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宝塔”的来历

云浮日报 2020-03-22 07:32

罗定文塔处处有故事

陈大远

文塔是罗定最先开放观光的旅游景点,地方虽小,但景区内人文色彩浓烈,一砖一木,一碑一铭,处处都有一段故事。这些故事,不是我们参观自然景观时导游所编造出来的神话与传说,而是涵盖广阔的历史知识小百科,是罗定旧事。因而文塔也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和素质教育的好去处。

在文塔景区小门楼,首入眼帘的是一副石刻小门联:“文峰弄影因临水;塔景宜人岂在山。”匾额为“三元宝塔”。这塔名明明是文塔,为什么又变成三元宝塔呢?原来这塔名就有一段陈年故事。

罗定文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当时建塔的官员在塔顶层塔刹柱的管套上铸上铭文,铭文里的塔名就是三元宝塔。官员们建塔的目的是“兴文引禄”,这一类塔有的称为三元塔、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文明塔,俗称为“文塔”,在罗定地方志里称为“罗定文塔”,可能是与德庆三元塔和石牛山文峰塔有所区别。然而,最奇怪的是,塔脚附近远至大湾一带的居民都称之为“分塔”,而罗定城里人则称之为“笔塔”。我曾问及塔脚居民,为什么要称文塔为分塔,分塔又用那一个分字,是“昏”还是“分”,可谁也说不清楚。据考察,这可能与罗定、郁南两县争夺文塔产权有关。据建塔时状元黄士俊写的文章记述,文塔是罗定州所建,当时东安、西宁两县民众亦参加了建塔,不知从何时起,文塔的地界划入西宁县地界,西宁县原有一风水塔在南江口泷江河的东岸。到了民国,改州为县,郁南与罗定已由从属关系变为平等关系。郁南人认为文塔应属郁南县所有,故称之为分塔,以区别于南江口塔。文塔的争执愈演愈烈,两地均运用大量人力财力去打文塔官司,官司长达10年,恰逢日寇侵华,国难当头,蔡廷锴回到家乡,看到这官司劳民伤财,于是发表措辞激烈的讲演,痛斥地方士绅,号召全民奋起抗战,才将官司平息。文塔归属仍为悬案,直到两县合并再分县后,塔脚地段才划归为罗定管属,当地群众习惯仍称之为分塔。

“东桥塔照”的传说

“东桥塔照”是罗定八景之一,因此,有关塔影的传说很多。文塔小门联的“文峰弄影因临水”将塔影与水的妙趣关系突出。至于下联“塔景宜人岂在山”,而罗定文塔建于水边,并不在山上,塔与景又如何扯上关系呢?要知道,大自然的景色离不开山水,先有山水,后有庭园,开古以来,多少人纵情于山水,陶醉于山水之间,而文塔虽无山,但当你一登上文塔,远看山吐翠,近闻水流香,山水之情趣尽在其中,故登塔同样可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趣。该联为笔者所撰,陈汝福书写。陈汝福曾任罗定市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号云桂山人,在罗定留有众多手迹。全国书协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永正先生与几位省内著名书法家游览罗定文塔,看到这副对联后说,陈汝福的书法,以这一副对联为最好。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卢钟鹤有一次返乡游览文塔,对此联也十分赞赏。

“塔刹”和“惜字炉”

进了文塔庭园,首先看到的是由一件明代塔顶铸件摆设的小景。曾有不少人说,文塔未修葺时才有古物的味道,修葺后反而没有了古意。可是,你让他说出古塔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可谁也说不出来。其实,未修葺时的文塔破烂不堪,只能用作牛栏、堆草堆粪,远看尚可,若走近塔基,则目不忍睹,更不要说登塔观光了。最能证明文塔明代式样的是眼前用作小景的圆形塔顶铸件,因为文塔的顶盖也是八角形的,有了这塔顶铸件和顶层正中竖立的塔柱,证实文塔原来是有塔刹的。民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文塔的塔刹已经倒掉了,塔顶的砖块甚至松动而长出小树,如果风吹雨打,对塔是非常危险的。明万历是罗定的盛世,今天也是盛世才可以修得如此华丽、美观与隽美。比如武汉黄鹤楼和西湖雷峰塔,当倒掉的时候,谁都希望它能重建,但重建起来后,感观上一时接受不了,总觉它与往日有点不同,大概人们怀古之情总是如此的。

在塔的西南台基上,附着塔身建有一个“惜字炉”,长方形,三面开窗,顶盖上也开个口子,正面刻着一副对联:“欲冀题名雁塔,应知敬惜龙文”。这种惜字炉,过去常见于学宫书院,甚至城巷、乡间,今天已不多见,年轻人更不知道它的用处。因为不是香炉,不同于庙宇那种香宝炉,也不是垃圾箱,不是用来放置垃圾的,但它确实是用来烧字纸的。要追溯这惜字炉的历史,大概起源于唐代。唐代长安城有一著名的大雁塔,每场科举考试,录取进士之后,皇帝要在曲江池赐宴,然后让新进士们登大雁塔,并将他们的名字题刻于雁塔的碑石上,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故事。那些新进士们在皇帝赐酒后,必会兴致勃勃,写一些应制文章和诗词,为皇帝歌功颂德。然而,这些新进士们也不是个个都可以一挥而就,随手写出文章来的,也有的会出一些废品,那些被弃置的字纸不能当着皇帝的面随手乱扔,于是大臣们想出个办法,砌一个惜字炉,待后将这些弃置的字纸烧掉。龙文,本来指皇帝对奏章的批阅文字,后来引申为读书人写的文章。敬惜龙文则表示对读书人的尊重,尊重知识在我国大约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过去,将写或印有文字的纸随意乱扔,或者用作手纸是不容许的,故有读书人的地方都设置有惜字炉,以表示一种文化品位。

状元黄士俊作记

在文塔展示的《建创文塔维心堂记》是明万历年间广东状元黄士俊写的文章,明代广东仅有三名状元,黄士俊是顺德甘竹乡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状元,自号碧滩钓叟。《广东历代状元》一书称黄士俊一生著作颇丰,可惜几乎散失殆尽,现在传世的仅两篇。一是《李方麓去思碑》,二是《鼎建连州治碑》。其实,黄士俊的文章大都散落在广东各地地方志中,今《西宁县志》《罗定州志》都有他的文章,《建创文塔维心堂记》就在《罗定州志》中录出,维心堂就是在文塔旁边的学宫,今文塔林屋前仍称之为学宫地。黄士俊在文章中对罗定的形势、文塔与维心堂建创的目的与过程作了描述,黄士俊毫不隐瞒,当时是当地官员在文塔维心堂兴建时,带着银两去求他写下这篇文章的,可见他的名气之大。但清代二百多年中,东安、西宁均有进士,而罗定无进士,未免有点遗憾。

铁炮、碑刻和铁钟

文塔曾有很多从各地征集回来的碑石刻、铁钟等文物。其中的一条大木枋,上面刻有明万历七年(1579年)的铭文。这条大木枋是明万历罗定州新建州衙时的大门枋,这段铭刻是罗定目前发现有绝对年代题刻的最早的建筑木构件,比文塔还早32年。

唯一的一门西门铁炮是清顺治十年在罗定铸造的,这种铁炮比我们在虎门所看到的鸦片战争时的铁炮小,但它见证了明末清初广东的一场战乱。明末清初广东与清兵作战的是南明政权,李自成与张献忠的旧部。后来又发生三藩之乱,战时长达数十年,经常发生的是运动战,所以那时铸造的铁炮个体一般较小,在郁南出土的一门南明铁炮也和西门铁炮差不多大小。

文塔里的十余块碑刻是从北关庙、神滩庙、福公祠、金公祠和民国县政府等旧址上收集回来的。北关庙又称为“武帝庙”,年代早,其匾额也是用浮雕龙装饰刻成的,所雕的龙神气活现,表现了明代龙雕的特点。从神滩庙收集回来的碑刻都与航运有关,是具有十分重要历史价值的航运与水利史资料。金公祠是纪念清初一位与城共存亡的州官而建造的祠庙,福公祠是祭祀清代名将福兴的祠庙。福兴是旗人,原为高州总兵,因围剿凌十八而调兵罗定,后来北上围攻太平军,曾是清军江南大营的主帅,最后战死在太平军的铁骑下。民国时期的两块碑刻是县长林鸿飞建县政府时的碑记,林鸿飞是揭阳人,由蔡廷锴将军亲自举荐来罗定任县长,在民国时期的罗定县知中,以他的政绩最为卓著,他的书法亦最好,较高的文化素质是他取得优越政绩的基础。这些不同时期的碑刻不是罗定历史的全部,但它却反映了罗定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人和事。

文塔征集有两个铸铁钟。一个是清同治年间罗镜城隍庙的铁钟,罗镜是分州城,有城便有城隍庙,城隍比土地神和山神的地位高,土地庙多而城隍庙仅城里有。另一个铁钟是清雍正年间镇南乡盘王庙的庙钟,这里一方面可以看出罗定古代民族曾经崇祀盘古,另一方面从罗定征集到此钟可以确定镇南乡就在今罗平连州一带,泗纶是镇南乡与西宁县的分界。

后来为妥善保管这些文物,木雕、石刻、铁钟已经移置学宫和博物馆。

文塔中有十八罗汉,不过这十八罗汉不是通常见到的十八罗汉,而是从五百罗汉中精选出来的,经过雕塑家艺术加工,具有现代人风格特点,一个个栩栩如生,件件都是雕塑艺术珍品,极具艺术感染力。

文塔处处有故事。到文塔参观,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回去再找些书籍看,你自然会找到答案的。以后,你就会讲述文塔的故事了。

新闻推荐

平台镇整治人居环境 净化美化环境

本报讯(记者罗强通讯员刘凯华)近日,郁南县平台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村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一行动,向垃圾、卫生死角宣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