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街54号永不磨灭的故事
麒麟街54号曾是西江特委机关、交通站。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肖桂芳
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
坐落地点:麒麟街54号
典型人物:原中顾委委员,广东省原省长,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刘田夫;周敏玲
太阳照在肇庆市端州区麒麟街54号,日影斑驳,岁月沧桑,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依旧难忘。
跨过三级石条台阶,推开木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小天井。再推开一扇充满岭南民居特色的趟门,只见全屋分前厅和内室,厨房设在后面。内室后面建有一木楼梯,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就是一个小阁楼。
这间建于清末民初的普通民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的所在地。中共西江特委负责人刘田夫曾在此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和开展与国民党反共逆流的斗争。负责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的陈道、宋兆真也曾在此居住,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开展革命活动。
站在屋内,记者仿佛看到风云岁月里,那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革命身影……
假扮夫妻开展地下工作
1939年,四川广安人刘田夫被任命为中共西江特委书记。他几经周折,于当年9月初的一天,到达当时中共西江特委机关所在地广宁县石涧圩。
刘田夫就任以后,发现位于石涧圩的西江特委机关地处偏僻,远离城市,虽然相对安全,但是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不便于领导整个西江地区的工作,他与西江特委机关其他同志商量以后,决定将西江特委机关迁到西江下游的繁华城市肇庆,租下麒麟街54号这幢面积约50平方米的老屋,建立西江特委机关、交通站。
此后,党组织为掩护刘田夫开展工作,安排本地女党员周敏玲以妻子的身份住进麒麟街54号,与刘田夫假扮夫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患难出真情结为伴侣
刘田夫刚到肇庆时由于讲一口四川话,不仅容易被敌人察觉,而且较难在讲粤语的西江流域开展工作。于是,刘田夫每天晚上偷偷跟“妻子”周敏玲学习粤语。刘田夫很快学会了粤语,从而很好地保护了自己以及党组织。
作为从事秘密工作的地下党员,刘田夫、周敏玲的住地四周到处是龙潭虎穴,环境异常险恶,任何麻痹大意都有可能遭遇不测。一天夜晚,国民党的警察突然查户口,他们发现周敏玲夫妻俩分居楼下、楼上,认为他们身上藏着秘密。周敏玲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称“老公”患病,她怕传染,所以暂时分开居住,并费尽唇舌将警察打发走。
警察走后,从事多年地下工作的刘田夫感觉,心存疑惑的警察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次日清晨离开麒麟街54号。当天,警察果然又派人前来传唤周敏玲。由于早有心理准备,周敏玲从容不迫、应答如流,无懈可击。警察找不到丝毫破绽,只好作罢。
刘田夫与周敏玲经过这次危机,两人的感情进一步加深。1940年3月,经上级批准,他们结为夫妻。
身处险境顽强斗争
刘田夫在西江特委担任书记期间,正是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西江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同样掀起一股反共逆流。西江特委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破坏。刘田夫和同志们随时都有被捕、杀头的危险。
刘田夫身处险境,但是临危不惧,以铁夫的笔名,在西江特委刊物《大众》上刊发《与严重的时局搏斗》,指出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事实和阴谋,号召不愿做亡国奴的民众和抗日将士,在时局最危险的时候进行顽强斗争。
刘田夫还奔赴广宁、高明、罗定、三水等地,冒着生命危险整顿党组织,发展新党员,纯洁、壮大了党员队伍,为抗战胜利以后,西江地区党员转入隐蔽斗争,最终迎来解放打下坚实基础。
夫妻相濡以沫62载
1940年8月,刘田夫离开肇庆,到开平县赤坎镇任中共中区特委书记。解放战争初期,刘田夫和曾生等人率领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到山东解放区,参加淮海、解放广州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刘田夫一直在广东省委工作。1961年,他担任广东省委书记,1983年离休。2002年,94岁高龄的刘田夫去世。
刘田夫和周敏玲相濡以沫62载,肇庆城区麒麟街54号西江特委机关是这对革命夫妻爱情的起点。
新闻推荐
扶贫产业基地助力脱贫攻坚 泗纶镇共开展项目34个,受益农户17159人
本报讯(记者梁湛华特约记者曾伟明)记者近日获悉,罗定市泗纶镇通过扶贫产业基地大力开展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