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海丝海洋文化保护研讨会召开,专家提出 加强对湛江海丝文化保护

湛江晚报 2018-10-02 00:28

赤坎第六古渡口旧址位于染房街。

近日,由湛江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与湛江市古迹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雷州半岛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保护研讨会”在赤坎举行。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湛江市文广新局、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湛江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岭南师范学院及各县区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研讨会由湛江市古迹保护协会会长蒋湛明主持。

文/记者卓朝兴通讯员李宜珍

图/记者李波

加强对湛江古代海交路线的研究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邱立诚此前曾多次到湛江进行实地文物考察,他围绕“湛江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进行了阐述。邱立诚认为,湛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由来已久,海上丝路中心也有所变化,如汉之徐闻、唐宋之雷州到明清之湛江市区,“但就雷州半岛而言,却从未中断,其发展、演变关系及重要性都耐人寻味。”

邱立诚通过对雷州半岛部分文物考古资料进行梳理,提出了几点与过去不尽相同的认识:徐闻汉港是古代中央王朝的对外始发港之一,汉代徐闻以港设县,徐闻港作为官港缘于其邻近海南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与汉代航海技术先进;雷州窑褐彩瓷的生产为南宋早期,南宋晚期至元兴盛,明初衰落;实地考察吴川县吴阳镇沙角漩沉船遗址,在一渔民家发现铜片和铜钉及舶出品,对吴川沉船的年代提出异议,认为唐代一说并不可靠。

湛江港务集团原处长陈立新曾编撰《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一书,以充实史料填补了湛江海运史和海洋文明史的空白。在本次研讨会上,他以“湛江海上丝路水下文化遗存初探”为题,首先对七个湛江丝路水下重要文化遗存及主要沉船遗址进行概述,包括硇州岛三九七海区、硇州岛南部海域、下川岛西侧海域、徐闻东南海域、徐闻外罗门附近海区、徐闻县南山镇三墩海域、太平镇海滩和吴川沉船遗址。接着,从文献记载、航船方向、船型这三个角度分析吴川沉船为明代荷兰遇海难的铜皮船的可能性较大。他认为湛江沿海有四个海难多发海域是水下文化遗存集中点,需要重点加以保护和开发。

陈立新还对湛江海上丝路水下文化遗存保护开发提出建议:对吴川铜船木板取样进行C14测定,如果年份测定是明代或更早前的沉船,尽早组织论证及打捞,作为当前水下考古的重点项目之一;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须以南海抢救性水下打捞为主,湛江海上丝路水下文化遗存则须以保护为主;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及民间力量,加强对湛江古代出口产品在国外出土遗址和海交路线的了解和研究。

做好对湛江海丝史迹及文化遗存的保护

岭南师范学院广州湾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景东升对“湛江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方法和思考”作了主题发言,他从“影响丝路的因素”“通往何处”“贸易及政府介入管理”及“丝路产生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景东升认为,需要通过文献、打捞报告、田野调查、考古挖掘等论据途径,探析不同时期的港口、船只和航道对湛江海上丝路的影响因素;丝绸之路相关问题可从贸易需求、不同时期的航海技术差别、不同的商业规则引起世界规则碰撞等角度去究根知底;清康熙设粤海关或徐闻设县管理等政府介入贸易管理手段,影响商路的兴衰及税收税率问题,其中海禁政策使海盗发展猖獗,导致商船若非武装不敢贸然进入口岸。此外,海上丝路带来的物资可反映当时湛江的生活状况。

湛江市文广新局原办公室主任谭启滔以“明清时期南海丝绸之路——赤坎古港埠”为议题,主要讲述赤坎埠十个码头旧址的发展和兴衰与海上丝路的联系。湛江市文化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朱卫国在讨论中提出两点思考:“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湛江海上丝路地上已发现文物为古人所挖掘,今人保护地下未挖掘文物该不为所动。

还有专家认为,湛江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端重要节点城市及始发港文化地理坐标,其港口位置一直承担着国际贸易与经济往来的重要地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在海内外引起的热烈反响,在这个时间节点,召开湛江“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保护的研讨会是需要的,要做好对湛江海丝史迹及文化遗存的保护,做好史料的基础研究和深入研究。其中,广州湾时期的雷州半岛与粤西海洋文化和近代口岸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与湛江海上丝路历史亦有关系,在交流中可实现史料补充与辨析增值。

新闻推荐

台风“百里嘉”今日将登陆粤西沿海

○本报讯记者高芳芳通讯员于平昨日11时,台风“百里嘉”(热带风暴级)中心位于雷州半岛偏东方向约47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