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木偶戏 如今又逢春

中山日报 2018-12-05 02:36

认真讲述木偶的构造。制作好的部分木偶。每个木偶重约2公斤,右手举木偶,左手要同时操控木偶的两只手。张华森和木偶戏老艺人唐世杰一起指导小朋友操作木偶。对着镜子练习。送戏到学校,小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今年7月7日,三乡木偶协会挂牌成立。为排练新戏做示范。自制道具,苦练基本功。近来,每逢周二、周五晚,三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五楼,一群身穿“三乡木偶戏协会”T恤的年轻人都在彩排木偶剧新戏《活捉飞天鸭》。这部戏的创作者是83岁高龄的本土戏剧创作名家缪文森,故事讲述的是抗战期间游击队活捉一方恶霸的故事。

三乡木偶戏历经百年沉浮,消失半个世纪后再现三乡,离不开一群致力于木偶戏复兴的年轻人。

三乡木偶戏于清朝年间由雷州人传来,三乡郑姓人家将其发展壮大,上世纪30年代还曾多次到美国三藩市、纽约等地巡回演出,盛极一时。

1956年,中山正式成立中山县木偶粤剧团,此后十年迈入发展黄金期,最繁盛之时,演出团队三十多人,《刘文学》一剧曾连演300多场,观影人数达30万人。三乡革命历史剧《活捉飞天鸭》、生活喜剧《四婶审猪》等也大受群众欢迎,直到1968年剧团解散。三乡木偶戏消失了半个世纪,但不代表人们将其遗忘。

三乡青年张华森,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就是复兴三乡木偶戏。他四处找史料、拜访老艺人,多次到湛江、茂名寻找懂制作木偶以及仍在表演的民间艺人。最终,在三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7月7日,三乡镇木偶协会成立了。

协会招募会员时就放了“狠话”,必须每周排练三次,且风雨无阻。排练很累、很辛苦,成立3个月后,队员从30多人减至如今的11人,各人都成为骨干。他们从学粤剧、走台步开始,有一定的功底后才练习操控木偶。“木偶会的动作人要先学会,人偶合一,戏才生动。”张华森说。

学木偶的队员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年纪最大的柳丽娜已经42岁,是一名会计,她是《孝义罗三妹》故事中女主角的表演者。和我们聊天时她还兼顾练功,一只手高举着2公斤重的木偶,“最开始撑5分钟手就已经很酸痛麻木,现在能举40分钟。”

今年10月,三乡木偶协会创作的普通话版的《孝义罗三妹》故事剧已经走进三乡镇12所学校,为数千名小学生带来演出,同时还讲解三乡木偶的来历,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栩栩如生的木偶,种下一颗颗艺术小种子。

图/本报记者夏升权文/本报记者李玮玮

图片编辑明剑

新闻推荐

第五届“环雷200”开骑

南都讯记者黄嘉鑫昨天,由湛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湛江市体育局承办,湛江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广州知为文化传播公司执行和支持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