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石狗

湛江日报 2019-01-06 08:22

□孙善文(深圳)

雷州是我的故乡,素称“天南重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秦汉时期,以雷州半岛徐闻港、北部湾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雷州城,这座自汉元鼎六年以来的2000多年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的城镇,在1994年成为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雷州是古越族俚、獠、傜、僮、苗、黎人聚居之地,对动物图腾的膜拜可谓源远流长。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条件与多样的社会民族民俗文化的影响下,随着族群的杂居相处与融合,狗逐步成为共认的图腾。石狗融民间崇拜和艺术创作于一体,是雷阳大地上最为让人熟知的人文景观,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南方的兵马俑”。到雷州看“兵马俑”,这也成为游人墨客们探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理由。

玄武岩是常见的石材,为当年农村建房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多用于修整公路、铁路、机场跑道等。随地取材的玄武岩,只需一把锤一把凿,就变得有了魂魄和灵性。或许这就是雷州石狗得以大量雕制于民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从我记事起,石狗就是我所在的村子里除了土地神以外,能够持续留存于我记忆深处的图腾了,现在只要提起这个话题,老人们总会清晰地说起,在村子的某个地方,有一个怎样的石狗。据资料记述,雷州存有石狗1.5万至2.5万只。它们千姿百态,形象各异,面部表情丰富,栩栩如生,或朴拙粗犷或雄健典雅,或大或小,或蹲或立,或似文官或像武将,散布于河口码头,田间村头,门前屋后,屋顶飘梁。石狗的神情外态差异性其实源于供奉者愿望企求的不同。如为驱魔镇邪而供奉的石狗,大多豹眼圆瞪,杀气腾腾,狞厉恶狠,甚至脚踏雷鼓、乌蛇、印信等,以示威武、正义,这与昔日雷州生活环境恶劣,自然灾害较多无不关系,人们希望借此威慑邪恶,消除恐惧,这类石狗大多供奉于码头、村口。而一些文相石狗则一般为坐式,面容和善,座沿或脚下大多雕有石鼓、铜钱、龟等,被当成财神、福神、送子神供奉。数以万计的“灵物”,肩负着共同使命,如此数千年来,与这块土地及土地上生活的一代代人相守相望,相依相存,这也当为世界奇观了。

我们的邻村就有一座庙,殿座上供奉着一只面相颇为慈祥的石狗,庙宇上的楹联上写着:保此方风调雨顺,佑斯地物阜民康。石狗是这一带的保护神,相当于土地公,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每家每户都会过来祈福求运,如果心愿已达,还要过来还福。在殿座下面,可以看到一排小石狗,这些石狗被称为石狗子、石狗孙,也诏示着村子人丁兴旺。

所有的石头都在用棱角和纹条来表达个性的,但欲要石头变得有灵魂,则要工匠的点化。一块再普通的玄武岩,一旦脱变为石狗,它便有了灵性,被赋予力量,想来,这还是人的力量,人乃万物之灵,可以让石头说话,可以让山水含情。

雷祖祠是为了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所兴建的一座祠堂,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陈文玉被尊为雷祖。雷祖祠依山傍水而建,祠前绿水明漪,祠后高山拥翠,风景秀丽,古称“雷岗耸异”,列为雷阳八景之一。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雷祖的诞生,《雷祖志》里还有一段与狗相关的故事,书中记载:业捕猎,养有九耳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皆卜诸犬之耳。一耳动则获一兽,二耳动则获二兽。获兽多寡,与耳动之数相应,不少爽焉。至陈朝太建二年辛卯九月初一日出猎,而犬之九耳俱动。陈氏喜曰:今必大获矣,鸠其邻十余人,共随犬往。至州北五里东,地名乌仑山,有丛棘密绕,犬自晨吠至日昃,无一兽出。猎人奇之,伐木而视。大挖地开,获一大卵,围有尺余,壳色青碧,众俱不知为何物。陈氏抱而归家。次早,乌云忽作,风雨雷电交至。陈氏大恐,置卵于庭,盛以小桌。遂为霹雳所开,内出男子,两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将男子与卵壳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子交还陈氏养育,名曰文玉。

狗被视为图腾与被奉为雷神的陈文玉诞降两者时间相差2000余年。通过一个神话传说却将两者关联了起来,使狗“呈祥灵物”得到进一步的神化。

其实,关于石狗的传说,自小就在耳畔流传,有一个至今还记忆犹新。说的是一个名为勾鼻三的恶人,他为非作歹,横行乡里。众人皆憎恨他,但又敢怒不敢言。都说石狗能报凶吉,但勾鼻三却不以为然。一天,他偷了一只鸡,将鸡血涂在大石狗眼窝里。第二天,人们见石狗眼里淌出血来,皆为大惊,说道:“近来必将有血火之灾降临。”于是纷纷收拾行囊,外出躲避。勾鼻三与同伙们掩嘴窃笑。待村里人走光之后,肆意闯家荡户,翻箱倒柜,搜查值钱的东西据为己有,然后宰鸡喝酒,直至酩酊大醉。深夜,一股倭寇乘船而至,杀至村里,却发现村里已空无一人,只捉到勾鼻三这几个喝得烂醉的家伙。为了去除出师不利的晦气,便将勾鼻三他们杀了祭旗。恶人已除,天下太平。这样一段传奇表达了恶人有恶报的道理,也渲染了石狗带来的吉祥。

一个个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如同撒在土地上的种子,一代代顺着时光萌芽开花,芬芳了山间的春秋,装点了贫瘠的土地,从我奶奶那里传到了我父亲和我,又从我的嘴传给了儿子,却依然生动有趣,可见传承的力量是无穷的。民间故事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也是另一柱烛火,一旦点亮,便很难吹灭了,因为它是亮在心里的。

“西湖拥翠”是雷州的另一著名景观。此西湖虽说不及杭州的苏堤柳烟,却也有一番动人的韵致。西湖原名罗湖,因贬往琼州的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与在雷州为官的胞弟苏辙曾泛舟湖上,欣赏这里堤岸簇柳的美景,敬贤如师的雷州人遂将罗湖改名西湖。2005年,占地6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80平方米的雷州博物馆新馆就坐落西湖之畔,并成为雷州文化地标,其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居粤西地区县级博物馆之首。中国最大的石狗陈列室就位于雷州博物馆的一楼。这里也成为全市各地搜集而来的1000多只石狗的新家。

农历戊戌年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又一次走进这座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相当影响力的展览馆。来人还真不少,有的说着雷州话,向小孩解说着,也有一些人听口音,就可以断定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陈列室是敞开式的,大大小小的石狗形态各异,但都灵性十足。每次走近,我都不由得放慢脚步。陈列室的石狗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仅高10厘米,重约0.5公斤。

石狗的制作工艺也呈多样化,不但有阴刻、浮雕、透雕,还采用了夸张、写真、会意、拟人、抽象等手法。不同时期的石狗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这里可以看到尾部刻有长江流域楚文化特征凤尾纹的石狗,感知当年多种文明的交合;可以看到头部圆阔,眼窝深陷,眼珠突出,挂有垂铛,注入狮子特征的石狗,由此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所带动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本地土生的石狗造型的影响;甚至可以看到留有清代长辫子的石狗,令人看后趣味横生。在最显眼的位置,端坐着“石狗王”,“石狗王”体魄健壮,阳具夸张,硕大无比。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石狗王”雕刻于明代,出土于雷州市覃斗镇一个村子的芒果园中。在农村,一些渴望生儿育女的妇女或抱孙心切的老人,会选择初一、十五向这类石狗烧香求拜,在如愿后,把小孩称为尼狗、狗仔、狗生,为小孩制作特别的“狗仔帽”“狗弄衫”,以示痛爱。狗的生殖能力在动物界里是比较强的,可见这也是得到古人认同的。

博物馆里馆藏的石狗外形普遍风化侵蚀严重,足见历经风霜,但在与它们的对视中,却依然可感知它们当年的风采。每一只石狗都站成了时代的碑记,用年轮记录岁月流转,用斑驳痕迹展示沧海桑田。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以及未来的时光,它的心里睡着一个灵魂。作为一个参谒者,我似乎每次与石狗朴质的眸光对接,仿佛都可以实现一次穿越亘古的隔世交流,那些语言,我懂,石狗也会懂。只是看着这些曾经享受八方膜拜,并赐福于百姓的“神物”,因为场地所限,在相聚一处后,有的仍不得不继续置身于日晒雨淋中,这颇似人间世事,令人感怀。

近年来,政府的大规模集中搜集,以及社会对石狗文化的关注,也引起了民间的反弹。去年春节回家,就听堂哥说到,村里一只400多年的石狗前些天突然失踪,估计是被人偷走卖钱去了。还有一些人看着这是一门生意,便找来石块雕刻,先是用火烧过,再丢进河沟中泡上个把月,仿旧出卖。相对于其他艺术品而言,原本就是普通石头刻制而成的石狗还是较易仿造的。

石狗源于乡野,造于乡野,存于乡野,生于乡野,旺于乡野,它没有石狮的威风、尊贵,但却依然可以将狗固有的平朴、忠诚、侠勇的精神在绵远的光阴中世代演绎,这与故乡人的性格颇为相近,宽厚却不乏豪爽,忠诚却不乏坚韧。

新闻推荐

一度遭遇价格“寒潮” 徐闻椒价回升

椒农向收购商展示自己种植的靓椒。本报讯见习记者黎阳明摄影报道:28日下午,记者来到徐闻农贸交易市场了解到,一度遭遇价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