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话植盛
秋风南亩(国画)138cmX68㎝叶植盛作
田间(国画)48㎝X78㎝叶植盛作
●万益
“大风鼓浪碧海掣鲸看此手,美意延年金台拜将让他人。”这是广东书画家叶植盛为大美堂自撰的嵌名联,更是其诗书画印造诣的真实写照,心态、胸襟、励志的真情流露。
叶植盛,号朴庐,斋号大美堂,祖籍阳江,出生电白,成长于遂溪。1989年他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师从赖少其、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诸先生,还获赵朴初、启功诸先生点拨,又深造于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范扬工作室。现为北京宣和画院副院长、北京宋庄书法院副院长、北京宋庄篆刻院学术委员,书画诗词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理论普遍认同的重要观点。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写道:“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从书画共性角度深刻阐明了中国书画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的特性。而叶植盛每幅画中的诗书画印大多出于自己之手,是一位身体力行“书画同源”创作理念的艺术家。
诗:闲雅守朴,田园风致
叶植盛是画家,更是诗人。著名诗人、作家洪三泰评价其为“画妙诗半吟”。叶植盛自幼聪明好学,先诗后画。从初中开始,古文典故朗朗上口,诗词歌赋思如泉涌。他的诗以田园诗居多,也有记事感怀、论艺题画、咏物抒情、纪游得句等。他的诗闲雅守朴,澄心清神,寄意虚静,均以真、善、美为标准。在平仄、意象、韵味、境界上既有传承,又别具风格。他的田园诗饶有陶渊明意韵,也多王维、孟浩然风致。而叶植盛作为蓬门子弟,熟悉农事,酸甜苦辣自知,更懂得乡愁。如王维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叶植盛有“一夜鸣蛙新雨后,满门滴翠曙光前”;孟浩然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叶植盛有:“睡起南窗淑气清,依稀犹记滴蕉声。轻雷一宿膏腴雨,又长禾苗几寸青?”同为此情此境,孟诗惦记的是“怜花惜春”,而叶植盛心中最记挂的是民众赖此为生、社会赖以富足的农作物的生长。“又长禾苗几寸青?”短短的这一声寄问,却见出了叶植盛深沉的悯农情怀。
另叶植盛的诗用典堪称一绝,如《自嘲》:
十载陶朱业未专,浑浑噩噩费华年。
管谋不足常赔本,阿堵无情总擦肩。
骑鹤扬州应幻梦,雕虫茅舍则真缘。
苦心似有天怜我,一纸犹能换米钱。
全诗八句皆用典,弹丸流珠,一气贯串,由于用典的贴切自然而不生僻,如友人谈心,自然意会,即使读者不知此典故的也不会影响阅读,若是多读书、知典源的读者就更能体味其风人之旨、咏物三昧了。2016年金秋,笔者陪同他和著名画家、安微美协副主席周逢俊先生到廉江采风写生,采摘品尝红江橙,植盛啖了一口润滑甜美的红江橙,诗兴勃发,借典吟七绝:
堪笑陆郎怀袖间,漫山金果任箩篮。
怪余诗味老来涩,尤物反教霜后甘。
写普普通通的橙子,典故却能信手拈来,于风趣中寄寓着无限的人生风霜感慨!
书:庄正质朴,清逸刚健
宁可一日无画,不可一日无书,这是叶植盛的常态。植盛习书,惜纸如金。能用旧报纸或废纸临习的,绝不用宣纸,即使是最便宜的宣纸,往往密密麻麻地书写,见缝插笔,不放过一处空隙。他常对我说,书法是从生到熟、从熟到生的轮回,在诸艺中书法最需用心,也最难。书画大家基本都终生临帖不辍,如李可染、李苦禅先生耄耋之年还孜孜不倦临帖。
叶植盛的书法,早期则以篆籀为主,兼习楷书,于甲骨、钟鼎、猎碣多有涉及,晨临暮写,兀兀以穷年。楷字初学颜鲁公,取其雄浑,后又习北齐摩崖经字,得其高浑简穆、风神疏朗之气象。继而又攻草书行书,草书以张旭、怀素为宗法,上溯羲献父子,下及宋之黄山谷。行字从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帖》入手,继学王右军《兰亭序》。他广征博采,收罗宏富,家藏名帖不下百余种,时时研读,又广于游历,目睹古今名家真迹无数,所涉既广,所见亦高。又深悟书画须与诗文史哲同参,由书入哲,方能克臻化境之理,终日读书养气,澄怀观道,以求脱化,以庄正质朴、清逸刚健、庙堂之气为依归。观植盛书法,没有时人跟风的媚俗之气。细细品味,一点一划,力透纸背,君临城下,集历代诸家之大成。
画:生机盎然,栩栩如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能言画,画为不语诗”。“金瓜毫下熟,白菜墨中生”。叶植盛其画与诗高度相融,诗中体现画的风致,画中见证了诗的真谛。文人画在叶植盛绘画中得到有力的回应。他的绘画涉及面广,山水花鸟人物皆擅,而最为常作的田园清蔬系列,既有勃勃的自然生机,浓浓的乡土气息,又有芳兰竟体的书卷芳馨。叶植盛早年醉心于徐青藤、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诸家,取精用弘,集各家之长而加以融会贯通。画风质朴雄浑,气格开张,体现出其一贯主张的“正、大、真、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追求。他的田园画,倾情于脚下的土地,寄托着人与自然、游子与乡愁的思绪。感情真朴自然,笔墨气韵生动,把田家风趣描绘得淋漓尽致,天机勃发,仿佛闻到泥土的芬芳和虫儿的鸣唱。我特别喜欢他的牧牛系列,真是神形兼备,既栩栩如生,又诗意盎然,令我沉浸在“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境之美中。
叶植盛的山水画取法宋元,源清流正,下至明清诸大家及现代诸大师,汇融南北。作品重气尚韵,气格高华,用笔寓厚重于刚韧爽利中,既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磅礴,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迈。
印:知书知画,风格相协
叶植盛治印不多,作品多为早年所作,却件件精品。其早岁即“会心秦汉,放眼明清”,取汉印之庄正,西泠诸家之苍劲质朴,吴昌硕之浑厚,因其治印多应书画家所作,每注意到治印要与用印者的书画风格相协,他的《砚耕鳞爪》谈艺录说:“书画家须知印,方能选印用印,使两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印家亦须知书知画,方可为书画家奏刀,使印与书画相和,然能深味于此者盖寡,每多见二者悖而相失。佳书佳画而钤以劣印,书画之厄也;妙印而施于俗书俗画,印之辱也。”因而其治印备受推许,为众多书画家所追捧,例如他的老师书画大家范扬先生,曾多次嘱叶植盛为其专刻名章。北京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先生,题字遍布宋庄的大街小巷,用的也是叶植盛刻的印章。有几位书画家说,用叶植盛的印章盖在书画上展示,往往能一“章”跳出,常被一些书画名家询问印章出于何人之手,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但叶植盛无意做印家,故不轻易奏刀。
在宋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者;不管是初出茅庐的小字辈,还是资深的艺术家,都尊称植盛为“叶老”。一声“叶老”,印证了叶植盛的人品、风格、胸襟和造诣。宋庄国画院成立,画院的宗旨等一应文字皆出自其手,最近北京宋庄篆刻院成立,他撰写的一篇《宋庄篆刻院记》倍受瞩目和赞赏。叶植盛从为艺到为人,是有口皆碑的。坦荡、真诚、德艺双馨,我相信他是有机会成为大师的。
新闻推荐
好生活不忘党恩 建新居感谢政府廉江纪检监察微信群爱心接力助贫困户喜迁新居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张思燕李雄报道:廉江河唇镇横窝村贫困户吴卓喜一家日前喜迁新居。“好生活不忘党恩,建新居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