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坡世界
□唐浩明
我与盖龙云将军相识于历史小说。他喜欢读我写的历史小说,我佩服他身膺重任还能博览群书,因此而成为君子之交。前几天,他由柳州来长沙,拿出一部研究苏轼的文稿,要我给他看看。这令我深感惊讶。我绝没有想到,一位部队的领导干部,居然也可以在业余时间里做潜心文史的冷寂学者。在一座清静的部队营房里,他对我说起与苏轼的一段“奇遇”———
当年,苏轼由海南岛北返途中,在雷州半岛今遂溪县双村,与村人陈梦英结下友谊。临别时,苏轼送陈十亩田,作为陈氏族人的读书之资,又赠陈汉渠阁瓦砚台一方。陈氏家族谨遵苏轼所嘱,耕读传家,并将砚台世代相递,奉为至宝。此砚不幸在晚清丢失,后在民国时期由外人重金购得送回陈氏家族。陈族建“还砚亭”以纪此情,并定下族规:今后哪家有人考上大学,砚台则存于哪家。将军得知此事,执意要一睹这方宝砚。陈氏族人为其真情所感,将这方秘不示人的祖传砚台拿出,让他一饱眼福。苏轼生前喜以砚台赠人,但时代久远,存世者已极少。这方砚台能保存至今,实为异事。将军见砚,如见苏轼。他捐赠万元现金及部分书籍以谢陈族,勉励他们弘扬家族世代相袭的优良传统。更为奇特的是,不久双村人打算兴建一处用于接待客人的公房,竟然在地基下挖出两千枚民国初年银元,折合市价约一百八十万元,远近为之轰动。
人间真的有奇缘!我被将军对苏轼的挚爱所感动,即便是出乎此,我也要将眼前这部书稿好好地读一读。
苏轼号东坡,在诗、词、文、书诸多领域里都有极高的成就,像他这样集各种所长于一身的巨人,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没有几个,而且他人品高洁,胸襟宽阔。近千年来,苏东坡三个字,成为中华文化闪闪发光的符号,深受国人的敬仰与爱戴。古往今来,研究东坡的著作汗牛充栋。作为一个带兵的人,作者选择东坡的政论文,以品读与浅析的方式来诠释东坡,实属难能可贵。
今人看东坡,多认为他是诗词大家、文章大家、书法大家,甚至也有不少人还认为他是一位美食大家、养生大家。这当然都不错,但究其实,东坡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他自己的人生规划,也首先是做一个为国为民有实际贡献的政治人物。当然,这是在儒学教育下中国士人的主流选择,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做到,东坡做到了。东坡一生的政治抱负、政治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政论文中,应该说,政论文是东坡诗文的重点和精华。
作者选取东坡三十八篇政论文,在每篇文章后面,以注释、翻译、背景介绍与浅析三个部分来展开自己的学术研究。注释准确、译文畅达,这两个部分贯注了作者大量心血,而作者更大的心血是用在背景介绍与浅析这个部分中。这个部分是本书的重心和亮点之所在。
凭借对东坡研究的精深,作者通过背景介绍,清晰地勾勒东坡六十六年的人生历程。我们将三十八篇文章后面的背景介绍联缀起来,就是东坡的一部传记。我们在此中看到一个鲜活丰满的东坡形象,我们在分享作者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读了一部东坡传。同时,借助对北宋历史的熟悉,作者描绘出东坡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图画。它以政治斗争为主线,展开着诸如君臣遇合、士大夫交往、官场与民间的关系,以及人情、友情、爱情等人生百态,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幅《清明上河图》。如此写背景介绍,使得这部书的可读性很强。这应该是本书最显著的特色。
在浅析这个部分里,作者不仅以通透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分析所选的文章,而且于为文布局中,时见精彩。
世人于东坡,更多的是喜爱,用心研究者却不多。作者对东坡是下过苦功夫的,他认定东坡“有儒家之骨,却没有失去真性;有道家之血,却没有消极避世;有佛学之魂,却没有厌倦人生。他将三者奇迹般地融为了一体,拥有最完美的人格。”儒骨道血佛魂共同组成最完美的人格。这种认识,源于对东坡最深刻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浅析中处处见出作者对东坡评论的精到,但作者也并未对东坡一味揄扬。在《论商鞅》的浅析中,他写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公正而论,苏轼的这篇《论商鞅》明显带有个人感情因素。”“不过是借题发挥,意在批评王安石的熙宁改革。历史上但凡改革一般都有激进盲目之弊,如王安石的熙宁改革由于过激也确实造成了一定混乱,但因此而把商鞅、桑弘羊的治国主张比作寒食散,而予以全盘否定就不妥了。”
浅析中还有不少精辟文字,让人读后或心智开豁,或心情舒畅,如:“人才之未用难用,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万家忧乐挂心头’是检验一个官员政治品德最基本的尺度。”“美好的生活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恬静的心,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都要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常常想,作者能有这等精当的认识,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他的学识,但可能更多的是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作者说:“世上总有这样的人,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想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又如在议论宋神宗与王安石这对君臣时,作者写下这样一段话:“像神宗、王安石,都有始终如一的品德,二十年如一日,自古不曾有。可能是君和臣只知道有国,只知道有民,而不知有自己的私情,而谋事的见识,做事的勇猛,都足以相辅。因此才能相交融洽,始终不分离。”对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剖析,若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是难以做到如此入微的。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能在浅析中恰到好处地借古喻今,使得这部品读能够成为今天的史鉴。如“物所以能累人者,是因为你执意要获得它的缘故。”“君子爱物应‘寓意’而不‘留意’,倘若沉湎其中,也就离灾祸不远了。”“人在官场四处宦游,不要把自己和声名太当回事。”这样的句子,在书中随处可见,俯首即拾,它透露出作者的正义感与责任心,也让我们读出本书的时代性。
行云流水,晓畅亮澈,是这部书的文字特色。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善于用今人熟悉的语境来解释历史,使得文句不仅畅达,更有趣味。如“创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相当于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他奉命起草敕书,类似于今天某位要人的悼词”。“实际上待遇没变,就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但这毕竟也是一个变化。汝州是靠近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的中原经济发达地区,从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调到这里来,就像今天从贵州把一个干部调到广东、浙江沿海发达地区。你能说这不是重视或是重用?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了最高领导层对苏轼看法的转变。”每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常常会心一笑。
五十年前,初诵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无端激起我一个青涩少年的豪情壮志;五十年后再读东坡,心灵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极有共鸣。这就是东坡,如星空般浩瀚,为大海般深邃,什么时候读他,你都会大有收益。读读这部东坡品读吧,它不是枯燥书斋里的学究考据,它浸透的是实干家的人生阅识,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同是实干家的东坡世界。
(编者按:本文为唐浩明为盖龙云新著《烟雨任平生———品读苏东坡》所作的序。)
◎唐浩明,作家,著有历史小说《曾国藩》《张之洞》等。
新闻推荐
为了安抚在床上边打点滴边哭闹的小宜儿,阿清把他背起来了。NO:2066爱心档案:小宜儿联系人:阿清电话(同微信号):1363209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