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顺跨海大桥主桥桥型设计方案完成优化新鲜出炉 “风调雨顺 湛江红门” 打造湛江海湾新地标
本报记者郭丹张永幸
湛江湾第二座跨海大桥——调顺跨海大桥的建设备受市民关注。记者昨日从湛江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自去年底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为尽快修通这条“西进城区东接机场”的海上交通要道,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项目建设工作,就主桥设计方案与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市交投集团和设计单位进行论证,听取有关单位的工作汇报,督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半年来,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齐心协力,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精神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并结合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等带来的新要求新变化,对原有方案继续进行优化。
目前,经过优化后的主桥桥型设计方案已新鲜出炉,以“风调雨顺,湛江红门”为主题,集交通要道、海湾景观等于一身,有望成为湛江湾上一座堪称“实力与颜值担当”的地标式桥梁。
与时俱进优化主桥桥型设计方案
烈日炎炎,来自中铁大桥局集团的施工团队正在抢抓当前的施工黄金季节,从海东、海西两岸向海上区域推进施工,目前西岸污水区钢便桥搭设完成800米,55#墩施工平台已搭设完成,便道填筑累计完成1.8千米,东岸入海钢便桥正在搭设,已完成桩基73根,系梁7道,墩柱14根,盖梁3个,承台1个。主桥桥型设计方案完成优化通过审批,为调顺跨海大桥的建设注入了“加速剂”。
据悉,原主桥设计方案采用一孔下承式系杆提篮拱桥的设计方案,曾被市民称为“南珠”方案。方案经优化后,改为红色门式桥塔斜拉桥方案,最终深化方案主题为“风调雨顺湛江红门”,特点为“大气、端庄、简练”。
设计单位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年时间过去,当前湛江的城市建设、交通发展,都给调顺跨海大桥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主桥桥型方案存在的不足凸显出来。“我们结合调顺跨海大桥项目的功能定位以及大桥同周边环境相协调等因素,对主桥桥型方案进行了重新论证。比如桥址处水域宽阔,宽达1300米,而原拱桥设计方案建筑高度约为58米,高度较矮,主桥结构型式与美丽的湛江湾不够协调,同时目前的通航净宽和净空也对桥梁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要打造湛江港湾上一座城市地标式的跨海通道。”市交通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深入研究和专家论证,以及征集各方意见,基本形成对主桥桥型进行优化的共识,在遵循原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大桥主跨进一步优化调整,在强化实用功能、完善不足的前提下增强美感,同时尽量减小对两侧引桥的调整,确保不涉及调整范围的工点能尽早开工。
建筑设计界泰斗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
从2017年开始,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正式铺开。经过多轮设计方案汇报,初步确定采用具有中国元素的双门型塔斜拉桥桥型方案。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聘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对方案进行比选、优化。何镜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建筑设计界的泰斗,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建筑精品。
在何镜堂院士领衔下,他的团队对调顺跨海大桥塔型进行了研究,提出多个塔型设计概念,经讨论最终确定采用的“风调雨顺,湛江红门”设计概念,并针对这个概念展开进一步优化设计。
据何镜堂团队的设计人员介绍,湛江自古属于中国的南大门,如今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门”的设计理念象征着它是一扇历史之门,承载着湛江文化历史;是未来之门,象征着湛江的未来之路;是一扇希望之门,描绘着湛江的宏伟蓝图;也是和谐之门,蕴含幸福归家的感觉。“湛江门”宣扬了湛江的悠久历史和辉煌岁月,坚定了湛江未来发展的铿锵步伐和执着信念。简约的门框造型,给人一种稳定感,形式简约但寓意丰富,饱含人文情怀和家国理念。
从设计鸟瞰图看,柱塔将强化轮廓和清晰构图作为设计要点,通过整体的整洁干练的形象吸引视线,无需用繁复的装饰和点缀。桥体以中国红为主色,为这一频繁使用的民生工程赋予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在宽阔的湛江湾中描绘点睛之笔,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桥塔上部,采用新中式简约手法,以中国传统印章作为设计灵感,篆体书写“调顺”二字,整体构筑物的色彩运用和概念意向都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修改后的桥梁形体无论是视觉冲击力还是空间体验性都有很大提升。尊重桥梁本身的结构逻辑,削减不必要的外围装饰成分,展现桥梁结构本身的力与美。简洁大方的门式框架屹立于湛江湾,清晰明了的轮廓独具辨识度。从桥上穿越,明晰的空间构成雄伟有力,在细节上融入湛江人文历史等文化元素。
市交通投资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优化后的主桥桥型设计方案与原方案相比,优点显而易见:建筑高度更高,在宽阔的水域中视觉效果更加醒目,景观效果更好。桥塔的设计造型呼应了湛江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有望成为扎根于湛江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和品位。
西进城区东接机场打造湛江腾飞新跑道
随着主桥桥型设计方案完成优化“尘埃落定”,市民对调顺跨海大桥这座“实力与颜值兼具”的大桥有了新的更大期待。
作为湛江湾上的第二座跨海大桥,调顺跨海大桥项目是湛江市路网规划中湾区内环的北线重要组成部分,海东新区路网规划“三纵四横”中的“第二横”,也是湛江市重要的东西向主通道,对构筑“西进城区、东接机场”的对外快速交通通道,推进湛江市对外交通快捷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的建设,将迅速带动湛江市、特别是北部及东部沿线区域及城市组团的发展,对保障海东新区规划顺利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市民而言,较为现实的“利好”就是,调顺跨海大桥的开通,将缓解海湾大桥交通压力,方便遂溪、赤坎等地的市民前往坡头、吴川等地。同时,这也是市民直通新的湛江国际机场的“起飞跑道”——通过调顺跨海大桥直达海东大道,转入汕湛高速公路吴川支线,与机场实现“无缝对接”。
作为设计单位的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时也是湛江海湾大桥引桥的设计方。近年来,该单位承担了沈海高速、兰海高速、化湛高速、东雷高速(其中通明海特大桥跨越雷州湾连接东海岛和雷州)、调顺跨海大桥、湛江环城高速南三岛大桥等一批湛江地区的重点公路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收集了大量湛江地区气象、水文、地质等相关基础资料,特别是针对湛江地区海洋环境的特点积累了一套专门的设计方法,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悉,在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的共同推动下,调顺跨海大桥自去年底正式动工建设以来,目前工程进展较为顺利。目前沿线各地正在按照时间节点抓紧开展征拆工作,确保项目用地用海尽快全部交付施工单位使用,确保调顺跨海大桥与新机场同步投入使用。
相关链接
何镜堂
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东莞。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
何镜堂长期奋斗在建筑设计领域,是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实践及其理论工作,对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三结合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设计出大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他曾主持设计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二十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两百多项:世博会中国馆、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等。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但他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世博会,因为中国馆,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被称作“中国馆之父”。他中标并担纲总设计师主持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该方案在全球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集中体现了全球华人的智慧,成功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成为凝炼中华文明的丰碑。
今年,在80大寿之际,他又在山东青岛的海湾边,留下了一个大手笔。刚刚结束的上合青岛峰会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正是出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由何镜堂带领团队亲自操刀,从设计到建成仅耗时七个月,被称之为“青岛速度”。
新闻推荐
郑人豪姜建军调研调顺跨海大桥建设并与主桥设计方何镜堂院士一行座谈 用好“风调雨顺湛江红门”设计方案助力“一湾两岸”强芯提质
本报讯记者林艳芳报道:昨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人豪,市委副书记、市长姜建军率队调研调顺跨海大桥建设情况,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