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信号弱 老师上门教 云浮市大方镇18位学生上网课难,老师每周翻山越岭送课到家
钱树海在老师辅导下,认真上课。
李嘉怡摄
大方镇中心学校老师走在去给学生上课的山路上。李嘉怡摄
在“九分山林一分地”的云浮市郁南县大方镇,镇里唯一的一间完全中小学校——大方镇中心学校,线上“开学”一个月来,多路送教小分队每周翻山越岭,为18位无法正常上网课的学生上课。
“信号到不了,脚步可以到”
“走,出发。”中午12时许,大方镇中心学校二年级教师陈成强结束上午的网课后,匆忙扒了几口饭菜,便拿起准备好的导学案、课时练、教本,与其他4位教师在学校门口碰头,两两一辆摩托车往大塘村白石界酒糟坑赶去。
在大塘村白石界酒糟坑,住着一对年幼的兄妹——就读小学二年级的钱萍萍和四年级的钱树海。
大方镇地处郁南中部山区,村庄分布零散且位置偏远。经前期摸底调查得知,全校共有12户18位学生,因住在大山深处、网络不通或网络信号不稳定、家境贫困等原因无法正常上网课。
“网络信号到不了的地方,脚步可以到达,不能落下一个学生。”大方镇中心学校校长陈桂池说,这些学生的老师主动当起“家教”,每周两次带着资料到学生家中教学。
山路崎岖难行,骑行一段路程后,陈成强和同事将摩托车停在山脚,步行上山,他们得赶在12时30分前到达学生家中,14时30分还得回到学校上网课。
“大家都是整合零散时间,利用中午休息或下午下班空闲,两三个老师结伴去给孩子送教。”陈成强说,他们会坚持到正式复课复学。
开在山林鸟鸣间的课堂
爬坡10多分钟后,教师一行5人抵达酒糟坑,一个位于半山腰仅住着5户人家的小村落。钱萍萍和钱树海的外公杨爱东尽管腿脚不便,但每次都出门迎客,“多谢老师来给我孙子孙女上课。”
在二楼毛坯房里,一张生锈的桌子,桌面铺上干净的黄布,再垫上几张杂志纸,哥哥钱树海挺直腰杆坐在椅子上,早早拿出课本等候老师。语数英3位老师逐一给钱树海上课答疑,检查作业,将此前落下的课程一节节补回来。
哥哥在房间学,妹妹在阳台学。两张小凳子并排坐,妹妹钱萍萍在语文老师李灶娇的带领下朗诵课文《开满鲜花的小路》,“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师生甜美的朗读声和山林鸟鸣声合奏起悦耳的读书声。和往日上学一样,钱萍萍穿着校服,认真上课。
钱萍萍胆小、内向。班主任陈成强家访得知孩子家境贫困,家里只有一台老人机,未拉网线,网络信号常不稳定,便下定决心再难也要给孩子送教到家。
除了关注学习,陈成强还与钱萍萍聊起在家的趣事,把鸡蛋煎焦了、煮番薯放太多水……几趟送教下来,钱萍萍渐渐打开话匣子,不时与老师分享自己的趣事,上课回答次数越来越多。
走出大山的希望
哥哥钱树海性格开朗、自信,家里墙上贴着他在学校获得的各种奖状。三月中旬亲戚寄来了一台二手智能手机,蹭邻居家的网络,钱树海兄妹可断断续续上网课。拿着手机,钱树海如获至宝,“每天上网课前,树海都会提前在班级微信群问:"上课没?上课没?"”钱树海的班主任杨雨说,孩子求知欲望强烈,上课常抢着发言。
山区信号不稳定。“上课时画面一停在哪里不动,就要到处走找信号,上午还漏了一节语文课没上。”老师的到来成了钱树海的“定心丸”,不用担心漏了的课学不了,不懂的习题没人教。每天的早读、预习、课后作业,他一项不落。
从村子到学校需步行40多分钟,一半山路一半公路。往日上学时,兄妹俩5时多就起床,吃完早餐后6时15分,哥哥带着妹妹打着手电筒下山,赶在7时前到达学校早读。两人书包里必备一支手电筒,外公行动不便无法接送他们上下学,下午放学遇上下雨天,得等雨停了,兄妹俩才打着手电筒回家。到升上五年级,钱书海就可以申请在校住宿,告别这段“辛苦”的求学路,不过为了护送妹妹,他还计划再走上两年。
“我过几天再来检查你的作业。”14时许,布置完功课,5位老师马不停蹄赶回学校教网课。告别老师,钱树海再一次回到课桌上,盯着手机屏幕,等候和小伙伴们一起上音乐课,幸运的是,此时网络顺利连上了。
“我喜欢音乐,长大了也要像老师那样成为一名音乐老师。”
“最喜欢哪首歌?”
沉思了一会,钱树海回答:“《我的未来不是梦》。”
疫情虽阻挡了开学返校的步伐,但阻挡不了关爱和梦想。
南方日报记者李嘉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显亮)记者日前从市区一些煤气充装公司了解到,目前普通家用16公斤瓶装液化气下降至每瓶106元,与前期111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