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返乡青年的别样“养牛经”

新快报 2021-02-02 08:25

■众兴基地要扩建到45亩,在现有14栋牛舍的基础上再增5栋,今年上半年的存栏量可以达到1000头。

■于锦洪(右一)穿着长雨靴在工地忙碌。

距石底村数十公里外的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下四村,沿蜿蜒乡道迂回上行,众兴生态农业的标识赫然眼前。令人惊叹的是,纵深在山坳间的肉牛养殖基地办公区,门外不仅安放着雕工精美的凉亭,凉亭周围还摆满修剪整齐的盆栽。

众兴基地始建于2016年,由曾嘉宁和另两个一起玩泥巴长大的伙伴合伙经营。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过赔本低潮,争论过品种改良,“养牛倌”们将最初只有24头水牛的养殖场,办成了存栏600头的优质肉牛产业基地,带动1000多名乡亲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牛——沼——粪——蚯蚓——有机肥——有机蔬菜——有机稻”的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道路。

心牵故里,“小伙伴”回乡创业

曾嘉宁和同村小伙伴邓泳成、邓嘉明一起长大。2009年,3个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曾嘉宁和邓泳成在广州修空调,邓嘉明去别处开起了挖掘机。

“在外边越久越想家。”曾嘉宁说,2011年,“空调二人组”率先返乡,尝试创业。两人开过洗车行,养过竹鼠,摸索了5年,积累了不少市场经验。2016年,三个小伙伴又在下四村重聚,决定进入肉牛养殖行业。他们从村民手中租来30亩山地,创办众兴基地,陪着首批从广西引进的23头水牛一道住在半山,当上“养牛倌”。

“只有热情和干劲,是养不好牛的。”曾嘉宁笑着回忆,“三兄弟”出师不利,养了一年反而把牛养瘦了,第一次交易就赔了十多万元。“别人能养好,为什么我们不行?”三人讨论了很久,决定暂停营业外出学艺。他们自掏腰包前往广西、贵州参观学习,还请来专家和兽医在养殖场讲课。

2017年,基地扭亏为盈实现增容扩产。2019年到2020年上半年,养牛场一直保持着存栏量600头的规模,棚内的水牛也换成了肉质更优的西门塔尔牛。“提升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区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才是支撑众兴爆发式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曾嘉宁由衷地说。

为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脱贫,众兴基地免费培训了800多名贫困户,前后发放1000多头小牛给其代养,目前已回收过半,平均每户因养牛增收3000多元。

增设岗位,让“爸爸们”回家就业

秋冬交替,肉牛市场购销两旺。众兴基地刚刚运走一批体格强健的西门塔尔牛,占地20多亩的养殖场腾出大片空舍,十多个工人及时入场,为即将入住的小牛犊改造环境。牛舍后方,机器轰鸣,一队建筑工人正在平整土地。“扩建到45亩,在现有14栋牛舍的基础上再增5栋,2021年上半年的存栏量可以达到1000头。”曾嘉宁询问过工程进度,一脸喜色。

于锦洪穿着长雨靴在工地忙碌,一会儿搬木料,一会儿砸木桩,额头上渗出一层细汗。“我是打杂的,能养牛,也能做装修工!”他爽朗一笑,放下手里两根树干,“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像这个年轻人一样有出息。”他望向牛栏旁的曾嘉宁。

48岁的于锦洪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幼子今年12岁,患有肾病综合征,家庭因病致贫。2016年众兴养殖基地建成,他成为首批固定员工。在曾嘉宁眼里,于锦洪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很快便掌握了喂养技术。“他现在是养殖基地的"大管家",安排给他的事儿,再难也能想办法完成。”曾嘉宁说,作为“元老级”骨干员工,于锦洪的月薪已超过5000元。

基地的工作带给于锦洪的不仅是可观收入。他告诉记者,养殖场离家很近,骑摩托车十多分钟就能回去,“现在家里的大事小事,也能跟爱人一起承担。”

记者了解到,众兴养殖基地扩建后,还将增设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户,让更多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家人的“爸爸”们“回家”挣钱。

变废为宝,化牛粪为“温床”

从2017年逐步增容后,越来越厚的牛粪如何处理,成为三个年轻人的难题。“国家对环保问题很重视,养牛场对牛粪牛尿的生态化处理成为了大趋势。”曾嘉宁说,2018年,随着存栏量的不断增高,村里的农田和鱼塘已无法“消化”基地内的粪便,三人四处问计,主动到全国各地的大型养殖场取经,逐渐摸索出利用牛粪养殖蚯蚓——蚯蚓粪做药和种植有机蔬菜的全产业链融合道路。

经过一年试养,2019年,在政府扶贫资金支持下,众兴基地正式推出蚯蚓养殖项目。

蚯蚓养殖场距离牛舍仅几分钟车程,从路边望过去,一大片蓝色大棚分外醒目。棚内,十多条带状堆肥有序排列,它们是滋养蚯蚓苗的“温床”。“蚯蚓怕光,这种特质的顶棚不仅防风挡雨,还能遮光。”曾嘉宁戴上手套,蹲身扒拉了几下,数十条蚯蚓扭动着褐色的长躯往深处藏去。“长到筷子粗细刚好,由广西南宁一家公司按照每斤8元的价格收购。”他算了一笔账:60亩蚯蚓养殖基地,年亩产5000斤,年利润可达180万元。

蚯蚓收获后,攒足蚯蚓粪便的有机肥,又可投入有机蔬菜、稻谷的种植,形成循环生态养殖闭环,全程实现粪尿零排放。“有机肥现在有出售,我们也在筹划自建蔬果基地,把生态养殖做到极致。”曾嘉宁透露,众兴基地目前已与温氏集团合作,引入部分优质黑白花肉牛,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延伸

引入大企业合建产业园

温氏与众兴的合作只是云安区抱团大企业打造扶贫产业园的缩影。记者了解到,云安区从产业入手,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已成功创建现代优质肉牛产业园、花卉苗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上石城镇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形成“两园一强镇”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包括入驻白石镇石底村的绿趣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野原种植农业有限公司在内,云安区已建成的花卉苗木产业园种植面积约2.5万亩,总产值8.14亿元,已打造集苗种繁育、规模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带动1181户贫困户参与花卉苗木产业,户均年增收近1500元。

云安区镇安镇则以“党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与温氏集团抱团发展生态小区养殖,在下辖12个行政村建成扶贫生态养殖小区14个,养殖面积约3.8万平方米,年养殖量约120万羽,总投资约1285万元。其中投入扶贫帮扶资金约835万元,带动有劳力贫困人口1840人年人均增收900元。

围星扶贫生态养殖小区是下围村委会、永星村委会与云浮温氏新大地公司合作建立的扶贫生态养殖小区,该项目占地约12.7亩,共搭建4个鸡棚,养殖小区面积约320平方米。于2019年5月建成投产,共投入扶贫资金170多万元。据村干部何栋泉介绍,养殖基地以村级合作社为主体进行建设及养殖管理,按照比例分红。贫困户享受分红期满后,农户享受收益部分以行政村主体,用于新一轮村中如困难学生家庭、困难独居老人及其他相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基金,或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决定的模式投入村中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据统计,截至日前,该基地已出产5批肉鸡,上市10.21万羽,每只鸡毛利润约4.5元,纯利润约0.9元。结算毛利减除支出费用后的纯利润按占股比例分配贫困户手中,贫困户年人均增收约500元,为实现贫困户可持续增益、走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采写:新快报记者潘芝珍通讯员胡碟■摄影:新快报记者王飞

新闻推荐

云浮云安打造全省首个现代肉牛产业园 一园带动,百村千户万人“牛”起来

在云浮云安犇犇养牛基地,西门塔尔牛正在享受美味的饲料牧草。杨金凤摄秋风送爽,云浮市百成牧业有限公司集中养殖区内,一栋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