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湛江日报》的情缘

湛江日报 2018-08-10 21:11

□莫托夫(遂溪)

我第一次向《湛江日报》投稿是28年前,当时在遂溪县草潭镇政府工作。草潭镇实行干部下乡蹲点参加劳动制度,并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我觉得此项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沟通了干部群众之间的感情,转变干部作风,恢复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好作风,值得一写,便采写了《草潭镇实行干部蹲点劳动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深受群众欢迎》的通讯。

为赶时间,我不邮寄,直接将稿件送到编辑部。我从草潭乘坐客运汽车到湛江,几经碾转,花了一天时间才把稿子送到编辑部。稿子送到编辑部后,我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不知能否见报。1990年3月29日《湛江日报》第一版右上方显要位置把这篇459字的通讯刊登了出来。我接到当日的《湛江日报》,手捧着《湛江日报》,整整一天都在看、在读、在念,舍不得把报纸放下来,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我内心非常感谢《湛江日报》。我是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与编辑不熟,第一次投稿就获得编辑的认可,把稿件安排在头版显要位置,实属罕见!

第一次投稿便被采用,增添我撰写新闻的信心,接着我采写《西海岸边一明珠——记遂溪县草潭镇麻公管理区党支部》的通讯,刊登在1990年10月25日的《湛江日报》。该稿介绍麻公管区党支部从抓党员的思想教育入手,以党员的模范行动带领全管区人民,促进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事迹。

《湛江日报》连续2次刊登我采写的通讯,使我成为“名人”。我的名字有一点与众不同,很多人都想知道“莫托夫”究竟是真名或是笔名。

我1988年7月参加工作,在远离县城的小镇工作,闲暇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唯有读书看报。《湛江日报》成为我每天必看的报纸,成为我每天必吃的精神粮食。我参加工作至今刚好30周年,三十年痴心不改,三十年风雨同行。《湛江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工作的好帮手,阅读《湛江日报》能够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政治觉悟,增强政治辨别能力。

后来,我的业余兴趣转向文学创作,《湛江日报》成为我文学创作之路的灯塔,指明了方向。我把《湛江日报》百花版刊登的小说、散文、杂文、诗词一篇不落地认真阅读,从中学习、揣摩、借鉴,学习作品的写作手法,揣摩作品对人物的刻画和心里的描写,借鉴作品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学会了创作的技巧。工作之余,我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我选择一些认为满意的投寄给《湛江日报》,得到编辑的肯定和鼓励,并对作品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情节更加生动,作品日趋成熟。《湛江日报》先后刊登我创作的小说、散文、诗词多篇,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近年来,我的文学创作进入盛产期,有多篇作品入选各类年选本,出版小说集《水怀珠媚》,长篇小说《斗牛》荣获2015年度湛江市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歌曲《美丽的虾沟》(作词)荣获2017湛江市原创“村歌”创作演唱大赛创作金奖。

我以《湛江日报》为平台,认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友,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2008年县纪委公选公考干部,我也参加这次考试,平时爱看《湛江日报》,积累较为丰富的知识,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遂溪县纪委。在县纪委我负责宣教调研工作,与《湛江日报》打交道较多,与《湛江日报》最亲密的接触是举办“寻找湛江最美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活动,我负责主笔统筹,在《湛江日报》刊出7期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

陈瑸、陈昌齐是湛江地区二个历史名人。为了整理好陈瑸、陈昌齐的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我多方搜集陈瑸、陈昌齐史料和书籍,阅读有关陈瑸、陈昌齐史料和书籍达四百多万字,确定“清廉立家、积善处世”主题,介绍陈瑸、陈昌齐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让湛江廉洁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吸引人。

新闻推荐

湛江市创文户外公益宣传工作推进会要求 尽快建立公益专有阵地

本报讯(记者陈彦通讯员陈敏实习生周州张帆)9日上午,市创文巩卫工作指挥部召开湛江市创文户外公益广告宣传工作推进会,贯彻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