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名伶”林奋: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刚结束的“2018粤戏越精彩”活动中,“林奋从艺45周年折子戏专场演出”艳惊四座,林奋这位雷剧名伶以及她代表的雷剧,在广东粤剧院大放光彩,成为全省剧坛瞩目的焦点。
作为雷剧的领军人物,林奋领衔表演《梁红玉挂帅》《失子惊疯》《贵妃醉酒》《岭南圣母》等代表剧目片段,全面展示了她在唱做念打的丰实功底,以及她在塑造人物、挖掘思想、表情达意和营造美感等方面精湛的艺术造诣。
“林奋45年的成长和雷剧45年的发展是同步的,林奋-雷剧,雷剧-林奋,浑然一体,就像大海和浪花,永远不能分割。”雷剧专家吴茂信作了中肯评价。
文/图记者刘金凤
1革新唱腔
创旦角真假嗓演唱先河
雷剧源于雷州歌,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发展阶段,历时300多年,是广东四大剧种之一,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种用雷州方言表演的地方剧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性,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食粮。湛江有“戏曲绿洲”之称,常年在民间演出的剧团就有两百多个,年演场次两万多场,其中,雷剧占了大半江山。
1955年11月,林奋出生于雷剧的故乡雷州,因自小喜爱雷剧,声色俱佳的她中学毕业后开始在雷剧舞台上摸爬滚打。然而,让她一举成名的是她大胆探索,成为革新雷剧唱腔旦角演唱方法“第一人”。
唱腔是一个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也是演员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雷剧的传统戏唱腔沿袭女角用平喉演唱,对角色塑造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林奋的女高音尖锐嘹亮,在传统戏中更没有用武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无法适应的林奋甚至一度失去信心,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在雷剧舞台上唱下去。
生性好强的林奋,不甘于就这样离开舞台,苦苦思索突围之策。当时没有网络,她泡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当时全国360多个剧种全部男女分声,而雷剧成为剧种的时间短,还没有走出男女分腔的路子。她决定从自己做起,用字正腔圆的女高音,去突破雷剧男女分腔的局限。
“我不相信雷州人能唱好京剧而唱不好雷剧,不信全国绝大多数剧种都是男女分声而雷剧不能。”她说。她铆足了劲,天天对着墙壁练咬字吐音、练发音技巧,摸索拖腔,学习水袖扇子、手巾翎子、刀枪靶子、传统排场,足足练了一个月,终于以全新的面貌扮演了《打金枝》中的升平公主。
演出一炮打响,林奋开创旦角真假嗓演唱先河,成为戏迷争相追捧的雷剧明星,被誉为“雷州戏王”“立体声花旦”,她的唱腔卡带风靡雷州半岛。
2艺无止境
蟾宫折桂获得“梅花奖”
正当林奋在雷州半岛大红大紫,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她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考中国戏曲学院,去北京学习深造。那一年,她已过而立之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考国戏不是想离开雷剧,而是想更好地从事这个行业。”林奋说,她是要把自己的毕生献给雷剧的。在她看来,一个好演员除了具备艺术基本功外,还要有丰富的学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塑造人物。1990年,中国戏曲学院到广东招编导班,林奋以专业成绩第一考入了中国最高戏曲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编导,成为雷剧界第一个戏曲专业大学生。
“记得省文化厅的领导送我去国戏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林奋,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一个剧种,你要好好学,将来回到雷剧去,当"雷霸天"。”因为这句嘱托,她在“国戏”毕业后,选择回到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把所学全部献给了雷剧。
在剧团,林奋原打算移植剧本、排新戏,但团里花旦一病就是大半年,眼看着“春班”就要开演了,心急如焚的林奋最终只能顶上,导演、花旦一肩挑。没想到,这一顶,顶出了一个“梅花奖”,这是后话。
1998年,广东省举办第二届全省中青年演艺大赛,林奋又以《失子惊疯》夺得金奖第一名,也让雷剧进一步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剧种的发展需要领军人,获得省金奖后,林奋开始冲刺中国戏剧梅花奖。古装雷剧《梁红玉挂帅》正是湛江举全市之力为林奋“度身订做”的戏,经过9个月时间,六易其稿。其间,林奋在原剧基础上进行修改,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灵活运用戏曲程式的表演语汇,加上她声情并茂的唱腔艺术,塑造了一个属于雷剧的“梁红玉”。2001年,该剧晋京表演,林奋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为雷剧树起了一面旗帜。
当鲜花与掌声涌来,鲜有人知道林奋当时正经受着伤痛的折磨。在排练折子戏《失子惊疯》时,林奋从高台摔下,肋骨断裂,为了不耽误排练和比赛,她带病坚持,敷着草药上京表演。夺梅不久,她在下乡演出时遇上车祸,肋骨断了3根,左肩骨折,医生断言她不能再演戏了,而她仍以超出常人的决心和毅力进行康复训练,并在3个月后重返舞台。她说,当时的信念只有一个:“我代表的是雷剧这个剧种,不能让那么多人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梅花"刚开就枯萎了。”
出院之后,林奋就带队下乡演出了。当时,湛江剧协主席卢凌日由衷地对林奋说:“你夺梅创造了事业的奇迹,你受伤后重新回到舞台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临危受命
打造精品剧目守住剧团
2012年,受文化体制改革的影响,湛江市实验雷剧团人心不稳,人才流失惨重,原来60个在编人员仅剩下14个。眼看一个标杆剧团涣散如斯,已经调离湛江在省任教的林奋临危受命,重返剧团成为掌舵人,与剧团同呼吸共命运。她相信:只要人在,剧团在,就能守住雷剧,守住希望。
“刚回到剧团看到的是一个烂摊子,发不出工资,水电费欠交,账上一分钱都没有。”林奋说,为了稳住人心,她先后垫资15万元,多方奔走,重整河山。
剧团有戏可演,才能恢复元气;只有创新剧目,才能迈步向前。从2012年8月至12月,林奋为剧团排了6个大戏,2013年春班推出去,大受欢迎,至2013年底演了101场。
因为剧团缺演员,年届六十岁的林奋除了管理剧团,还得编、导、演,真是劳心劳力,当爹当娘。她像一根定海神针,有她在,剧团人心渐稳,2014年,在湛江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剧团申报的大型历史雷剧《岭南圣母》获得了省市精品扶持资金200万元,并参加省艺术节,成为雷剧史的一座丰碑。
《岭南圣母》是一个戏救活一个剧团的传奇,重新振作起来的剧团过香江、三晋京,一场比一场娴熟,一场比一场带劲。新编大戏也一台接一台,从2012年到现在,剧团已有4个原创剧本,平均每两年出一部新戏。林奋认为,给雷剧多留一些原始剧目,就是多攒一些“家底”,这是她要竭尽全力为雷剧做的。
作为雷剧的“大姐大”,林奋还经常下乡指导其他民营剧团的编导工作,参与了《貂蝉》《雨仔落泱泱》《双下山》《鹰峰岭》等多部雷剧作品的编导、演出,创作、移植大戏、小戏50多部,多次获奖。2014年,她主演的《失子惊疯》让雷剧首次走出国门。
4薪火相传
做好剧种“传、帮、带”
剧种的发展需要“角儿”,“角儿”越多,剧种越繁荣。雷剧的民间性和草根性很强,剧团虽多,但艺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显然,一年到头为吃饭养家忙个不停的民营剧团难以担当雷剧艺术革新和传承的大任。年过六十的林奋深感责任重大,她必须在有生之年,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2015年,在湛江市文广新局的指导下,雷剧界开展“名师收徒”,以老带新,让雷剧艺术薪火相传。为了让雷剧的绝活传承下去,林奋与雷剧名丑曾成创作了《闯寺·拷蛤》,把雷剧的“摆阵”“十八架”“吊绳”“跳椅”等高难度技巧程式动作揉入其中,这个戏成为雷剧学子入门必学“样板戏”,也是传承雷剧技艺的“必修课”。林奋相继收了6个徒弟,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38岁,都能独挡一面。
为了让年轻演员尽快成长,林奋决定复排经典剧目《春草闯堂》参加2016“粤戏越精彩”展演,并力邀曾成出演胡知府,要知道,当年曾成凭着《春草闯堂》里出色的表演,名噪一时。曾成已经退休多年,受邀后半开玩笑地说:“年轻时一直有个心愿,想和你飚戏,可惜一直没如愿。复排《春草闯堂》,要我演胡知府也可以,除非你演戏中的小姐。”林奋一听,当场就同意了。为了穿上小姐的戏服,林奋节食锻炼,暴瘦15斤。
为了让雷剧新生快速成长,林奋争取一切机会让年轻人上舞台,给角色,压担子,这些年轻人也很争气,在省市各种展演、比赛中锻炼成长,屡折桂冠,逐步挑起大梁。如今的湛江市实验雷剧团已经五代同堂,老中青队伍齐整,年纪最小的只有10来岁。
为了规范雷剧音乐唱腔,林奋携剧团全力配合湛江市艺研室做好唱腔推广普及工作,完成了雷剧唱腔定板、定腔、定名工作。
“雷剧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和坚守,在我这一代,我希望能不负雷剧,竭尽所能。我也希望,有政府的支持和雷剧人的坚守和努力,雷剧一定会越走越远。”林奋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实习生梁将报道:2018年中国足协(重庆)国际女子足球锦标赛10月4日晚在重庆永川区体育中心打响,中国女足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