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艾籺

湛江日报 2019-02-14 08:19

◎蓝天雁(广州)

我的故乡粤西,有一种风俗,就是冬至、除夕家人围坐一起做年籺,特别是艾籺,是必不可少的年货。过年做年籺,吃年籺,预示辞旧迎新,庆贺新岁的到来,同时寄托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在除夕之夜,每家每户在白天贴好春联后,全家人会围台先吃年籺,然后才是年夜吃团圆饭,再是大人给小孩派利是。所以,过年带给我们的是温馨的回忆。

在我走南闯北所见,除了粤西湛江、茂名一带,似乎还没见到哪里有吃年籺的习俗。虽然北方过年也包饺子,但毕竟不是同一品种。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过年了,总得有过年的感觉,新年的过法。很多地方过年会买个年糕,摆在案台,春节期间不吃,是“压年”、“掟年”,寓意丰衣足食。等开年初三甚至过了初七“人日”才吃。粤西的年籺实际是一种特色年糕,式样很多,有煮汤籺、菜籺、寿桃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艾籺、糯米糍等,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寓意健康、平安、好运,生活滋滋润润、和和美美。

我喜欢吃年籺特别是艾籺。籺似乎构成我对家乡和童年的最温情的回忆。小时候,我们兄弟渴望过年,因为有籺吃。每到腊月二十七八,全家每个人都要为做籺忙活。奶奶是当之无愧的总指挥,由她分派每个人的任务,包括打磨籺粉、准备绿豆、花生仁、芝麻、椰丝、虾米、肥肉丁馅料等。到了万事俱备,一家人围着桌子就开工了。奶奶和妈妈捋起袖子,开始搓籺粉,很快,散落的糯米粉就能搓成一个大籺团。大的籺团被扯成一个个的小块,很快小块的籺团被搓成圆球状,然后压平、捏薄,做成籺皮,再把籺馅放进去,再捏合,最后把它按到籺模里面,轻轻一敲,一个寿桃状或鲤鱼状的籺就压出来了。

童年时捏米粉团,边玩边帮忙做籺,乐趣融融,虽然偶遭大人训斥,但依然快乐无边。

为了准备过年做籺,村民们早早备好原料,迎接冬至和农历新年。做的籺一般有白色、淡黄色和黑色。其中黑色的是猫艾籺。就是把猫艾晒干,磨成粉和着糯米粉做成艾籺皮,再包上馅,压模,就成了寿桃或鲤鱼形状,象征福寿连绵,年年有余。做成的艾籺垫个菠萝叶或荷叶之类,拿根筷子蘸上红色的水,给每一颗籺点上红印,摆放进蒸笼,用柴火蒸透,柴火火苗在灶内飞舞,空气中籺的香气由淡而浓,就成了香喷喷的糕点,可当主餐,也可作点心随时吃。

记得小时候,大部分田地一年两造,秋天收割了稻谷,一般要等到来年春天再耕种,沉寂的冬天,田地里便开始长些荒草和南方特有的地表植物,艾草是其中一种。这种艾草灰里透白,毛茸茸的,像猫的耳朵,所以也叫猫艾。

童年时光,每到冬天,我会陪奶奶或母亲捡摘艾草,收集洗净再晒干,这种艾草也是中药,用此原料做成的艾籺也具有润肺清肠、吸尘除尘、安身转运的功效。

相传,古代家乡原是一片荒芜之地,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后来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再后来,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的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有一定形状和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籺”了。年复一年,渐成风俗。人们发现用艾草磨粉做成的年籺更好吃,于是也沿袭下来。

因为天冷,年籺一般可以存放近半个月,想吃时再蒸一下或煎一下就可以吃了。现在的商家也精明,在粤西一些酒楼茶楼,艾籺专门被做成一道点心供食客品尝,不是冬年时节,平时到茶楼早晚茶一样能点到艾籺吃,可以饱口福回味下。每次上茶楼,见到艾籺,我都会点上一笼,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寻找童少年时的感觉。

故乡的艾籺,不一样的年味。

新闻推荐

2月12日至16日湛江西至广州南增开列车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实习生李舒琦报道:2月11日,记者从铁路部门了解到,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11日发出2019年春运期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