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文化设施迎“百花齐放”

湛江日报 2018-12-25 08:54

1948年12月25日,湛江日报的前身——粤桂边区《人民报》被粤桂边区党委确定为机关报。从此,12月25日便成为湛江日报创刊纪念日。时光流转,70年光影穿梭,湛江日报见证了湛江这座滨海城市“破茧成蝶”的历程,也见证了湛江重大文化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百花齐放”的过程。那一份份带有墨香的旧报纸,详实地记录下了湛江图书馆、湛江博物馆、湛江奥体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前世今生”。

湛江市图书馆:湛江“文化印记”

湛江市图书馆可谓老一辈湛江人的“时代记忆”了。它的“前世”是创建于1960年的湛江地区图书馆,1983年后改为湛江市图书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湛江日报和它的前身《湛江报》,持续追踪了湛江市图书馆从建设到落成的过程,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1996年,市政府投资5500多万元兴建新馆。坐落于湛江市人民大道北的湛江市图书馆新馆,占地25.1亩,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当时,九层高的图书馆新大楼,我国著名书画家关山月先生为新馆提名的“湛江市图书馆”几个大字龙飞凤舞,尤为显眼。四周楼宇高五层,设有各种阅览室16个,读者座位1200个,可藏书120万册。湛江市图书馆新馆的落成之日,成为当时湛江市文化领域一件欢欣鼓舞的大事,使得全城老百姓趋之若鹜,都想进图书馆一睹为快,畅游在书海之中。

湛江市图书馆实现馆内业务管理自动化,还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联合建立起国内最大的数字化图书馆。并开通光纤宽带,配置25台计算机于多媒体阅览室,供读者使用。

1998年11月,该馆建立起粤西地区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互联网站,申请了国内域名,并把本馆所有的书目数据和期刊数据上网供广大读者查询检索。

市图书馆对湛江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建设时间早,但各方面建设一直与时俱进,取得了辉煌成绩。湛江日报也一直关注并记录着它的成长之路。2010年5月5日,湛江日报刊登了《湛江市两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一文,该报道称,湛江市图书馆和湛江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从全国2800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中脱颖而出,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此外,本报还一直关注湛江市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服务,持续为群众报道最新的新闻动态和服务功能。

湛江博物馆:“千年古城”藏宝地

和湛江市图书馆同年于1960年“出生”的湛江博物馆,坐落于赤坎区美丽的寸金桥公园月影湖畔西山上,馆内绿树成荫,环境幽美。湛江市博物馆于1961年与湛江戊戌抗法纪念馆会并成立湛江专区博物馆,1972年改称湛江地区博物馆,1983年称现名,由董必武题名。湛江博物馆的建设,作为湛江市的重大文化基础设施,一直牵动着湛江日报报人的心,并持续报道关注该馆的建设进展。

这座三层高大的建筑物,如今仍是湛江富有特色的重要文化地标。展览大楼外观仿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楼高5层,顶置五星尖塔。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的市博物馆,成为当时广东省市级最大的博物馆,一时间“风头无两”。

目前,湛江博物馆基本陈列有湛江人民抗法斗争陈列、馆藏古代铜鼓陈列、馆藏陶瓷精品展览等6个展厅,布置基本陈列、地方历史、文物专题、自然资源、建设成就和各类艺术作品的临时展览,提供讲解、讲演、报告、导引考察文物古迹等服务项目,是湛江市中小学校的重要社会教育基地之一。

这里收藏的文物上万件。石器、陶瓷、铜鼓、东汉独木舟、唐代昆仑女头像、抗法斗争文物应有尽有,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除文物外,馆里还经常举办名家书画摄影展览,是艺术家展示才华,市民欣赏艺术的场所。多年来,湛江日报持续关注该馆的展览活动,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扩大红色教育影响力,助力其成为湛江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湛江奥体中心:湛江“新地标”

带着湛江申办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的使命,湛江奥体中心从2011年11月28日开工建设之日起,便注定了“不平凡”的一生。在湛江日报的持续报道中,备受瞩目,一跃成为湛江“新地标”。

2011年5月7日,湛江奥体中心的建设用地还是一片荒芜的虾塘。开工建设后,本报对项目建设进行持续的、图文并茂的报道,大大激励了建设队伍的士气。

2013年8月8日,本报刊登了《十四届省运会体育主场馆命名为湛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报道。该报道称,经过广泛征名,经湛江市委十届第45次常委(扩大)会议审定,十四届省运会体育主场馆正式命名为湛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个“新地标”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为664.51亩,总建筑面积18.47万平方米的湛江奥体中心终于在2014年圆满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并作为第二届中国海博会的展馆开放“首秀”。《奥体中心主场馆完成草坪建设》《10月底全部场馆交付布展使用》《奋战50天迎接海博会》……本报记者持续关注项目建设,一篇篇报道将最新动态及时告知市民,也让市民更全面地了解了湛江奥体中心。

本报见证了湛江奥体中心于2015年顺利通过验收。同年7月,本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在湛江奥体中心举办的第十四届省运会的“蓝色湛江金色梦想”开幕式活动。这些无不激起了广大群众对湛江奥体中心的期待和自豪感。

2015年10月,本报刊登了强台风“彩虹”正面袭击湛江,重创湛江奥体中心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报持续关注,台风过后,施工人员按照临时修复方案,确保了201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和省第七届残运会的安全顺利举办。2016年4月中旬,本报持续跟进报道湛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修复项目的相关情况,并于场馆修复项目开展以后持续追踪报道。2018年6月30日,本报继续推出《加快推进湛江奥体中心综合训练馆建设》等报道,以及迎接2018中国海博会湛江奥体中心的建设进展情况。

站在湛江奥体中心的连廊上迎着徐徐的海风观赏湛江湾,雄伟的海湾大桥、美丽的金沙湾、一湾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而亮灯后的湛江奥体中心,又巧妙融合成为对岸金沙湾的靓丽夜景,为湛江增添了又一大气时尚的标志性建筑群和亮丽的都市风景线。本报摄影记者航拍的一系列湛江奥体中心亮灯的靓丽夜景照片,成了湛江城市宣传和对外推介的“宠儿”,对湛江创卫创文工作和宣传推介等工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文/本报记者赖寒霜何友凤图/本报记者张锋锋吴智恒责编/龙飞腾美编/田殷华版式/杨锦和

新闻推荐

2018广场舞展演活动幸福舞起来

昨日上午,湛江市体育局、霞山区体育局、湛江市广场排舞协会联合在霞山区渔港公园举行主题为“走进新时代,幸福舞起来”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