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 浅评诗画名家周逢俊
几年前,在旅京画家叶植盛先生的引领下,我与周逢俊老师缘起宋庄,相知湛江。他的苦难经历为时代所见证,他的顽强抗争令我敬佩,他的成功是吾辈的典范,他的虚怀若谷让人膜拜!
周逢俊,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安徽巢湖。父亲羸弱多病,常年卧床;母亲娇小文弱,不胜农务;因家庭成份还背负“黑五类”罪名。周逢俊自小遭劫难,不堪负重,朝夕自当牛耕,一家八口,两间草屋,四面透风。逢俊天资聪颖,苦难不泯天性,拜“右派”远亲学诗书画,学海遨游。家山风貌,风土人情,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五乡八邻,无人不晓,俨然当地诗画翘楚。然而,成份所累,推荐乃天方夜谭。后逢艺考良机,又被人冒名顶替。“家住银屏云水间,孙山落后事农田,耕闲独醉诗书画,半是村夫半是仙,”多么无奈的自嘲!
改革开放后,周逢俊游弋于名山大川,古坎烟村,搜尽奇峰打草稿,诗书满腹。
“蓬门骐骥作牛耕,万里驰心自不平,欲步前贤承骨气,遥知伯乐在京城。”
一九九五年八月廿八,周逢俊毅然携全家老幼负笈入京。因囊中羞涩,住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老鼠蟑螂蚊子日夜为伴,吓得小孩蜷缩在旮旯头惊叫,夜不能眠。嗷嗷待哺的一家几口吃了上餐,下餐要靠周逢俊骑破自行车到街上兜售字画换得买米钱。春夏秋冬,四季迁徙是常态。
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苦难摧残不了周逢俊的坚毅和信心,反添了砥砺前行、义无反顾的勇气,坚信黑暗过后是朝阳。
有心人,天不负。文化古都终于接纳了周逢俊,他的诗画撼动了京城。典雅、清丽、蔬寒、凄美,是其诗画的总体特征。他的画在温润之外,更见内在的张力,呈现出高品位有节制却又自由放松、恣意旷达的气度。他不论是山水花鸟,也不论画幅大小,从不打底稿。气度从容,欣然命笔。特别是超巨幅山水画,气势磅礴,洪荒之力与精细灵动溶于一身。有气蒸云梦泽的灵性,更有波撼岳阳城的气势。他画的黄山、庐山,体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气象,今人深感身在此山中。家山的眷恋和诗性的荒野也是一种品性和审美态度。他的诗词有婉约的一面,更有苦难历练后的宽容与豁达,体现了超凡脱俗的风范。
我到宋庄登门拜访之时,周老师已是安徽省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院导师,成千上万旅京艺术家中最成功的范例。在宋庄拥有美术馆和众多学生,登门求画者络绎不绝,润格跻身于名家大师序列,画册录入人民艺术出版社《大红袍》。但他仍然是一位孜孜以求的学者,一位闲暇时享受儿孙满堂、天伦之乐的老爷子。因我俩同年代出生于寒门,苦难与拼搏有惊人的相似,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在我面前,他只是兄长而已。我与他聊天中,领悟了人生哲理:失败时的反思,成功后的持重,怨天尤人会自我消沉。在论道诗词歌赋中,他却神采飞扬,精句典故信手拈来。我知道,周老师每到一地,吟诵诗词第一,挥毫泼墨第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周老师慈悲为怀,博大胸襟。凡遇到经济困境的艺术家相求,他都会解囊相助。乡里乡亲请求援助的,不管当年是否薄情者还是打击者,都捐弃前嫌,尽力支持。用周老师的话说:当年年少青衫薄时,有人支持多好啊!困难者不就是当年的自己吗?能帮人一把,或许成就另一个周逢俊呢!
周老师两次南下湛江,其中一次受邀参加湛江市政协举办大型综合性展览,没有像一些名家要出场费,还无偿举办一场精彩绝伦的诗画讲座,展出的两幅作品好评如潮,成压轴之作。一个县里的小书画院负责人壮胆请周老师讲课,并提供薪酬。周老师婉拒薪酬却如约登台,还现场泼墨两幅相赠。不愧为德艺双馨的谦谦君子。
周逢俊的成功之路铺垫着天赋、历练和矢志不渝。也应验了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符安平通讯员王海蝶)2018年12月30日,遂溪迎来大喜事——广东遂溪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开业,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