的神兽。梅菉头村的舞貔貅又称“紫微降貔貅”,是一种表现人与动物搏斗的舞蹈,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2012年,梅菉头舞貔貅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今年大年初一起,梅菉头舞貔貅表演队就开始忙碌起来。一大早,他们应梅菉沿江社区的邀请,组织数十人的表演队伍到该社区进行采青活动,6条装扮一新的狮子为社区群众拜年,送上祝福,从早上7点一直表演到晚上7点,一路走一路舞,伴着锣鼓声,给社区增添了不少喜气。大年初四,梅菉头舞貔貅表演队给本社区挨家挨户登门拜年,每家每户的主人都出门迎接,个个心花怒放,热心地还礼祝福。
舞貔貅表演队的小吴告诉记者,他们从小看着父辈在春节期间出来舞貔貅,特别感兴趣,后来跟着父辈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就在新春出来舞貔貅拜年,今年已经是出门拜年的第三年了。“不仅可以增添一些节日的气氛,还能收到新年红包,特别开心!”小吴高兴地说。
凌生介绍说,梅菉头舞貔貅最突出的绝技是貔貅上牌山,也就是“舞貔貅叠罗汉”。今年,这项绝技要到元宵节当天的“粤西年例文化节”才开始展示。上牌山是梅菉头人在舞貔貅的基础上创新的,已有百年历史。据说解放前湛江有一富商举办采青活动,把“青”吊得很高,邀请梅菉民间艺人去参加。当时梅菉头的舞貔貅艺人就已经通过“上牌山”的形式去采青。梅菉头舞貔貅叠罗汉采青活动最高叠过5层,5层就约需150人。现在舞貔貅叠罗汉一般是4层,包括锣鼓、牌桥等共需80人参与表演。最高这层仅1人,即“牌顶”,是整个叠罗汉活动最关键的人选。
传承绝活后继有人
53岁的梅菉头“舞貔貅叠罗汉”传承人陈海峰,有30多年“上牌顶”的丰富表演经验,在当地被誉为“专职上牌顶”。陈海峰告诉记者,1979就开始接触舞貔貅,那年他才13岁。他见到长辈舞貔貅叠罗汉后,非常喜欢,接着就请求老师傅教他,开始在梅菉祖庙门前空地训练。“当时几乎每天晚上都去训练,吃完晚饭一直训练到晚上10点,三四十人一起练,非常起劲。”陈海峰说,那个年代平时没有什么娱乐的,所以就学舞狮、学功夫,日子过得很充实、很满足。训练了几年后,到1984年,当地乡绅决定,在梅菉祖庙由陈海峰试上舞貔貅叠罗汉。当时一共叠了4层,陈海峰在罗汉顶层舞貔貅,乡绅们一致称赞他够胆色、腰力手力足、马步稳、舞得好。自此以后,陈海峰年年“上牌顶”表演舞貔貅叠罗汉。
如今,梅菉头舞貔貅叠罗汉这项绝活在梅菉头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近两三年,梅菉头参与舞貔貅叠罗汉的村民约200人,他们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下,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类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受到普遍赞誉。但参演的艺人普遍年龄偏大,急需补充新鲜“血液”,现在正加紧培养年轻一代的艺人。
“在梅菉头,有了舞貔貅,这个年味才更浓!”凌生说,梅菉头的舞貔貅技艺高难精湛,表演程式套路丰富、气势恢宏、风格独特,是岭南貔貅舞类的拓展与升华,如今,这一民俗瑰宝在梅菉头具有良好的传承氛围,他相信这个项目会得到更有力的保护和弘扬,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周志刚)为了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营造春节风清气正的氛围,近日,吴川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教育系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