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攻坚 拼出精彩

南方日报 2021-03-28 06:57

罗丽娟

十里春风,岐江流韵。又到一年“3·28”交流会,中山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盛会再启。

截至目前,中山共确定“3·28”活动成果项目超70个,重点攻坚科创性平台类、健康医药类、新一代信息技术类、现代服务业类、高端装备制造类、本土企业转型升级6类产业。这六大产业方向,既指明了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代表了全市建设“3+4”重大产业平台的决心。

项目为王,实干为先。在全市上下迈出“重振虎威”第一步之时,中山提出勇探“盲区”、开拓“难区”、当好“战士”“勇士”的口号。这是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的摒弃,也是对畏难却步、瞻前顾后心态的突破。

新格局,新征程。在“3·28”这场招商大幕之下,是中山产业体系重构的故事、能级提升的战略、高质量发展的诉求。

“要重拾当年的雄心、胆识、气魄、血性,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动员全市上下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一年前,在确立“工业立市”发展战略21周年之际,中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振虎威的主战场和主攻方向。

中山是制造业大市,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都需充分考虑到大湾区产业协同分工以及融入国际价值链等外部环境变化。

“3·28”是一个窗口,从中可以窥见中山振兴实体经济的章法。纵观中山这两年来的“3·28”招商活动,可以发现几个变化:

其一,是对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中山产业结构问题,基本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传统优势产业怎么办,一个是新兴产业怎么立。回答好这两个问题,中山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就非常清晰了。近年来,中山市大力实施工程“5321”工程,也就是力争到2024年形成1个5000亿元(智能家居)、1个3000亿元(电子信息)、1个2000亿元(装备制造)、1个1000亿元(健康医药)产业集群,目的就是推动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的成型、稳固。

其二,是对产业组织的全面调整。去年以来,中山针对产业组织体系调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进一步加大对领军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总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力度等,形成比较完整的支持体系,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其三,是对产业发展载体的重塑。经过深入调研,中山于2020年下半年提出了产业体系建设的全新思路:瞄准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根据规划,中山将谋划布局“3+4”重大产业平台,总规划研究面积78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四成左右。

其四,是对支持企业技术大力改造。目前,中山针对企业技改正在制定新的、更大力度的政策,进一步提升全市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有关招商的文章,也是一篇产业的文章,更是一篇关乎城市发展、城市命运的文章。就中山而言,这也是一篇有关“东创、西强、南育、北拓、中优”的大文章。

难上加难,更要咬紧牙关。过去一年,中山聚焦“四个之困”,制定旧改新政、推出人才新政,项目落地跑出新速度,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重点项目动工。

直面问题,在全球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主动去泡沫、调结构必然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山提出一个破解土地碎片、产业升级、交通瓶颈、队伍建设等“四个之困”的系统性方案——推进实施重大平台“头号工程”:加快推进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3个核心平台开发建设,稳步推进4个万亩级产业平台前期工作,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大平台的样板。

纵观中山近年来的发展,这一思路在行动中不断得到体现和强化。

从2019年起,中山先后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引进大科学装置,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入和留住更多高技能人才,激活城市创新发展活力;2020年,中山提出“产业梯度布局和城市功能科学划分”,对城市各个区域和产业发展进行了重新梳理。其中,东部片区将重点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中部片区实施“强心战略”,依托岐江新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中心城区首位度;作为传统制造业集聚地的西部片区则规划建设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目标为打造湾区西部重要产业发展平台和新增长极。

从东部到西部,从南部到北部,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产城空间优化思路逐渐浮出水面。

七大产业平台的版图,根据“东创、西强、南育、北拓、中优”这条脉络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中山瞄准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在东部,做好环湾创新发展带,对接广深高端资源;在西部,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升级带,打好专业镇的下半场转型升级仗;在北部,利用土地存量和后发优势,引进优质大项目;在中部,发展大科学装置,把科创短板补起来;在南部,做好跟珠澳的衔接,再造南端的一个城市门户。

在这样的布局下,通过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改造升级,努力实现新增一个产业中山、改出一个产业中山——也就是再造两个产业新中山的目标,呼之欲出。

重大平台是中山参与大湾区竞争的“胜负手”。

在这场产业空间优化升级的发展逻辑中,不仅涵盖了中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思路,有加快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决心,有加快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家电、家具、五金、灯饰等产业转型的新路径,也有完善城市配套、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雄心。

“3+4”产业平台的“3”,是中山城市“三核”,从东部向中部拉开一个城市发展新中轴。在今年的“3·28”招商中,“三核”中的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表现尤为亮眼:两区上台签约项目总数,占全市上台签约数的一半以上。

比如,两区都聚焦总部经济,规模效应初显。

翠亨新区的名创优品亚太国际总部项目,将在新区建设亚太国际总部,有效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集聚,成为地区产业地标之一;总投资超10亿元的广东建科创新技术建筑大数据产业园,将挂牌国家绿色建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集绿色建筑研发、设计、工程检测、节能改造、绿色建材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建筑科研基地;总投资5亿元的格雅科技园项目,将打造集手表设计、机芯研发、制造及销售,同时融入商业管理,零售和生活商圈为一体的大型多元钟表文化中心,并设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或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火炬开发区的明阳集团总部项目,计划在现生产基地附近建设集团总部及研发中心,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该项目规划用地100亩,预计新增产值283亿元以上,2025年总产值有望达到500亿元,成为“3·28”签约项目的产值之最;乐心总部项目,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据业绩预告,该公司2020年营收13亿元,同比增长超50%,前景可期;喜玛拉雅燃料系统集成及核心部件研发制造项目,是喜玛拉雅集团通过整合武汉喜玛拉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项目通过增加和扩大科研团队、技术迭代的投入,将总部扎根中山。

比如,两区都聚焦高科技含量的项目,高端智造领跑。火炬区的中誉(中山)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项目方,是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代表——素有“北新松、南中誉”美誉的广州中誉科技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红外热成像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项目方深圳市朗驰欣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机器人、视频分析与红外热成像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技术能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红外热成像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翠亨新区的东石智能温控调光新材料研发创新中心项目,带头人黄飞教授是国内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研究成果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超高分辨率反射式立体层析共焦显微镜项目,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谭久彬院士团队。该团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系列共焦显微仪器,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具有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今年中山的招商成果还实现了不少突破——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基地建设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落户后,迎来了首批四个国家级平台入驻:建设特殊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化妆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产品环境健康安全研究中心、贵细中药材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四个平台的入驻,将极大地促进中山乃至大湾区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

此外,中山迎来首个硕博联合教育培养研究院——拥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之称的长春理工,联手火炬开发区建设研究院,人数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首批研究生将于今年9月入驻。这对于中山和大湾区的光电产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中山的2020年,是在对一声“虎啸”的期待中到来的。

2020年1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经历了大半年的调研后,中山市委接过了历史性的一棒:决心破解发展难题。会议指出,进入滚石上山的关键期的中山,必须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精神,全力破解全市面临的土地碎片之困、产业升级之困、交通瓶颈之困、队伍建设之困。

即使在疫情冲击下,这样的决心也未曾动摇。

2020年12月2日,中山市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上,总投资超275亿元的一批市重点项目集中动工,翠亨新区重大项目招商签约大会同时集中签约20多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超215亿元;当月25日,小榄镇举行2020年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20个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达42.6亿元。

项目集中动工的势头延续到今年1月份:1月18日,总投资额超20亿元的欧普照明华南工业园项目在民众镇开工;1月20日动工的华润燃气大湾区总部将争取在5年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交税10亿元。

过去一年,中山聚焦“四个之困”,制定旧改新政、推出人才新政,项目落地跑出新速度,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重点项目动工。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重点工业项目投资额超过2019年的3倍,新增8.9万户市场主体。

数据之下,是涌动的动能,也是正在变化的中山。

一场“远”的征程开始了。中山提出,要瞄准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谋划布局七个重大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70.5万亩),目标就是做好“东创、西强、南育、北拓、中优”文章。这片占全市26%的土地,将重构中山的产业生态。

一个“大”的框架出现了。全会提出,中山力争今年百亿级项目实现突破,5年内形成产业新旗舰,并遴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骨干企业,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培育成为千亿级“产业航母”。这些思路,将有力弥补中山“星多月少”的企业现状。

一批“新”的突破启动了。中山科技创新园写入规划,光子科学中心和先进低温研究院争取年内动工,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中山基地、湾区未来科技城等建设加快推进。

一个“快”速度形成了。聚焦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中山提出年内完成投资28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300亿元,今年还将争取启动建设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项目,加快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建设。

一个全新的中山,出发了!

起好了步,就能跑得远。迈出了第一步,就能打开局面。

近日,中山市统计局公布了该市1—2月的数据:工业生产快速恢复,增幅强劲,不少指标增速在全省前列。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8.28亿元,同比增长61.9%,两年平均增长5.5%——这也侧面说明,中山“工业强市”战略效果初现。

从镇街看,各镇街规上工业生产形势良好,同比增速均超20%,其中增速超30%的镇街23个,增速超50%的18个,增速超过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61.9%)的13个——各镇街干劲起来了!

从规模类型看,大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0.56亿元,增长62.1%;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63亿元,增长56.8%;小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0.59亿元,增长64.4%——复工复产的节奏,也上来了!

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中山全市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7.57亿元,增长66.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8.43亿元,增长68.0%,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8.88亿元,增长71.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优势传统产业实现增加值59.26亿元,增长65.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2百分点;工作母机实现增加值11.43亿元,增长89.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7.2个百分点,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主动调结构、去泡沫,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经过一年风雨,中山阵脚稳住了。

稳住了发展局面,是一个胜利的开端,也是另一个挑战的开始。

需要正视的是,中山部分经济数据尚未完全复苏。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缺少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亟待提升;部分经济指标不容乐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规上工业增加值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要清醒看到,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还不稳、不牢。

行进的中山,如今正站在一个更为复杂的关键节点,面对着更为严峻的风险考验——

着眼大湾区,向东发展成为趋势,拥抱广深是主流。在你追我赶的竞赛中,中山如何迅速找到自身的辨识度,实现弯道超车?

放眼全省,日前云浮发布数据,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002.18亿元,增长4.1%。广东经济体量最小的地市GDP破千亿,意味着全省21个城市GDP全部突破千亿元。在周边城市千帆竞发的情况下,不进则退;如何持续保持动力,实现跨越式增长,仍然是中山的巨大挑战。

再看全国,据媒体报道的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GDP“万亿俱乐部”再添6员,也即全国万亿城市达到23个。追兵铆足劲头、标兵发足狂奔,中山如何在破4000亿、5000亿的节点上出招,仍考验全市上下的智慧与勇气。

船到中流,惟有奋楫争先,才不惧风高浪急;人到半山,惟有激扬精神,才能再攀高峰。

过去一年,艰苦与希望并存,新旧产业在挑战与生机中悄然转换,城市经济在向上与向下的分界点积蓄动能,市场主体在新与旧的交汇处展现韧性。

欣慰的是,一座城市经历了经济滑坡之后,又重新激发活力。

实干攻坚,拼出精彩。期待“3·28”开启的招商故事,在接下来的项目落地潮中,上演更精彩的续集。

新闻推荐

绿盈乡里 美丽圩镇

■近年来,云浮市坚持把创建“美丽圩镇”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衔接,积极促进农业就近就地产业化、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