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璘与濑粉糍

云浮日报 2020-04-19 08:01

准备下锅筛粉添温水和粉搓粉“濑”粉下锅濑粉糍制作成功文/叶广学陈镜波

图/樊贵明

濑粉糍是云安区六都镇的特色美食,六都镇各村均有传承,尤以南乡、谷塘、大庆、冬城、黄湾等村庄为盛。逢年过节或喜宴,人们必做濑粉糍来应节享用。有贵客来了,人们通常也会做濑粉糍来招待客人。当地人说,他们的濑粉糍,本来是叫“濑糍”的,因为吃濑糍时连同煮濑糍时用的“汤水”一起舀碗里食用,有“糍”有“汤”,于是又叫作“濑糍汤”,写实得很。有人研究说,南乡的“濑粉糍”是粤人传统美食“濑粉”的原始版,“濑粉”是“濑粉糍”的升级版,濑粉是由濑糍改良工艺而来的。濑粉出现后,人们便习惯把“濑糍”称为“濑粉糍”了。

据了解,这种“濑粉糍(濑糍汤)”美食,云浮各地均有零星传承,但不甚盛行。其之所以在云安区六都镇盛行,是因为濑粉糍发源于此。传说濑粉糍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陈璘将军在无意间发明的,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夏,陈璘被授予提督南直隶狼山等处地方副总兵衔。陈璘复被朝廷重用之举,再一次引起了某些腐儒的妒忌,诬陷流言沸沸扬扬,巡按御史恣意追论陈璘旧事,欲加其罪,给陈璘工作和精神带来巨大压力。于是,陈璘以修祖坟为由,提出休假(明朝对官员父母亡有守孝期规定,修祖坟亦有例假)回到东安县南乡闲居。胸怀报国大志的陈璘,可谓人闲心不闲,他时刻想着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请命。因此,虽说是闲居,其实陈璘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他天天带着几个儿子练习武功以及训练家里的家丁。陈璘认为磨刀从来不误砍柴工,等朝廷降旨起用,那时天天挥洒的汗水就有价值了。

有一天早上,陈璘起床后觉得懒洋洋的,浑身无力,兴许是要生病了,便想着休息一天。于是,他吩咐几个孩子自个儿到后院练武去。孩子们见父亲今天没领队,激情就有了落差,磨磨叽叽的,半天出不了门。

陈璘见了,想到孩子们喜欢吃糍粑,便哄他们道:“你们努力练武,阿爸今天亲自下厨做糍粑给你们吃。”

孩子们一听,眼睛顿时放出光来。其中一个孩子疑惑地问道:“是阿爸您亲自下厨吗?您也会做糍粑?”

陈璘回答道:“有什么不会?你们还信不过陈大将军吗?”

“您确定不需要阿娘、二娘、三娘、四娘她们帮忙吗?”那熊孩子继续问道。

陈璘听了,知道孩子质疑自己的能力,有点气愤了,便对几位夫人道:“今天你们谁也不准搭手,我自家做次糍粑给大家吃。”

大家听了,齐声叫好。

孩子们见父亲要亲自下厨做糍粑,知道难得至极,于是便高高兴兴地到后院练武去了。

做糍粑这手艺,陈璘小时候是跟母亲学过的,母亲还赞过他做得好。因此,陈璘对做糍粑是有信心的。陈璘首先把锅洗过,生火烧水,接着把家里储备的粘米粉拿出来,倒在一个大木盆里,加温水便搓粉了。问题来了:搓粉时,发现把握不好,水加多了,米粉搓不成团,只搓成一盆浆糊,根本做不成糍粑。

陈璘有点丧气,双手使劲地搓着木盆里的米糊。此时,锅里的水已煮开多时了,蒸汽从锅盖周围冒出来。陈璘想着把锅盖揭开,再往锅里加些冷水。加冷水时,沾在手中的米糊溜了一小块到锅里。

陈璘见了,顿时慌乱起来。那些水本来是准备泡茶用的,现在掉了些米糊下去,恐怕用不得了。一会儿,那掉锅里的米糊又随着滚烫的水泡浮了起来。

陈璘连忙找了个小木勺把那米糊舀起来,一看,发觉木勺里的米糊已经被开水烫熟了,凝在一起,像夫人们耳环上的玉吊坠。

陈璘用筷子把这玉吊坠轻轻夹起,放嘴边咬了一小口,韧滑中米香扑鼻,好吃极了。陈璘连忙唤许夫人进来,把那半个玉吊坠放进她的嘴巴里让她品尝。许夫人觉得好吃,从未吃过这东西,便问陈璘是怎么做的。

陈璘边演示边道:“我往开水锅里加冷水,沾在手中的米糊便“濑”了一小块到锅里。我想,糟了,这水是泡茶用的呢。我连忙找小木勺把它舀起一看,米糊竟然煮熟了,还像夫人的玉吊坠呢。我忍不住吃了一小口,觉得好吃,便让你进来也尝尝。”

陈璘说沾在手中的米糊“濑”了一小块到锅里。那“濑”是什么意思呢?濑,粤语词,不小心、不经意落下的意思。小孩子夜间尿床,是不经意的,广东人称之为“濑尿”。手中的东西,不小心、不经意弄丢了,称为“濑”了某东西。

许夫人道:“这东西好吃啊,再做几个尝尝看?”

陈璘听了,把手伸进木盆里,抓了一把米糊,就在铁锅上方虚握拳头,让米糊慢慢从小指与掌心之间的缝隙溜出来,滴进锅边的开水里。不用多久,那些沉到锅底的米糊,便慢慢地随着水泡浮上水面来。浮上来的米糊粒,便熟透了,有的像玉吊坠,有的像豆荚,或长或短。陈璘把它们捞起来装碗里,邀众夫人一起来品尝。

大家吃了,都赞不绝口。

陈璘听了,问她们道:“米粉搓不成团,做不成糍粑了,就做这个给孩子们吃,大家觉得如何?”

大家都说好。

许夫人沉吟了一下,道:“好是好,这是新品,得给它起个名字才好。说好做糍粑的,这不是以前的糍粑啊!孩子们不认账怎么办?”

陈璘道:“这东西是我濑了一点米糊到锅里而成的,就叫"濑糍"吧。这"濑糍"虽不像以前的糍粑,好歹也是个"糍"啊!”

孩子们练完武,吃着父亲做的带水糍粑,既解渴又顶肚(顶肚,粤语词,即耐饱的意思),比吃以前的糍粑还要好吃,便七嘴八舌地问这是什么。

许夫人告诉孩子们道:“这是你们父亲发明的"濑糍"。”

从此,濑糍的做法便逐渐在南乡传开了。濑糍是纯手工“濑”成的,做出来的是大小不一、长短不一的吊坠形、豆荚形的糍粒,也算是小型、不规则的“糍粑”,故依旧称为“糍”。锅里的开水煮过米糊,变成米白色,两者舀碗里一起吃,就是“濑糍汤”了。

后来人们发现,做濑糍时,“手势”不同,做出来的濑糍也不一样。握拳紧点,溜濑出来的糍便细一点,手再举高一点,溜濑出来的糍便又长又细,像粉条。于是,“濑糍”便演化成“濑粉”了。濑糍和濑粉本是一家,因此,濑糍又称为“濑粉糍”。

濑粉细长、条形,像面条,卖相好看,于是广为流传,被饮食店推出市场,大受食客欢迎。为了量产,做濑粉的工艺改进得越来越“科学”,人们用带细孔的工具“溜”濑粉,方便快捷。那工具叫做“濑粉升”,平底,底部有许多小孔,有陶瓷做的,木头做的,后来还有铁皮、不锈钢做的。批量做的濑粉,为了避免黏在一起,通常会用冷水泡一泡,民间称之为“过冷河”。

濑粉,也就是改良工艺后的濑糍,走进了食肆,而原始的濑粉糍却留在了南乡。南乡人喜欢手工制作濑粉糍,不借助任何工具,只靠双手。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出来的才是原来的那个味道。他们喜欢濑粉糍的原始、淳朴。别看那样子呆呆的,吃起来有韧性,有浓浓的米香。陈璘当初做的濑粉糍,大概也就是这个味道吧。

后来,为了增加濑粉糍的滋味和营养,人们便用鱼肉、骨头等熬了浓浓的“高汤”来配濑粉糍,再加香菜或葱段调味,吃濑粉糍,喝特制高汤,滋味又营养。

濑粉糍,是六都镇的传统特色美食,人们平日经常做来吃。逢年过节或喜事宴会,濑粉糍绝对是少不了的美食。有贵客来了,人们也通常会做濑粉糍来招待客人。可惜的是,没人做濑粉糍来卖,在当地饭店吃不到这种地道的美食。以前有人说,这濑粉糍呀,家家户户都会做,谁会上街去花钱买来吃呢?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外地来南乡的不会做濑粉糍的人越来越多了,给濑粉糍推出市场提供了可能。期望不久的将来,大家可以在当地随便一家饭店里都能吃到陈璘将军创制流传下来的传统美食——濑粉糍。

【濑粉糍(濑糍汤)制作小贴士】

1.主料糙米粉。糙米+炒米饭舂成粉(今多用碾米机打粉),晒干储存备用。糙米和炒米饭的比例为10斤糙米配1斤糙米做的米饭。做法:将糙米浸泡8-10小时,捞起沥干水,和着糙米饭(做饭时注意控制给水量,以干饭为佳)打粉。(注:糙米指粘米,也就是籼米。大米按加工精细程度分为“糙米”和“白米”两类。糙米是稻谷脱壳后不加工或较少加工所获得的全谷粒米,由米糠、胚和胚乳三大部分组成。与白米相比,糙米较高程度地实现了稻谷的全营养保留。)

2.配料鸡汤或其他肉汤、骨头汤等,以鸡汤为佳。葱段、香菜、各类酱料、精盐、花生油、生抽。

3.制作取米粉若干(视食用人数定量),添加50-80摄氏度的温热水拌和、搓粉。待均匀成团后,加少许花生油增加润滑,继续搓,并逐步添加温水,直搓至流质米糊状态时即可“濑”到热水锅里。锅里的热水控制在将开未开,即锅底刚冒泡(民间所谓的“虾辣眼”)。“濑”到锅里的米糊为条状或片状(大小、长短视操作人控制而定,多为不统一),经热水烫煮,3-5分钟可以捞起,这就是“濑粉糍”了。

4.成品调味将捞起的濑粉放进备用的汤水里即可食用。食用时,取适量濑粉、汤水配以葱段、香菜、各类酱料及花生油、精盐等,配料选择及多寡随人喜好。

(本“贴士”根据六都镇南乡村李懿明女士讲述、演示整理)

新闻推荐

云安区有序推进春季农业生产 完成春种作物面积达19万亩,水稻机耕率96.6%

本报讯(记者钱枫通讯员胡碟)今年以来,云安区农业部门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春耕生产,春耕生产工作有序推进。目前,该区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