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湛江
“原汁原味”就是最好的味道
关月(霞山)
提起湛江美食,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原汁原味”四个字。原汁原味,是笔者眼中湛江菜特别是湛江海鲜的最大特色。
“年年有余”这句吉利话,在湛江,变成了“餐餐有鱼”的实践——不少湛江人的饭桌上,几乎天天都要摆上一两道海鲜,笔者也不例外。而且习惯了“原汁原味”的吃法。
说起“原汁原味”,就不得不提湛江海鲜中的两种烹调方法——灼和烚。
在湛江,宴请宾朋,觥筹交错,席间总少不了一味“白灼鲜虾”。白灼鲜虾,是湛江人对海鲜“原汁原味”追求的极致表现。鲜虾在沸水中迅速至熟,上碟透红,入口鲜甜,才算得上一道合格的白灼鲜虾。其实,以“白灼”的方式烹调虾,也是对“鲜”的考验,海鲜不够“鲜”,那你还真没有“白灼”的勇气。
另一种考验食材是否“鲜”的烹调方法,是“烚”。我们不仅烚花蟹、虾姑、螺等海鲜,就连番薯、芋头、玉米、鸡鸭、猪肉,只要够“鲜”,都可以烚。烚,和其它地方常见的煮、汆、浸、滚等烹调方式都不相同。烚之妙处,也非笔者用文字所能表达。在笔者看来,烚的过程,就好似在“封印”,猛火一逼,水至物熟,原汁原味和精华营养都被“封印”在食材里面了。
在不少外地游客看来,湛江美食的代表是“一虾一鸡”,说了白灼鲜虾,自然少不得要说几句湛江白切鸡。湛江白切鸡远近闻名,吃过了皮脆肉滑的湛江白切鸡,再吃别处烹调的鸡,笔者总感觉那些鸡肉软而无味。白切鸡是粤菜的一道看家菜,在笔者看来,湛江白切鸡是把这道看家菜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湛江白切鸡,看起来简单,其实内藏很多学问。听闻做一道美味的湛江白切鸡,要将水温控制在某个特别的温度区间,才能保持鸡肉的鲜嫩。鸡从热水中起来后,还要“过冷河”降温,这样吃起来才有皮脆肉滑的口感。
无论是白灼、白烚,又抑或是白切、白斩,这种坚持“原汁原味”的味道,就是最好的味道,纯粹而真挚,真材实料,真诚待客。
清甜鲜美的沙虫粥
黄旭(赤坎)
与朋友相约到遂溪探望老朋友。傍晚时分,遂溪朋友邀请我们到一家大排档品尝美食。当厨师端上当地美食——沙虫粥时,我争先打了一大碗,品尝,唔,依然是那种清甜可口的味道。
一个人的味蕾是有顽强记忆的,披风沥雨,自七年前一直跟来——那年的味蕾记忆自有它的珍贵、独一无二以及不可复制。
那是七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和几位朋友顺道到遂溪草潭看海,时值退潮,滩涂上有一群男女老少在挖沙虫,当地朋友提议我们也一起到海滩挖沙虫。说干就干,朋友找来几把铲,我们几个走进海滩,你一铲我一铲地挖起沙虫。一铲下去,挖开滩涂的沙泥,露出一两条沙虫,大的有拇指般大,长约10厘米。一个小时功夫,我们就挖了两斤沙虫。看着在竹篮里蠕动的粗大的沙虫,不禁感叹,这里不愧是有名的“沙虫之乡”。
用手机上网查阅,沙虫,又称“海肠子”,动物学名称为“方格星虫”,粗度一般为5-8毫米,长度一般为5-10厘米。越粗长者,肉质越厚。沙虫具有健脾滋阴的食疗功效,它们只能于无污染的环境下才能生长。
我们一边谈论草潭的沙虫粗大,一边打包好战利品——两斤沙虫,驾车返回到遂溪县城,交给一家大排档,让厨师给我们加工——煲沙虫粥。
我们驾车奔波了大半天,又劳作了一个多小时,此时早已饥肠辘辘,还好,只是小坐一会,不起眼的大排档,热气腾空里,端上一锅沙虫粥。乳白色的沙虫一条条,清清楚楚地浮现在粥面上,而米粒与水,楚河汉界也分得清楚,品尝一口,沙虫粥真的是清甜无比。
大排档厨师介绍,这里的沙虫粥,用生米来煲,只是加点猪肉和姜片,放点盐,再没有添加其他配料,把握好火候,保持了沙虫的甜脆,鲜美可口。而粥呢,吸收了沙虫的清甜之味,更加香甜可口。沙虫粥,应了湛江人的原汁原味的喜好,因而大受人们欢迎,是闻名遐迩的湛江美食。
这里的厨师深深懂得捕捉食物的自然之味。自然之味,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本味。沙虫本来就味极鲜美,汤汁乳白,且浓度大,素有“天然味精”之称,因此,并不需要添加什么配料,味道就极为甜美了。一个好的厨师,他只把食物的本味呈现给你,让你细细品味食物的本来味道,这就如我们湛江人常说的原汁原味了。
我们每人吃了几碗,等到其他菜上来时,我们早已填饱肚子,打着饱嗝了。
这次吃沙虫粥,让我们回味良久。一来我们体会了挖沙虫的辛苦,二来吃到了沙虫的本味原汁。现在,我们又坐在遂溪县城的大排档里,再次品味沙虫粥的清甜鲜美,真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泥丁炒番薯粉
郑晓斌(南三)
去年农历十一月,二弟特意把传承爸爸烹饪的“泥丁番薯粉”带回来让家里人及客人品尝。大盆子的泥丁番薯粉“鹤立鸡群”,色、香、味俱佳,令人一睹为快、一尝解馋,赞叹不已。
儿时的我可谓“番薯肚”,一日三餐几乎与大米无缘,只是以煮熟的番薯、番薯丝充饥,多么奢望吃到米粥甚至米饭啊。母亲就是心灵手巧,每天一早便洗干净番薯。她刨完番薯丝后,便放进盆子清水中搓洗,再捞起番薯丝用麻绳细网或纱布过滤清除杂物。几小时后将水倒掉,再放清水搅拌沉淀番薯粉,最后晒干压碎成粉注入瓷罐里封存。通常一个月沉淀的番薯粉可以整出两餐“泥丁番薯粉”。
农历节庆,爸爸惯于拿出“泥丁炒番薯粉”绝招,让我们撑胀肚皮,回味无穷。每当节庆来临,我兄妹几人一早便蹲在厨房里,欣赏着爸爸整个制作过程。
“泥丁炒番薯粉”是否美味可口,除了泥丁新鲜肥美、番薯粉质好外,还靠“厨艺”。爸爸堪称“泥丁炒番薯粉”的行家里手。他熟练地取出一部分番薯粉煮拌成稀糊,又把稀糊与干番薯粉和在一起搓。番薯粉讲究搓功,爸爸体壮力气大,搓功十足,粉丝非常坚韧、柔软。爸爸辗压小粉团特别薄,切成的番薯粉丝也特别匀细,放进沸水中烫一下捞出滤水,粉丝柔滑,黄里透明,且有光泽。爸爸清洗泥丁更是干脆利落。他挑拣好新鲜肥美的泥丁后,站在木板上用宽大厚重的脚掌将泥丁的肚汁辗压出来,并多次搓洗晾干水。这时妈妈也洗干净了绿豆芽放在竹簸箕里,并将木麻黄树叶放进炉灶里点燃,里面架起的树枝越烧越旺。
备好了材料,爸爸先炒泥丁。他的眼、手就是“秤”,手提油瓶向噼啪作响的热锅里斟了些许油,又用手在盐碗里抓了一小撮盐,便把泥丁放进锅里用锅铲不停地翻炒,大约八成熟时才取出泥丁。爸爸清洗完铁锅重新架在炉灶上,烧开锅后放油、盐进去,再把绿豆芽放入锅里翻炒至八成熟,便铲出放在碟子里。最后,爸爸将清洗过的铁锅加热到发出爆响,再放油和压破的干蒜子进去,待喷鼻的美味熏出后再放进番薯粉丝,并用大火炒上近十分钟才放进泥丁拌匀番薯粉丝,火候够了,便撒上绿豆芽翻炒多遍,最后铲出放进大盆子里。爸爸给呆在旁边“守吃”的几兄妹递来番薯粉丝锅巴,我们一小口一小口地舔爵着,脸上挂满了笑容。
爸爸把一大盆香喷喷的“泥丁番薯粉”放在餐桌旁边,给每位客人盛满一碗番薯粉丝,客人边品尝边赞叹:口感美极了!我兄妹几人也各自盛满一碗番薯粉丝,低着头狼吞虎咽一番,肚子便慢慢地胀得鼓鼓的。
我多么怀念家乡的“泥丁炒番薯粉”啊!
菜头仔的诱人风味
谢武奇(开发区)
遂溪县著名土特产菜头仔、冰片糖、红米简称遂溪三宝,我闻名已久。四十多年过去了,近来友人寄来的遂溪三宝之菜头仔(萝卜仔),适时唤起了我远久的情愫、记忆和味道,让我再次陶醉在萝卜仔的诱人风味里。
白萝卜是当时农村最为普通、常见的蔬菜之一,也是农村最为常吃的主菜。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鱼肉对于农村人来说是奢侈品,而餐桌上最为常见的是咸鱼、豆腐乳、花生米、萝卜干等,多为自己播种的蔬菜。那时,农村人连咸鱼都买不起时,常常在自己的田地里种上白萝卜,待到可挖摘时,便拿回来炒萝卜丝、煮萝块和腌制萝卜干,而通常的做法是腌制萝卜干,并把腌制萝卜干作为主菜。
记得那时,母亲在自留地里种了很多萝卜,我跟母亲来回挑了几次才把地里的萝卜挑完回来。母亲与我一起轻轻地把萝卜洗刷一番后,各自执一把刀,手脚麻利地把新鲜的萝卜切成块状,然后如仙女散花般把萝卜块撒在蒲草席上晾晒,当时母子两人还奋战了整整一天,才把所有的萝卜切完。几天后,萝卜块在阳光日晒风干之下,萝卜块很快收缩,慢慢变成黄色。母亲买来海盐、青鳞鱼、陶瓷缸后,在地上铺开一张胶布,把萝卜块放在胶布上,又把海盐撒在萝卜块上,手脚并用地对萝卜块用力搓压,有时侯也会叫我们这些小孩洗干净手脚后,跳到胶布上来,像跳舞一样对萝卜块尽情踩踏,直到萝卜块变软,差不多时,母亲便把青鳞鱼、萝卜块倒进陶瓷缸里,再在瓷缸里撒点盐和添加开水,腌制萝卜干的最简单程序才宣告完成。大概半个月之久,腌制萝卜干才可食用。
虽然,那时腌制萝卜干制作办法简单,腌制出来的萝卜干口感、口味也一般,但是却是我们最喜欢的蔬菜,那股最熟悉的味道永远铭刻在记忆的深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凯杰报道:近日,湛江一批短视频爱好者聚在一起拍摄制作短视频,宣传湛江旅游文化,在网络播放后引发“湛江热”。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