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历史上独特的龙舟竞渡

云浮日报 2020-06-21 07:54

龙船坑村民讲述当年赛龙舟盛况当年赛龙舟起点大埗头文塔湾(1925年)龙船坑上独木舟文塔湾通讯员莫德平

罗定赛龙舟,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时任知州包尔庚在文塔湾观看完精彩的龙舟竞渡后,作了一首七律诗《端午即事》,他在诗中生动地描述了罗定赛龙舟的盛况及过端午的习俗。此后三百多年,赛龙舟一直是罗定端午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曾让罗定的端午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现在,罗定民众过端午节,仍然包粽子、吃粽子,而悬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系香袋等习俗已经基本消失;提起赛龙舟,绝大多数人更是一脸茫然。

那么,当年在罗定江(又名泷江)文塔湾进行的龙舟竞渡是怎样的场面?这项深受民众喜爱的民俗活动为何会销声匿迹?端午前夕,笔者专程请罗定文史专家陈大远老师讲述了罗定人赛舟夺锦的故事,并到文塔湾两岸寻找龙舟的踪迹。

每逢端午

文塔湾两岸人山人海

“以前赛龙舟,可谓全城轰动。从起点大埗头开始,沿江都是观赛的人群。最佳观看点中山公园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陈大远比划着说起当年赛龙舟的盛况,并在纸上画出竞渡路线图来。

当参赛龙舟停到起点后,随着一声锣响,龙舟便如离弦之箭,桨手聆听鼓点锣声,手起桨落,两岸加油助威之声不绝于耳,江面上龙舟更是翻起层层白浪。在锣鼓的“咚锵、咚锵”声中,还夹着铁铳暴发的巨响,这“轰隆隆”的震天巨响可传出十几里,桨手听到会更加振奋,而城内正在忙活儿的人们听到后,知道竞渡已经开始,便会立即放下手头活计,纷纷涌到江边观看,一时两岸人头攒动,整个文塔湾都兴奋起来,场面甚为壮观。待到分出胜负,又是阵阵的欢呼声夹杂着懊丧的叹息声。

在河坝路及其对岸的龙船坑村、关屋村、高丰村一带,几乎每个老人,都能说出一段当年赛龙舟或看龙舟的故事来。

现年84岁的梁雪珍娘家在郁南大湾,当年文塔湾两岸人山人海的节日氛围,已经深深镌刻在她的记忆里,观看赛龙舟也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1957年的端午节,为了观看赛龙舟,我一大早就从家里走路到罗城,到中山公园时,已经挤满了人,我只能站在后面,使劲踮起脚尖。后面的人为了看清楚便纷纷往江边靠,对面文塔下是一片宽阔的沙滩,有人被挤入浅水里。”也许是因为喜欢看赛龙舟,1960年她嫁到河坝,这样,坐在家门口就能看赛龙舟了。

在河坝路出生长大的黄培锦对观看赛龙舟也是情有独钟,每到端午节,就早早到中山公园占好有利位置。因赛道弯曲,呈半月形,只有站在中山公园才能看到比赛全程。“我读初中时,实力最强的两支龙舟队是邮电局队和造船厂队,连续多年都是他们争夺冠军,其他参赛龙舟队还有搬运站队、制药厂队、桂皮队、高丰队等。”

据了解,中山公园建于1921年,原址在小东门外神滩庙前的空旷地(现教育局办公楼一带)。罗定名士陈墨樵曾作诗赞美中山公园的观景优势:“十里泷山三里水,神滩一曲景全收。”

独一无二的竞渡方法

背道而驰弯道竞速水上漂移

陈大远说,罗定赛龙舟有很多独特之处,堪称“世界之最”:一是比赛双方“背道而驰”,因当年河道狭窄(后来在双东修了拦河大坝,江面才开阔起来),降过龙舟水后,水流湍急,为防止龙舟发生碰撞,便采取“背道而驰”的竞渡方法,也就是不管参赛龙舟队有多少支,每轮都只抽两队比赛,从大埗头出发后,一支顺水,一支逆水,双方背道而驰。顺水的一支,划到下游绕过桥墩后,再逆水上行,到龙船坑口附近掉头,折返起点;另一支的路线刚好相反。谁先回到起点,谁就在这一轮胜出。经过多轮角逐,最终决出名次。二是赛道全程弯曲,为了使龙舟在弯曲湍急的水流中保持稳定、不易侧翻,龙舟制作得比其他地方的略宽,而且短很多,最长的龙舟是解放后制作的,也只容得下20名桨手,民国时的龙舟一般只有12名桨手。

这样的比赛方法,看似没有齐头并进的赛法激烈,实际上更好看、更精彩。因两队无法看到对方的位置,彼此心里没底,大家都不敢有丝毫松懈,队员全程只顾埋头奋浆,只有两船相会时,舵手、鼓手才侧目观察下对方的速度和位置,再通过鼓点,提醒桨手们继续加速奋进。

在弯道上竞速和掉头,最考验全队的协调能力和对方向、力量的把控能力,特别是两次掉头,往往会成为决胜的关键。训练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龙舟队,临近掉头位置时,舵手把握好时机,队员配合默契,鼓手通过鼓点指挥,龙舟便如行云流水般以漂移动作快速完成掉头,这时,必会引来排山倒海般的喝彩声,这也给桨手增添无穷的力量,龙舟便会以更加勇猛的势头冲向终点。而有些龙舟队由于协调不好,一次掉不过头来,退回再调,如此反复多次,便耽误了时间。

罗定这独具特色的龙舟竞渡,明清年间就已经赫赫有名,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赋诗,也吸引着周边邑县的民众前来观看。清光绪年间贡生彭之栋作的一首五律诗《端午日泷江竞渡》把当时的竞渡盛况描述得生动传神。民国时,离县城有三十多公里的泷州中学编了一首儿歌:“榃榃转,菊花园,阿妈叫我睇龙船……”这说明罗镜民众当年也扶老携幼出罗城观看赛龙舟。

在黄培锦印象中,有一年曾经改变过竞渡方法,即参赛龙舟齐头出发。我疑问:“如果同时到达桥墩,如何掉头?岂不是会相互碰撞?”

至于龙舟竞渡的奖品,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梁雪珍1957年第一次观看赛龙舟时,看到的奖品是一箩箩的荔枝和杨桃,黄培锦印象中的奖品是奖杯、锦旗、大镜,龙船坑的陈伯说解放前奖品曾经是烧猪、烧鹅。

龙船坑村

因龙船而得名的小溪和村庄

说起罗定龙舟史,不得不提及龙船坑及龙舟文化浓郁的龙船坑村。龙船坑是泷江北边的小支流,是一条发源于附城星光村的小溪,溪口就在现在罗定中学对面,因旧时把龙舟藏于溪内而得名。明清年间,陈姓族人在溪口附近聚居,取名龙船坑村。当年溪口建有一座奉祀汉相陆贾的庙宇,叫大河庙。

森叔是土生土长的龙船坑村人,见证了罗定赛龙舟的变迁,当年他的父亲陈泉彪还是大河庙队的主力队员。森叔说,民国期间,赛龙舟都是以坊庙和行业为单位,自发组队参赛。泷江以北属郁南,有大河庙和泗河庙两个队,泷江以南属罗定,有商会、国术馆、船行三个队。

龙船坑村紧靠泷江,村民靠种田、捕鱼、撑船为生,久而久之,村民练就了高超的扒船撑艇技术,龙舟自然成了村民重要的娱乐之一,村中也形成了浓厚的龙舟文化氛围。每年一到农历四月底,龙船坑村便会联合同庙的其他村庄,按照传统选好吉日吉时,在庙里拜祭龙头、龙尾,祈祷菩萨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由庙民中的长老率众人到上年埋藏龙舟的龙船坞里,把龙舟起出,洗净修补上油,最后安上龙头龙尾。五月初一在龙头上簪花戴红举行下水仪式,由龙船坑、关屋、高丰等村选出的龙舟队员,将龙舟扒到泷江上演练,谓之“出龙”。“出龙”之时,锣鼓、铁铳齐鸣,鞭炮从庙前沿着坑边烧到江上,前来送行的村民站满沙滩,可以想象,龙船出动的场面是多么隆重壮观。这期间,大人会带着小孩到龙船坑里戏水,说是泡过龙舟水后身上不会生痱子。

龙舟出到江面时,如果看到其他龙船,便会主动划船相迎。两艘龙船快碰面时,双方擂鼓礼迎,摇旗助兴,有时还一起游船,或是试赛。初一至初五,整个文塔湾河段都热闹非凡。竞渡结束后当晚,村民在庙前大摆“龙舟饭”筵席,参加龙舟竞渡和为龙舟赛出过力的人士都可以吃龙舟饭。吃完龙舟饭,举行一番拜祭仪式后,将龙头龙尾收入庙中,并将龙舟重新埋到溪内的龙舟坞里,谓之“收龙”。后来,人们把制作龙舟的木料由坤甸木改为杉木,以适应曲水回环的文塔湾赛道。这样,竞渡结束后龙舟不再沉入坑底,而是晒干后放在室内通风处保存。

我问起在罗定坊间流传已久、最负盛名的赛事——“南瓜粥”对“豆角饭”,森叔立即笑了。“当年罗定人十分热爱赛龙舟,即使是在生活最困难的年代,也要举行龙舟赛。那时,我们江北较穷,队员吃了南瓜粥就去参赛,而江南生活略好,队员能吃上豆角饭。也不见得南瓜粥就不如豆角饭,我们大河庙队也夺得过冠军,小时候我看过挂在庙里的夺标奖品,是一面刻有年号的大镜。”

1965年最后一次赛龙舟

民众期盼恢复龙舟竞渡活动

陈大远说,罗定赛龙舟也和别处一样,都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项民俗活动,明清及民国初年没有停止过。1939年1月,日军飞机轰炸罗城,死伤惨重,人心惶惶,当年龙舟赛暂停,直到抗战胜利才又恢复。

解放后,龙舟赛断断续续,土改时停过,大跃进后也停过。参赛龙舟队伍也有了变化,制药厂、造船厂、搬运站、邮电局、桂皮站等纷纷组队参赛,人民公社成立后,大河庙的龙舟归高丰大队所有。

“那时龙船造工精致,很讲究,龙头更是造得栩栩如生,队员也一改过去赤膊上阵,统一着装,一般都是短裤背心,各队颜色不同。”木工出身的黄培锦说。1958年,为庆祝人民公社成立,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龙舟竞渡。之后遇三年灾荒,龙舟赛又停,到1962年又再恢复。

“1965年举行了最后一次龙舟赛。”几位受访老人对此都记忆犹新。那次竞渡,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邮电局队和造船厂队令比赛高潮迭起、精彩不断,最后一刻,造船厂队与邮电局队对向而行、奋力冲线,邮电局队以微弱优势夺冠。

1966年“文革”开始后,龙舟被列为“四旧”,全国禁止,罗定的龙舟也尽数被毁。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逐渐恢复了龙舟竞渡活动,罗定民众也一直期盼着可以再次听到催人奋进的赛舟夺锦之声,再次唤起“同心协力、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

本世纪初,恢复龙舟竞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活动,终于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筹办工作也顺利进行,连队伍、龙舟都已经准备好,可最后还是被取消了,这让不少市民遗憾至今。

新闻推荐

罗定市自然资源局 农村居民建房用地批准书灭失补发公告

根据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对下列原农村居民建房用地批准书灭失的申请人补发新的批准书,经初步审定,现予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