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厝垵的影子

湛江日报 2018-12-23 08:56

支贤(赤坎)

曾厝垵很小,在厦门环岛路上和曾厝垵的擦肩而过,算是惊鸿一瞥吗?小街窄巷,到处都是这样具有文化冲击力的视觉反差。就如在城市的夹缝中,路过的或留下来的飞鸟,撒下一些种子,慢慢的在野地里发芽、生长。

曾厝垵,浓缩了很多城中村华丽变身文创基地的影子,浓缩了很多海边味道与乡俗生活的影子。漫步在纵横交错的“五街十巷”,看传统的红砖古厝和南洋风的番仔楼共处的建筑特色,感受土洋相生的人文历史;近几年新兴的文创小店、酒吧、客栈和书店,店挨着店,还有很出名的美食街,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店与网红小店可以相邻,不同气场的食品同样受到食客的追捧。

对曾厝垵的依赖,其实是许多当地人的一种习惯,也是汇集到此各地文青的一种自觉。这里的功能实在是太多、太全了:衣食住行,看书画画,品茶酌酒,吹拉弹唱,任你发挥。从海鲜到小吃,到特产、水果、服装、日杂用品,包罗万象。某一个傍晚,我离群弃大餐找小吃,在这座城市最接地气的地方一路晃荡,一路地吃过去。

这里喜欢把海鲜和蛋“嫁接”。蛋液倒在一个个乒乓球状的特微型锅里,馋嘴的虾把头与身子全探进去,店家用薄篾片顺着锅内沿轻轻地滚动着,热气腾腾、很萌的虾扯蛋就做好了。他们也会把海鲜灌进蛋里,改良为海鲜灌蛋。你可别小瞧“灌蛋”这一道“土家”菜,它被列入闽北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灌蛋”起源于南平市顺昌,每当农历大年三十,顺昌一带的农家都有制作“灌蛋”的习俗,当然是招待贵客的必备菜肴之一。

制作“灌蛋”的食材看似简单,却颇有讲究:必须要土鸭蛋,因为蛋白粘稠,蛋黄不容易散开;馅也极为重要,猪肉要选用口感更为润滑的农家土猪前腿肉,再配上好香菇,凝聚了山珍的清醇和农家的乡味。

我很好奇,如何把这么多东西塞到蛋里去呢?店家为我演示了最神秘的“灌”蛋环节。只见女人把土鸭蛋整颗打在碗中,熟练地用一根小竹签将蛋黄中的白色蛋眼轻轻刺破,另外用筷子夹起调制好的肉馅,一点点地往小眼处塞入蛋黄内。我也现学现“灌”了一回,无奈都以失败告终。女人说,在顺昌,“灌”蛋高手一次最多可以“灌”二两左右的肉馅进去。看来高手在民间这话一点不错。

煮好的“灌蛋”外表晶莹如雪,白里透黄,在青葱点缀下色彩鲜艳,地道的“银包金”!细品“灌蛋”,外皮嫩滑,蛋黄与肉菇山鲜味道交融,喜欢吃香菇的人大快朵颐。海鲜馅的也自有它的鲜美爽弹,似乎更符合海边人的口味。

这里既有广府菜的味道,又保留着很多客家、潮汕菜的口味。如沙茶面、蚵仔煎等。晚饭除了海鲜灌蛋就选蚵仔煎吧。看着小蚝在平底锅里煎炒,滋滋地跳跃,鸡蛋划开摊薄,铲起所有半熟的小蚝渗进去,青菜苗、豆芽丝加入了合奏,最后一小勺子的番薯粉浆轻轻地浇上,把所有的欢乐收拢,所有的热闹在合围中慢慢地变金黄,曼妙地透出它诱惑的香。视觉的享受增加了味觉的层次,味觉的享受提升了感觉上的回味。

饮食的真理与其他的范畴一样,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各种闽南闽北特色小吃,在曾厝垵这里集中而保留着本色,具有极高的识别度。

先是米苔目,吸引了我和很多人。米苔目也叫米筛目,很像香港以前的小吃狗仔粉。是将米浸泡后磨成米浆,再放到布袋里,经过加压脱水,做成粄脆。将粄脆加入蕃薯粉,然后搓揉成饭团。现场只看到店家将饭团放在筛上,然后压出一条条的饭条,很像擦番薯丝一般。旧时,客家人落田工作时,会做米筛目来当点心。我请教店家,原来“苔目”是闽南语,“苔”即是“筛”,而筛上的小洞,像眼睛,所以叫做“目”。高汤里煮熟,加上海鲜,也像这里的沙茶面,只是主角是米苔目而不是面罢了。

在质朴的民居间杂中,文艺小清新的旋律点亮了迷离的夜色。

小马哥店,做土豆的方法是另一种登峰造极的做法。将整颗马铃薯去皮,然后捣成薯泥裹粉,炸后配菠萝、黄瓜、培根和玉米,淋上可口的起司酱。阿信厚吐司店,店名和店内的装修风格、循环播放的歌,里里外外都是五月天的身影。这里的吐司烤得外焦里嫩,再加上一个冰激凌,就是花团锦簇的锦上添花。一大块的厚吐司,那么的适合两人分享。“晴天见”是一家任性的小店。只开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店铺的外观颜色,就是阳光明媚的黄色。

这边灯光闪烁,人来人往;只拐另一小巷,却是安静如水,音乐轻轻地流淌在夜色中。手作茶具店、速写素描摊位,特色书店,是消磨时间的好去处。

来到文创小店“茶仓”,当然不能漏了福建的茶具和茶叶。淘了一套手作陶茶具,关键是看建盏。每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特别有看头。一个青黑底色,兔毫斑纹柔长清晰,兔毫从盏口延伸至盏底,多好的一盏!架中还有一个油滴盏吸引了我,盏口位置布满斑纹,盏内外大小不一的斑点均匀饱满,油滴斑纹清晰。轻轻敲打都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店家说用的是建阳水吉的胎土。难得喜欢,那就选一盏吧。

建盏配建茶,可算是福建茶史中的绝配。

建茶历史悠久,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其代表的北苑贡茶闻名于世,在中国茶叶御贡史上鳌占了458年的绝代风骚。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山水,文章,茶,从来都是难分难舍的。

把盏品茶后,转去从聿书店。这是集阅读、茶饮、文创于一体的复合生活空间,店内外装修风格很舒服。

书店内倒也是安静悠闲,与外面的嘈杂热闹形成鲜明反差。每一位进来的人,都安安静静的,连品一口茶都放慢了节奏,学会了享用。这里注定是网红拍照地,即使是穿着拖鞋以慵懒的姿态外出散步经过的,也难免要装装文艺范摆拍一张沾染书生意气的照片。惊叹这里的藏书量,这么一个小地方能保留一个如此齐全的书店,文艺小城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这条厦门东南部临海的小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它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具有文艺的基因。它不显山不露水地悄悄崛起。曾厝垵浓缩的影子,留给了大家很多思考的空间。我只希望更少些熙熙攘攘、嘈杂喧闹,希望曾经的艺术氛围不要这么快消失在商潮中。

新闻推荐

市民热线 民生窗口

记者文秋华通讯员热线办宣海滨公园内高音喇叭扰民梁先生反映:霞山区海滨公园内的游乐场长期在中午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