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农垦以改革新突破开创发展新局面
把握一条主线
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
整合蔗糖产业资源,做强广垦糖业集团。调整丰收公司和华海公司的管理体制,成建制划入广垦糖业集团统一经营管理。推动广垦糖业集团与各农场及农工商学院合作,共建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垦区甘蔗种植集中连片和全程机械化发展,推动甘蔗经营模式向专业公司集中经营转变。
整合特色产业资源,做优现代农业公司。组建广垦(湛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把有关生产队及收获罐头厂、海鸥红茶厂、勇士茶厂及雄鸥茶业公司并入现代农业公司集中经营管理。加快理顺收获罐头厂产权关系,提高菠萝生产及经营能力。
整合房产物业资源,做实湛垦实业集团。理顺垦区物业类企业优质资产并入实业集团集中经营管理。加快推进深圳、廉江和赤坎“三旧”改造项目建设,不断做实物业租赁产业。抓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统筹用好政府留用地指标,探索推进房地产开发工作。
整合医疗产业资源,做大湛垦医疗集团。组建广垦(湛江)医疗健康有限公司,把垦区25家医疗机构并入湛垦医疗集中经营管理。目前湛垦医疗发展已纳入湛江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总体规划行动方案。
此外,积极推动农场企业化经营和社会职能属地化改革。目前已有6个农场(公司)建立农业经营联合体或合作社10个,经营土地总面积4150多亩。51所基础教育中小学校移交属地政府管理工作基本完成;223个农场社区获得了属地政府批复,同意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
突出一个重点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
湛江农垦是全国唯一一家获得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的国有企业。2017年根据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要求,扎实推进产业园创建工作,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当地农村高出54.56%。通过专家组实地核查,湛江农垦(剑麻集团)获批创建广东省2018年第二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湛江农垦2017年完成甘蔗机械化种植面积4.4万亩,示范带动垦区甘蔗种植集中连片和全程机械化发展,原料蔗到达面积、机种面积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膜法制糖新技术,首创全球物理制糖新工艺,实现蔗糖绿色、低碳、清洁生产。
优化剑麻产业基地规划,形成了以纤维加工厂为中心,以东方红、金星、幸福农场种植基地为核心的剑麻产业基地面积约7万亩。推进2万吨剑麻制品生产线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前期调研工作,项目用地基本落实。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开拓非洲纤维原料市场,价格每吨减少500-800元。
加快发展雷州半岛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和产品营销工作。2017年350亩生态红江橙园投产,分级加工设备使用,红江农场产业面积恢复至10000亩以上。2018年红湖、黎明农场建立千亩荔枝示范园,推广荔枝套袋技术,借助电商拓展市场,销售价格明显提高。继1987年全国第一个水果商标“红江”之后,红星农场“红土金菠”、幸福农场“福绿香”、红湖农场“鹤地红湖”、黎明农场“三块石”等果蔬商标陆续注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坚持一个核心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强基固本促发展
湛江农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统一起来抓,使基层组织成为党的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制定《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星级党组织创建工作,建立“三会一课”报备制度,对党内组织生活形成刚性约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党建生态林”和“党建百果园”品牌创建活动,先后建成红湖农场1队、幸福农场8队等10个农业部美丽乡村示范点,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深化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公司制企业党组织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党员总经理兼任党组织副书记,明确农场(公司)党委书记为一把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印发《湛江农垦管理培训生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按照“局管场用”的模式,安排“管培生”下基层单位挂职培养。
抓好廉政文化建设试点工作,南华农场已率先建成了“清风园”廉政教育基地。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对垦区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监督的实施意见》,明确上级党组织一年至少约谈两次下级党组织一把手。制定印发《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及所属一级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公用房使用管理规定》,完成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专项整治工作,垦区公车运行费用同比下降15%,会议数量同比减少15%,文件数量同比减少10%。(湛垦宣)
我来自黑龙江
吴雪冰(农垦)
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黑龙江姑娘,有着北方人典型的热情开朗的性格。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常常有人问我:“你一个东北黑土地上长大的姑娘怎么只身一人来到了红土南疆工作定居呢?从祖国的北方来到了南边,这差距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告别黑土远离家乡
回首2007年的毕业季,分析和检测专业的我即将离开湖南化工学院的校园走向职场生涯。毕业前我看了不少单位的招聘简介,迷茫不知如何选择,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舍友说:“我看中一家糖厂,每天工作时间不到8小时,而且食品厂应该没什么污染。”当时这样的一句话在我脑海里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但是就在招聘会的前一晚居然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湛江农垦丰收公司招聘人员提前一天到达招聘会现场,晚上就要针对我们专业进行招聘,那一刻,农垦人的行动力让我印象深刻。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参加了面试,更没想到这样一次不经意的面试决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此与农垦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年正月初六,那是一个雪花漫天飞舞的早晨,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南下的火车。我父母是地道的农村人,不善言语,父亲帮我拿着行李,我的手挽着母亲的胳膊,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离别之际,望着父母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默默地说了声:对不起,我爱你们。
看着一片片黑土地从眼前掠过,就好像离开了妈妈温暖的怀抱;看到一排排白杨树在风中摇摆,就好像和我挥手说再见;看到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好像意味着我将成为一个漂泊的游子,孤身一人跨越万里。上车后不久收到妈妈的短信:“女儿你行李里面,我放了1000元,不要亏待自己,有事打电话。”这一刻我动摇了,第一次思考我的选择对吗?
情留农垦生根开花
刚到湛江农垦丰收公司,我被分配到糖厂计量办工作,公司给我们安排了宿舍,带我们买了日常生活用品,还配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对于我们这帮刚入职场的“菜鸟”来说,心里暖流如注。公司非常关心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周末舞会、青年座谈会,中秋、春节还吃团圆饭等。
最让我感动的是2009年的春节,有七八个外地大学毕业生由于工作原因没能回家,公司在大年三十那天组织我们一起吃年夜饭,这对于身处异乡的我们内心是多么的温暖。除夕的晚上原本是一家人团圆吃年夜饭的温馨时刻,而公司领导却把时间留给了我们,热气腾腾的火锅弥漫着浓浓的关爱。“感情留人”,公司真的做到了。
我一个东北黑土地上长大的姑娘,刚来到这片湿热的红土地上生活,气候和水土有些不适应,这让我整整咳嗽了一个多月。邻居阿姨们各种偏方统统拿来,还亲自给我炖雪梨猪肺汤,虽不在父母身边但同样得到了“妈妈”般的关爱,内心的温暖无以言表。
2010年4月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我调到了公司机关任团委副书记。在这里我要感谢一个组织,这是在团委的组织下成立的青年协会,在这里我不断的成长,从开始的文娱组组长到青年协会副会长最后成为了青年协会的会长。同时,我更感谢生命中出现的“老蔡”。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农垦二代,基层生产队的一个队长。他们生产队有个工人得了癌症,他倡议生产队的人为其捐款,自己带头捐款2000元,在当时这可是一个月全部的薪水。在他的倡议下,一个小小的生产队捐款上万元,他说:“我虽然没有钱但是救命更重要”。这些年这样的事情不知道他做了多少,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是值得托付终身的。
感恩红土幸福结果
也许有人会问就这么留下来,你不想父母、不想家乡吗?怎么会不想呢?但报答恩情的方式有很多种,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的生活,争取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只要他们愿意,我有足够的能力让他们来这片红土地上颐养天年。如果不愿意,我也能争取每年回家看看。黑土地养育我,红土地却让我从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现在的我,我感恩红土,感恩红土地上的农垦人,感恩红土地给我带来的幸福生活。
农垦人淳朴善良,没有尔虞我诈。同样,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上,我从不设防,即便身边有些朋友也会告诫我防人之心不可无,可是在我看来人情世故这种事情没有那么复杂,真心对待他人也会换来一片真诚,何必斤斤计较呢!我们农垦人就是这点最好。
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是红土地给了我幸福的生活。我的家庭和谐,我的工作稳定,我的幸福化身一个个红红火火的火龙果走进了很多人的心里。2014年在湛江农垦局团委的的号召下,大力鼓励青年创业,作为丰收公司的团委副书记,我要带头才行啊!和“老蔡”商量后我种植了30亩的火龙果,长势喜人。经过几年的努力,种植技术成熟,品种好,品质好,接下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选择扎根农垦的我也曾彷徨过,但我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人生的路很长,只要坚定自己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片红土地上一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可爱的农垦人
伍颖(霞山)
我与农垦的结缘源于我姐姐上世纪80年代嫁到黎明农场开始。因为爱上姐姐一家,也就爱上了可爱的农垦人,从此也对农垦人多了一份关注。
那时的农场比农村更有优势的地方在于,虽然干着农村人的活,却和城市人一样的领着工资和按定额供应的粮食。上世纪80年代的黎明农场各连队大多是种植橡胶,割胶便成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曾记否,煤矿工人头顶着采矿灯井下采矿的画面?当时的割胶工人黑夜的割胶场景也和采矿工人的采矿情景一致。他们的工作很辛苦,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梦乡之时,他们已经出发了。
一般工作的开始时间是凌晨两三点,他们的工作就是割胶、收胶、维护保养胶树。每个黑夜里割胶工人头顶着一盏胶灯散布于各个山头,那些游走的灯光便打破黎明前的黑暗,像渔火点点,照亮了你的眼睛。姐姐嫁到黎明农场也是从事割胶工作。姐姐由于在家里习惯从事农活,心灵手巧,很快就成为割胶能手,还获得过割胶能手三等奖。那时的姐姐披星戴月地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的是心中坚守的信念——为国家多产天然橡胶,也为自己家里多一份收入,过上好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东南亚橡胶的进口增多,黎明农场的橡胶产业日渐式微。上世纪90年代初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和对橡胶需求的增加,国家又开始鼓励种植橡胶。黎明农场人二话不说,在国家的支持下又开始种植起橡胶树。看着一棵棵长势喜人的橡胶树,农垦人似乎就是看到了希望,仿佛回到了昨日的荣光。
万事俱备,只等到开割的那一天。突然,犹如晴天霹雳,一场风灾将一棵棵橡胶树拦腰截断。大风吹垮了橡胶树,但吹不垮农垦人的意志,吹不垮农垦人对建设美好家园的向往。纯朴的农垦人不哭,更没有怨天尤人,在救灾复产的路上,在原来的橡胶林里,又重新种上了荔枝、龙眼树。经过几年辛勤的劳作,他们又开始酿造甜蜜的果园基地。现在每当端午节前后正是在荔红时节,只要到黎明农场周围走一趟,漫山遍野的荔枝树上挂满了沉甸甸荔枝。有青红的妃子笑,有暗红的黑叶,有鲜红的桂味,一串串一簇簇压弯了枝条,随风摇曳。低垂的荔枝象在低头向你点头问好,更是向辛勤劳作的农垦人致敬。
当品尝到果大、皮薄、肉红、多汁酸甜适中的红江橙时,你可曾想到培育红江橙的农垦人?红江橙是农垦人培育出来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拥有“橙中之王”的美誉,被列为国宴佳果,享誉海内外。红江橙在培育过程中所走过的艰辛和农垦人所付出的汗水要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算起。被誉为“红江橙之父”的钟家存老人历经多年的寻觅、培育、嫁接、筛选,从一枝变异的橙枝开始到普遍推广的种植,凝聚了农垦人的多少汗水和心血。
凡事并不是一帆风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场黄龙病几乎给红江橙带来灭顶之灾,也成为红江农场人的噩梦开始。为了早日战胜黄龙病,农垦人除了加速种苗脱毒的研究外,钟家存老人也推迟退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投入对黄龙病的防治中去,使得红江橙焕发出第二春,续写国宴佳果的传奇。
大学毕业后的我进入税务系统工作,有机会和农垦各单位的人打交道。依然觉得农垦人还是纯朴可爱,仍然保留了农垦人的纯朴、诚恳和勤劳和实干务实进取的精神。
在经营活动中,他们犹如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他们有着农垦人的率真,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在税收政策的解读和执行上,他们也发扬农垦人的不怕苦,勤于钻研,开拓进取的精神。有一次在涉及征税问题时,税务局和农垦存在分歧。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经过据理力争,最终在有分歧的地方,税务局以有利于纳税人为出发点认可了农垦的意见,节约了税收成本。
不经风雨,哪得彩虹。今天,每每经过黎明农场时,掩映在果树间的一座座小洋房正是农垦人用他们智慧、勤劳以坚韧不拔的开拓进取精神建设的美好家园。从黎明农场到红江农场再到湛江农垦,这是我认识的一群可爱的农垦人。
根在农场
曾国富(岭师)
1980年,我以徐闻县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湛江,在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屈指算来,我离开农场已有30多年了。如果要打一个比喻:我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像是一棵树的主干与枝叶,那么,我在农场生活、学习的18年,就是掩埋在肥沃泥土下的根的伸展,没有这“根”,没有这肥沃的“土壤”,就不可能有我后来事业成就的“树干”与“枝叶”……
生活在农场
我生长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经济困难时期,缺衣少吃,肚子常常填不饱。当时生产队不允许各家独立开灶炊煮,必须在公共食堂开饭。每人一张饭卡,打了饭菜的盖个印儿,不能再打。我们两兄妹,饭一打回来就争抢着吃,吃剩下少量白米饭给饥肠辘辘摸黑从地里劳作回家的父母。父亲默不作声;母亲则数落我们兄妹吃饭没个谱,不懂得给父母多留点。
母亲吃不饱,难免生出些“歪”主意:夜里趁大家睡着时到番薯地里偷挖些公家的番薯回来偷偷煮着吃。而我那时还小,不懂事,一旦因为做错了什么遭母亲责骂鞭打,心生气愤,便大声嚷嚷:“我妈偷番薯!”母亲慌张得不知所措。隔壁住的就是队的书记。好在书记心地善良,把我拉进屋里,小声说:“你知道偷东西要坐牢的吗?你告你母亲偷东西,被抓去坐牢了你怎么办?”
我也曾偷过东西。那时政府征民工修筑一条人工灌溉渠,从队附近的一条河流引水,叫“南北渠”。民工就驻扎在队里,临时搭建窝棚住,在窝棚里炒菜煮饭。我常常遛到民工的窝棚去,期望煮饭的发善心,给点锅巴吃。煮饭的有时给一点;有时见天天都来,就不给。见人家不肯给,就趁人不注意——偷!有时偷了锅巴被逮住,挨了两巴掌,心生气愤,就朝人家的水缸里放个响屁就跑。民工队告知我父母,难免又被责打一番……
学习在农场
到了7岁,该上学读书了。好在,那时队里职工多,职工子女亦多,连队开设了小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期。从广州来的“知识青年”,一部分同农场工人埋头苦干在田地里,一部分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我们跟着这些“知青”老师学文字,学拼音,学算术……
“劳动”是每周都有的一课,到工地去跟工人一起干活,在烈日下割香茅、种甘蔗、摘油茶果、除草、种地……一身汗,一身泥,累得筋疲力尽,也因此懂得了农场工人的艰辛。“思想觉悟”并不很高的母亲有时就对我说:“仔,农场工作是辛苦的;想不辛苦就得好好读书,将来抓笔坐办公室。”
五年级小学毕业,该上初中了。读初中必得到场部中学去。场部离我家所在生产队三公里,每天得来回走四趟,艰苦自不待言。天晴时走路还方便;一旦天阴刮风下雨,雷电劈雳,在由高大树木组成的防风林下穿小路而行,常常心惊胆颤。有时候一个响雷炸开,人便吓得跌坐在地上。泥泞的道路又滑又粘,拔脚艰难,摔跤也是常有的事。风雨天一身泥浆回到家,父母是从来不责怪的;在他们看来,儿女在风雨雷电中能平安回家已是万幸了。
读书条件越艰苦,我越是珍惜学习的机会。那时不知哪里来的一股读书学习的冲劲儿,作业常常超额完成,还有时间读课外书。课外书读多了,知道的事儿就多,学会的字词也多,写作文便有些“得心应手”。文章写得好,老师欣赏,在班上念给大家听,有时候还用蜡笔蜡板刻印了作为“参考资料”发给同学们作“范文”学习。
初恋在农场
对于异性的爱慕与追求是青年人的本性。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恋爱”却是个贬义词,是“道德败坏”的代名词。我的一位师兄,学习成绩优秀,班干工作出色,就因为跟班上一个女同学来往密切了些,被定性为“谈恋爱”,双双被学校开除。
读高中时,学校进行文理科分班。我数理化成绩不好,而文科成绩较突出,便选了文科班。许多女生也是惧怕数理化,亦入文科班。这就造成了理科班只有几个女生,而文科班则只有几个男生。我是个男生,又成绩相对较好,加上作文常常写得好,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在老师及同学心目中有“地位”,于是被选为班长,“领导”着一个班五六十名女生。
副班长是个女生,长的婷婷玉立,又温文尔雅,在我眼里,既俊俏又丰满。每当她走近我的身边,与我商量班上的工作,我便觉得浑身火烧火燎的。但是,鉴于师兄师姐因为传写字条儿而被开除学籍的教训,我只能把心里的“鹿儿”关得紧紧的。
光阴似箭,转眼儿高中毕业,大家各奔前程。心中一直暗恋着的她在农场某连队任小学教师,我则考上了大学。我多么渴望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就能与她共结连理,让她跟随我到城里工作、生活,然而却受到了母亲的阻挠,觉得大学生就应该娶个大学生,在城里工作就应该娶个城市人。
她感觉到了我的犹豫不决,加上她身边又不乏热烈的追求者,终于,她成了他人之妻。这成了我人生的一大遗憾……
新闻推荐
电子商务法实施,要求卖家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 微商在观望 行业更规范
记者陈凯杰曾经有不少市民戏称“朋友圈里最活跃的就是微商!”如今这种情况将有所改变。从今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