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粤西地区首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谭彩梅:
谭彩梅在普及器官捐献相关知识。文/图南方农村报记者肖婉琦
实习生郑栩彤
8月12日凌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了一例器官捐献。捐献者是一名患创伤性脑疝的45岁男性,来自遂溪县一个农村家庭,家属自愿无偿捐献其1个肝脏、1对肾脏和1对角膜,共使5个生命受益。
谭彩梅是这场生命接力赛的见证人。她就职于湛江市红十字会,是目前粤西地区唯一一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过去,由于观念问题,她曾被视为“不吉利的人”,如今随着器官捐献政策的普及,有更多人发自内心地认同像她这样的“生死摆渡人”。
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湛江市共有26例器官捐献。“湛江的器官捐献事业,从零到一年1例、一年3例,到现在半年有6例,发展是明显的。”谭彩梅欣慰地表示,人们的观念逐步在改变,致电咨询的人越来越多。
从零开始
考取器官捐献协调员
与一些医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器官捐献协调员相比,谭彩梅的履历并不亮眼。毕业于幼师学校的她,当过几年老师,在制衣厂学过裁剪,也当过餐厅收银员,“什么活我都乐意去尝试,大概是天生好学吧。”她打趣道。
2012年,在姐姐的带动下,谭彩梅开始参与湛江当地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2013年成为红十字会志愿者。“或许是沟通能力被看中”,2014年8月,她被湛江市红十字会正式聘用。
入职不久,恰逢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考试,她和另一名同事被派往上海参加培训。器官捐献,涉及医学、法律、伦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毫无专业基础的谭彩梅原本不抱希望,但经过7天的高强度培训,她却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湛江市首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也是目前粤西地区的唯一一位。她表示,协调员证必须每年复考,管理十分严格。
“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协调、见证、监督。”谭彩梅介绍,在发现潜在捐献者后,协调员要马上联系家属,讲解捐献的政策与流程,待对方确认捐献意向、登记签名后,经过死亡鉴定,并确认器官达到捐献标准,再进行器官获取手术,现场由协调员作见证与监督。后续则是器官的分配、运送、接收、移植等环节。“有时也会尽己所能,协助捐献者家属处理交通、医保等问题。”
除了器官捐献,谭彩梅还负责协调角膜捐献、遗体捐献,平时也协助开展无偿献血、捐献骨髓以及救灾、救护、救助等工作,“经常忙得一刻都闲不下来”。
“绝非劝捐”
坦然接受每个失败案例
正式走上岗位,谭彩梅才切身体会到“协调”之难。
人体器官捐献有严格的时限,但哪怕再争分夺秒,都超越不了那些为至亲者所请求的“生命延时赛”。“有些家属不接受(患者)脑死亡的事实,坚持抢救直到心跳停止。”谭彩梅指出,“生命延时”需要增加药量以维护器官,容易影响移植后的器官功能,“但在那种情形下,除了遵从家属,你别无选择。”
在粤西地区,重视传统风俗的家属对于器官捐献仍比较避忌,“只想保全尸体,不让死者再"遭罪"。”谭彩梅坦言,由于观念问题,她曾被视为“不吉利的人”。“即便患者本人或直系家属有捐献意向,一旦被其他家族成员劝阻,他们往往就动摇或放弃了。”
谭彩梅也记不清自己接触过多少以失败告终的潜在捐献案例。她曾为此而纠结:“要知道,一个潜在捐献者可能拯救好几条生命,也就等于能拯救好几个家庭。”“但协调绝不是劝捐,”她强调,“我只能尽力去沟通解释,无论家属是否接受,都应该被尊重与理解。”如今面对失败的常态,她已能淡然处之。
一日两例
见证农村父母延续大爱
对于成功的捐献案例,谭彩梅无不铭记于心。截至目前,她共促成湛江茂名地区50例器官捐献案例。其中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她从业之后促成的第3、4例,两例完成于同一天,是湛江地区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唯一的“一天两例”。
2015年3月1日,正月未过,一个来自廉江的农村家庭却面临噩耗。当天上午7时,谭彩梅从湛江市区出发,直奔廉江市人民医院。待捐者是一个21岁小伙,因摔伤大脑而昏迷不醒。谭彩梅在2天前已联系上其父母,“夫妇俩40来岁,在珠三角打工。他们遵照儿子遗愿,同意捐出他的1对角膜和1对肾脏。这在湛江地区非常难得。”审核资料时,她发现对方忘了带户口本,便让其返回老家备齐资料。
就在这个空当,隔壁病床一位家属主动找上她,称其弟弟已处于脑死亡状态,想了解器官捐献政策。原来,他也被主动捐献器官的家庭触动到了。下午4时40分许,谭彩梅进入手术室见证器官获取手术。在手术进行的一个小时中,那位家属召集兄弟姐妹一起商量。他们都支持捐献器官,认为这是善事。但按照程序,还需取得捐献者父母的同意。
他们的老家位于廉江一个偏远山村。当晚6时许,上一例手术刚结束,谭彩梅就随他们出发,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才抵达村里。她记得,“下过雨,进村是坑坑洼洼的泥路,特别难走。”路上,家属才通过电话将弟弟过世的消息告诉年迈的父母。他们的父亲时年83岁,母亲78岁,逝者是老两口最疼爱的小儿子,年仅30来岁。
一进屋,见两位老人哭得撕心裂肺,谭彩梅也难以抑制情绪。她很快递完了随身携带的3包纸巾。“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悲恸我不知如何形容……”回忆当时,她不由哽咽落泪。“等到他们缓过来,我才开口。”谭彩梅说,自己轻轻拥抱住他们,轻声抚慰道:“虽然生命无法挽回,但爱心可以延续。如果把他有用的器官、组织捐献出去,在其他人身上起到作用,就相当于他还活在世上,这样还有一个念想……”
当晚10时许,家属同意捐献儿子的1个肝脏、1对肾脏和1对角膜,签下了志愿书。谭彩梅又从村里赶回医院。见证完眼角膜获取手术,已是次日凌晨1时20分。她才想起,一整天下来,自己滴水未进。
全天待命
随时准备与时间赛跑
“对于器官捐献与移植,时间真的就是生命,一分钟都不能浪费。”谭彩梅必须随时随地准备好与时间赛跑。她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只要电话一响,一有潜在案例,马上就出发。”
2015年3月5日,在村里过年的谭彩梅又被一通电话拉回了工作岗位。从下午4点到晚上9点,她独自待在太平间,在暗淡的灯光下守着待捐者的遗体,等待家属和医生到场。当天恰是元宵节,下着雨,医院四周喜庆的鞭炮声,被吞噬于呼呼作响的风声和树菠萝摇晃的沙沙声。谭彩梅冻得站也不是,蹲也不是。直到晚上9点多,眼角膜获取手术完成,她才得以下班回家。
工作的特殊性,让谭彩梅即使偶尔休假,也不敢到离湛江太远的地方。今年4月29日,她休假去珠海,30日下午6点多便接到电话,被告知有潜在案例。由于“五一”期间客流量大,当日车票已被订完,谭彩梅不得不从珠海打车回湛江。5月1日凌晨3点多,谭彩梅回到湛江的医院后,一直工作到早上8点多器官获取完毕。然而,2143块钱的巨额车费却让她心疼不已。
不停地奔跑在绝望与希望之间,除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无数次的死亡见证,对于家属的感同身受,也考验着谭彩梅的自我调适能力。“那种悲伤的氛围,人很容易受感染。深夜躺在床上,那些画面就像电影般在脑子里不停回放,让人难受到彻夜无眠。”她说,只能往另一面想,会有其他生命因此而重获新生,这样心里才好受些。闲暇时间,她喜欢到山中徒步,彻底放松自己。
每年清明前后,谭彩梅会通知捐献者家属到广州增城的广东省红十字纪念园参加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家属们抚摸墓碑上亲人名字的场景,被她定格在相片里。在与待捐者家属沟通时,她会这么说:“那里风景不错,有爱心的人去到那里,不会寂寞。”
新闻推荐
开业活动现场。文/本报记者彭晓晖2018年7月10日上午,北京现代湛江中富廉江分店开业典礼在廉江市北部湾汽车城隆重举办!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