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滔在检查巴东勤致综合农场的黑山羊养殖项目。/市扶贫办供图文/佛山日报记者谭海琪通讯员李振宇来到湛江市南三镇巴东村的巴东勤致综合农场,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鱼虾还散发着海水的鲜味。为了保证农场产品质量,佛山市供电局驻巴东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朱文滔创意设计了网格状的鱼虾干晒笼。“把海产品放进去,既能得到阳光充分炙烤,又能防止蚊虫入侵,一举两得。”朱文滔笑着说。只有产业扶贫才能为贫困村持续造血。为此,参与扶贫工作以来,朱文滔尤为关注巴东村扶贫产业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巴东村的“一户一项目”和巴东勤致综合农场正办得有声有色,村民们对脱贫致富都充满了信心。“一户一项目”精准帮扶困难家庭温土星家是巴东村的贫困户,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一家7口的生计全压在母亲的身上。2016年,刚驻村的朱文滔在得知温家的情况后,立刻前往他家深入了解其生活状况,宣讲“一户一项目”政策并询问温家兄弟是否有感兴趣的项目。最后温家兄弟选择了自己比较擅长的出海捕捞项目,并通过扶贫资金购置了渔船和捕捞工具。为了帮助温土星等贫困户晒制海鲜干货,朱文滔还创意设计了网格状的鱼虾干晒笼。以前温土星家连厨房都没有,通过两年“一户一项目”的实施,现在温土星不仅帮家里盖起了新房,还找到了女朋友。朱文滔反复提到的“一户一项目”政策,就是他2016年进驻巴东村后,与村两委干部经过大量的调研、商讨制定出来,针对每户贫困家庭的《巴东关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创业的实施方案》。该方案的本质是因户施策,针对不同的贫困家庭对应采用不同的帮扶措施。具体实施流程是:由贫困户自愿、自主提出以其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创业项目,然后由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审定后,经上级审批同意,由村委会向相应的家庭提供相关生产资料,扶持家庭生产创业。贫困户郑亚南也是“一户一项目”的受益者,他选择了母牛配种作为创业项目。如今,郑亚南的养殖场已经从仅有的2头公牛扩大到拥有4头母牛、3头公牛,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3500元提升到9000元,实现了预脱贫。截至6月,巴东村已对124户贫困户成功实施了“一户一项目”计划。勤致农场助力贫困村脱贫致富在朱文滔看来,精准扶贫除了有分散到每家每户的小项目之外,大力发展集体项目也非常重要。目前,巴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97户,总人数为587人。发展集体项目,不仅能填补巴东村缺乏集体经济的空白,还能就地解决部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在朱文滔的努力下,巴东村自主筹建的大规模集体经济项目——巴东勤致综合农场于今年7月正式运营投产。巴东村靠近海洋,太阳能资源丰富,农场项目也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场内分布了黑山羊养殖、鱼虾干加工厂、花螺养殖、太阳能光伏发电、走地鸡养殖和农家乐六大项目,并由村内的贫困户代表组织成立了巴东勤致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采购、招聘等行为均由合作社与村委会共同研究审批。此外,朱文滔还积极从多渠道、多方面为农场产品拓宽销路。“我们为勤致农场亲自设计并注册了商标,再通过线上商城、线下门店、市场和内部销售4个方面为农场产品打开销路。”其中,内部销售是指对口帮扶单位——佛山市供电局的内部饭堂将定点采购农场产品。如今,农场运营了半个多月,已经实现17000余元的营业额。朱文滔介绍,农场每年的产出收益,80%的资金将用于扶持贫困户脱贫,20%的资金作为村委会集体收入。农场还将雇佣贫困户进场工作。其中,固定岗位月工资为3000元/月,临时工为10元/小时,解决了村内部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参与扶贫工作两年,朱文滔感慨万千:“进驻巴东村的两年时间是我人生中最艰苦但又最幸福的时光。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困难重重,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新闻推荐
省文联领导到湛江调研 湛江提升文化“软实力”正当时
本报讯记者骆丽华报道:昨天,省文联巡视员丘克军,省文联调研员、省摄协专职副主席郭小宁一行到湛江市文联调研,与湛江市文联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