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看雷剧的时光
插画 田威
◎ 孙善文 (深圳)
农历三月三,是村里庙神的诞辰日,此时的乡村,又到了演年例戏,唱雷剧(雷剧原名大歌班,流行于雷州民系圈内。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间。在我的记忆里,一个乡村少年的快乐童年,都是由这样热闹的时光,一串又一串地连接起来的。
一年一度的年例戏,是乡邻们重要的情感交流平台。年轻人大多喜欢看专业剧团的表演,因为这样可以看到符玉莲、黄华文,甚至林奋等雷剧明星大腕的身影,而老人们更喜欢观看演出时间长一点的民间业余戏班的演出。业余戏班的演出大多在凌晨1点后才结束,老人们认为,这样花钱看戏才过瘾。在冗长的夜晚,习惯了乡村平静生活的老人们,此时更喜欢将热闹的光景拉长点。最后,一般都会彼此妥协,专业班和业余班的演出各占一半的场次。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之间,可以比拼的东西不算太多,哪个村贫穷,哪个村富裕,雷剧戏班的演出时间长短可见一斑。那时经常听说,谁家做什么生意赚了钱,谁家的儿子考取大学有出息了,或者谁家有什么喜事,如此一来,都会烧一头大肥猪,自掏腰包给庙神加演几场雷剧。在如此热闹的日子,我最喜欢的则是在晚上逛逛戏台旁边的美食,其中就有我最爱吃的油炸饭,米饭里加了虾仁或其他香料,在抹过米羹后,放进滚热的豆油中炸过,又香又脆,那热烫烫的味道令人至今难忘。那时剧团里的演员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娱乐明星,有年长的同学带着我们到演员吃饭的地方套近乎。感觉这些卸了妆的俊男靓女,一频一笑都是那样的气质非凡,他们是我所认识的第一批城里人了。
其实,雷剧里上演的故事都是大家熟知的,有《李三娘》《陈世美》《斩周忠》等,可那些上年纪的老人就是百看不厌。对于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来说,无非就是趁人多赶个热闹,至于哪部戏演得更好,更有味道,也是不懂的。我一个女同学,看见戏中有好人被官兵追杀,从戏台的左边出场,溜下戏台,躲过了官兵后,不一会又出现在戏台上,她不明白这样是在表现剧中角色逃命的情节,一直郁闷地说,怎么他又折回来原地呢?这样可就危险啦!把大家笑得憋成内伤。有个男同学,看着男演员在戏楼的边上说唱表白,而与他搭演的女演员刚好坐在屏风边,戏里是想通过这种手法,表现角色的心理活动,我这位同学也奇怪地问,他这样说话,不让对方都听到了吗?他提出的这问题,自然引发了众人的捧腹大笑。在记忆中,我是没有完整看完一场剧的,好多时候,都是躺在妈妈的怀里或者戏台前的那张草席上一次又一次地被一阵阵狂笑声吵醒。
村里的雷剧以神的名义依然在每年的三月三开演,雷打不动,年年如是。自从外出读书直至参加工作后,我便也很少有机会观看雷剧了。现在的村里年轻人大多也到外面打工了,看戏的自然多为老人。听说,有时戏演到谢幕时,观众只有庙祝和几个老铁粉了。演大戏更多已成为一种习俗的传承。
今年过年时,与我们一起居住在城市里的母亲从家乡的一家音像店里买回了一台装了内存卡,里面存录着几十部雷剧的小碟机,母亲一有空闲便一场场戏地看,有时还禁不住哼上几句。听着熟悉的韵律,我便会想起年少时看年例戏的时光。
新闻推荐
立秋刚过,广东省“烧烤”模式仍持续,高温炎热不减,但海上却颇不平静,“三台闹海”再度上演。13号台风“珊珊”、14号台风“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