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寨的前世今生

韶关日报 2018-12-16 10:39

美丽的丹霞群山,因山势险峻,易守难攻,过去每逢乱世,就有人据山筑寨以避乱,不少山头现在还留下寨墙残迹。

今年4月,为了把白鹿寨的摩崖石刻拓下来,我八访白鹿寨。

白鹿寨位于平头寨的天笔峰,寨前有一段陡坡,左边是陡壁,右边是深渊,不能两人并排行走,地势易守难攻,这也是唯一一条能进入石寨的山路。来到石寨前,还要走上很陡的台阶才到寨门,寨门就像城楼一样。

寨门内外有很多倒塌的大石块,石块之巨看得出当时山寨的雄壮,而现在只剩下两道门墙没倒。

我在第五次勘察的时候,意外的发现门洞背后的石壁往上十五米处还有一个小洞穴。洞穴下面的岩壁上居然还凿了阶梯,多年来雨水夹带着山上的泥土把梯阶填满了,然后又长了草,不认真看是很难发现石壁上的阶梯的。阶梯从洞穴往下大约五米就没有了,离地面还有十米是垂直的岩壁,人是怎么上去的呢?通过认真的观察,发现阶梯消失的那个高度,以前就是门楼的楼顶,这个位置左右的石壁上凿有一排安插木梁的方孔。门洞里外倒塌的乱石,其实就是门楼的石块!

以前门楼完好,人可从两道门洞之间的石屋,沿台阶登上门楼。在第二道门洞的石墙上,又有台阶从门楼走上楼顶,从楼顶开始,岩壁上凿有梯阶,从而攀上小洞穴。岩壁从楼顶以下是垂直的,以上大概是70度角,所以可以凿阶梯。

我通过无人飞机了解到小洞穴的情况:洞穴像一个阳台,因为居高临下,没有树木遮挡,能把山下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应该是个瞭望台。洞穴里面还有一堵有门的石墙,由于人没办法上去,所以石墙里面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进入白鹿寨要通过两道门墙,每道门都刻了对联,可惜都残缺不全。门楼旁的岩壁上,本来也有四个隶书大字,每字高约一米,也是残缺的,依稀能辨认出“蒸”和“蔚”两个字。

穿过第二道门后,从里面倒塌的砖块和岩壁上凿的孔洞,推测出二道门后面原来应该是一条走廊,约六米长,一直通到岩洞前。岩洞内有未倒的残墙,地上也有被推倒的土墙,看痕迹推倒的时间不会很远,裂缝还是新鲜的。

洞外中间的岩壁上有“白鹿遗胜”四个大字,“白鹿”两字已经破损。

洞外左侧的崖壁上,有“鸟速重登”四字,其下左右两侧各有一联:“阔人眼界飞鸟去尽青天回,怡我胸怀睡花收完白云满”。

雨天之后,山顶上有水在岩前泻落,如白练落入岩洞前方的坳口。在坳口下凿有一个很大的蓄水池。丹霞各个山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山上没有泉水,都是挖大池蓄雨水过日子,水没了就到山下挑上来,粮食也是,过这样的生活实在是迫不得已的。

水池旁边的岩石上,还发现一些石刻,但漫漶不清,看不出内容。

洞内头顶上吊着两盏煤油灯,是用胶篾捆绑的,从胶篾老化的程度推测,也就是二三十年左右,地下有几双女人鞋,有一双是成年人的,有两双是不同年龄小孩的,看款式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旁边还有两只完好的瓷碗,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风格。另外还有几块有铁钉的木板,木板有被白蚁噬咬过的痕迹,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在白鹿寨里搜集到的瓷器碎片,大体分两个时期:清初期和清后期。虽然都是民窑烧制,但档次有差别。清初的是有图画有纹饰的景德镇青花碗,胎釉和青花发色都不错,碎片都是同款式的碗,说明了使用者是一户经济条件殷实的家庭。而清末的碎片都是杂窑素碗,做工很粗,不同窑口烧制,款式杂,说明了来居住的是很多个家庭,而且这些人大多是穷苦人。

根据收集到的证据,我还原出白鹿寨有人居住的三个历史片段:

片段一:清初期,有一大户人家为了逃避战乱,在天笔岩大兴土木,建设了一座坚固的石寨,这就是白鹿寨,然后举家搬到寨里生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石寨毁了,洞内的墙也倒塌了,也就没人再居住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是为世所迫。清初,先后有张献忠的军队、南下的清军、吴三桂的叛军在烧杀抢掠,有条件的大户人家自然想到搬到山上去避乱。明朝遗臣为逃避战乱而躲到丹霞山居住的,在《仁化县志》上有记载的就有两例:一是晚明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永茂于顺治三年(1646年)为了避乱来到丹霞长老峰隐居。二是明兵部尚书李长祥携家眷从湖南来到仁化河头寨(今师姑寨)隐居。

由于长老峰和河头寨都在锦江边,是来往韶州和仁化的必经之路,因而广为人知。而离锦江和浈江远一点的山头上有人搬上去住就不容易被人知道。

其次,白鹿寨石刻的风格,跟长老峰清初石刻的风格,以及观音山清初的石刻手法一样。寨内收集到的、年代最早的瓷器碎片是清初,还有石雕的图案,也是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

片段二:晚清,有一群贫苦百姓逃难聚居在白鹿寨,在毁了的残墙上用塘泥混谷壳重建居室,后来又搬走了,墙还是好的,白鹿寨就成空寨了。

清后期,当时除了土匪猖獗,还有红兵作乱,甚至跟红兵打仗的团勇有时也趁机掳掠烧杀民众,之后还有洪秀全的太平军的骚扰,此外又遇瘟疫。那个时候上山的就不是地主富人了,而是一般的村民。他们逃到山上后,在残留的旧寨墙上简单的修建起住所临时住下,因为他们没能力久住。当局势稍微安定下来后,又离开山寨到别处去。

依据是什么呢?岩洞内的残墙呈现出两个建造历史时期,下层是最初的残墙,做工认真和用料讲究,估计有三百年的历史,上层的泥墙是在最初的残墙上建起来的,估计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做工和用料都很草率。还有清末粗碗碎片,都说明他们只是一般老百姓。

片段三:大约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一户家庭来到白鹿寨住了一段日子,从遗留的鞋子,可以确定其中有一个女人和两个小女孩在那里居住一段时间,至于原因就无从考究了。也许是对那些空房子感到畏惧,男家长就把晚清时期重建的土墙推倒,让岩洞变得空旷。然后在石壁上吊起油灯,用钉子和木板做成了简单的木床和凳子。

无论世事怎么变迁,山还是那座山,百年风雨,见证着沧桑。

新闻推荐

下班途中辅警热心救助老人

11月16日,在国贸十字路口附近,一名老人因体力不支跌倒马路边,被路过的辅警及时救助。当天上午9时许,交警霞山大队辅警阮文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