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对口帮扶云浮,多产业帮扶齐头并进断穷根 产业引擎助力走上“致富快车道”
果芝林红心番石榴种植场里,一颗颗番石榴青翠欲滴。云安区镇安镇南安村扶贫生态养殖小区养殖的肉鸡。西圳村精准扶贫车间里,女工们正在加工蓝牙耳机。平全村蛋鹌鹑养殖场内,工人正熟练地捡拾鹌鹑蛋。佛山驻河塱村第一书记许伟(右)与当地村民查看辣椒生长情况。
沿着山间公路蜿蜒而上,位于云浮云安区镇安镇南安村的扶贫生态养殖小区,一派繁忙景象。放眼望去,连绵高山尽在脚下,足有2700平方米的白色鸡舍藏于山间,在阳光照耀下发出闪闪金光。
这片祥瑞的“金光”,如今已成为南安村人引以为豪的资本。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的生态养殖小区,昔日却是一片荒木遍野的小山包。
铲山、修路、搭棚、养鸡建“金山”……凭借愚公移山的壮志豪情,南安村在致富征途上愈行愈坚定。2016年,自佛山对口帮扶云浮以来,来自佛山的扶贫铁军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工作狠劲,在这片山多地少的粤西城市书写了一幕幕脱贫致富的动人篇章。建厂房、促产业、引投资,截至目前,佛山对口帮扶云浮市91个相对贫困村,实施帮扶产业项目244个,建立产业基地113个,直接带动4413户贫困户16281个贫困人口发展生产。
市委书记鲁毅强调,要把帮扶重任扛在肩上,当成“自家的事”,高标准严要求,紧抓“民生保障、改善生产生活设施、产业扶贫”三大重点领域,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于是,郁南县蛋鹌鹑养殖基地孵出“脱贫蛋”;罗定市万亩南药打造十里药材长廊;云安区筑巢引凤打造集体经济新业态;新兴县红心番石榴基地迎丰收,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在天露山下,六祖故里,越来越多的“南安故事”正在上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已不再只是一句铮铮誓言。
文/图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谭海琪、黄婷
坚守种植业结出致富果
辣椒基地的成功,无疑增加了河塱村其他贫困户的信心,他们纷纷要求加入到辣椒种植的行列中。
虽已立冬,但郁南县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在郁南县南江口镇河塱村,连片的朝天椒枝繁叶茂,一颗颗青色的辣椒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待辣椒转红,它们将会被摘下、打包销往全国各地。
“辣椒已经成为河塱村的"明星产业"。”望着一茬茬挂满枝头的辣椒,佛山驻河塱村第一书记许伟喜不自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产业发展的艰辛,对许伟来说记忆犹新。
2018年7月,贫困户陈伟枝种下第一批6亩辣椒苗,在与妻子起早贪黑的照料下,辣椒苗长势喜人,丰收的日子指日可待。但天有不测风云,9月台风“山竹”来势汹汹,一夜间“腰斩”了全部劳动成果。
台风过后,许伟赶到辣椒地,看着倒得横七竖八的辣椒苗和大水漫灌的农田,他的心如坠冰窖。那一夜,许伟彻夜难眠,辣椒种植基地的景象和“再试一次”的声音不断在他脑海里交织。
翌日一大早,许伟找到陈伟枝,一边鼓励他重新振作,一边寻找失败的原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辣椒种植上。白天,在30多摄氏度高温的农田里,许伟一边排水清淤,一边勘察地形水利,请教专家学习辣椒种植知识;待到万家灯火熄灭时,他还在书桌前查阅农田排水资料和辣椒种植技巧。
许伟的连月付出,终于换来辣椒种植基地重生。一片荒芜的辣椒地又种上新苗,成为河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2019年上半年收成时,河塱村辣椒收购价格最高达到12元/斤。
辣椒基地的成功,增加了河塱村其他贫困户的信心,他们纷纷要求加入到辣椒种植的行列中。
“许书记还在微信上组建80多人的辣椒种植交流群,我们可以在上面分享辣椒种植经验,遇到难题还能直接请教他。”望着自家的辣椒地,贫困户陈天德喜上眉梢,“过不了多久我的辣椒也要收成了,一定可以卖出好价钱!”
而距离郁南100多公里的新兴,秋天的颜色正渲染着这方土地。
里洞镇里江村一望无际的果芝林红心番石榴种植场里挂满了饱满的果实,空气中散发着扑鼻的清香。
“老板,再来两箱番石榴!”麦小球是佛山高明驻里江村第一书记,每天他都会去种植场内查看番石榴长势。久而久之,不少前来购果的顾客都误将他当作果场老板,对此他说:“什么称呼都不重要,能把里江番石榴卖出去比什么都要强。”
里江村位于旅游度假区天露山脚下,常年昼夜温差大,空气新鲜,水源纯净,是发展水果种植的温床。2018年,里江村引进新兴县果芝林种植合作社,投资了高明区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在村中开辟110亩土地种植台湾红心番石榴。
新兴县果芝林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欧洪灿介绍,项目发展之初,佛山高明驻新兴县扶贫工作组在产业引进、资金扶持、产品销售和宣传上给予他很大帮助,使基地快速走上正轨,他表示:“我要将这份爱心反馈到里江村脱贫事业中。”
如今,果场聘请了5位贫困户进场务工,每人每月能获得2000元收入;果场全年收益达200万元,每年会返还收益的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一颗颗青翠欲滴的番石榴正成为村民眼中的“致富果”。
“今年广东利达隆农产品有限公司就相中了里洞村的番石榴,还带去参加第五届广东(佛山)安全食用农产品博览会,受到广大市民欢迎。接下来,双方将在产销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佛山高明驻新兴县扶贫工作组组长关广聪说。
开拓养殖业孵出脱贫蛋
“发展产业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平全村才能告别过去的苦日子。”
精耕细作的传统种植业,成本高、投入大,受自然环境约束多;如何另辟蹊径,多谋致富路?产值更高、环境依赖较低的养殖业,很快进入佛山扶贫干部的视野。
近年来,佛山南海驻罗定扶贫工作组就在当地大力发展黑豚养殖产业,让黑豚这一滋补营养的食材从福建到达云浮市民餐桌,成为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
在罗定市附城街道新民村的“中华黑豚”养殖示范基地,十多列与人头齐高的饲养箱均匀排布,箱内一只只黑溜溜的黑豚正安静地吃草叶,惹人喜爱。
这番景象对佛山南海驻新民村扶贫工作队成员杨志江而言来之不易。去年,他甚至经历了扶贫生涯中的“至暗时刻”。
2018年6月,5000只黑豚种苗进入基地,平安地度过两个月应激期,随后不少母豚陆续怀孕。正当村民翘首盼望幼崽顺利降生时,养殖场的母豚却接二连三早产、难产,幼崽成活率几乎为零。
杨志江每天看着从养殖场清理出来的豚鼠尸体,欲哭无泪。很快,养殖场的困境也在村民间传开,甚至传到了相邻帮扶村。叫停项目的声音不绝于耳,压在杨志江肩头上的巨石愈发沉重。
正当杨志江感到前景渺茫,萌生退意之际,新民村党支部委员何金庆给了他信心:“志江,不要灰心,我们一起研究问题出在哪里。”
何金庆的支持,重燃了杨志江继续黑豚养殖的信心。
解剖死豚尸体、邀请专家指导、加强场地卫生……杨志江每天都想着如何改善养殖环境,提高黑豚存活率。不仅如此,杨志江还根据专家的指导不断调整饲料中的蛋白粉、维生素、黄连素等微量元素配比;在养殖场搭起“临时实验区”反复作对照试验,在多次试错下找到最佳饲养方法。
两个月后,这些黑豚毛色开始光亮柔顺,母豚早产、难产的现象不断减少,幼崽的存活率也升至50%。这些变化,让村民对黑豚养殖越来越有信心。
“养殖黑豚最重要是保持饲料新鲜和场地卫生。现在养殖场生出来的幼崽几乎都能存活。”新民村贫困户吕金汉一边说,一边熟练地给黑豚投喂草料,“除了日常打工收入外,进场务工后我每月多了1000多元收入,还学习到养殖技术!”
而在云浮郁南县,随着鹌鹑种苗孵化、蛋鹌鹑养殖等产业在此落地生根,一条围绕着“鹌鹑蛋”的养殖业也正蓬勃发展。
检查鹌鹑蛋、查验设备、了解生产情况……对谢志刚来说,每天都是忙碌的日子。今年,他成为佛山驻平全村第一书记,基地运作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作为全县首个实现人畜分离、引入自动化清粪设备的蛋鹌鹑养殖基地,每个月都有络绎不绝的大货车从平全村出发,载着一筐筐鹌鹑蛋运往全国各地。
但在项目推进之初,驻村工作队就遇到棘手难题——23亩项目选址地分属近40位村民,土地分成近50块。不少村民认为土地出租后难以收回,坚决不同意租地。
时任佛山驻平全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易剑科深知村民的顾虑,但他也知道村民迫切想摘“穷帽子”的心思。他会同当时的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一天多次往返于属地村民家中,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期望得到村民理解,“发展产业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平全村才能告别过去的苦日子!”为了彻底打消村民顾虑,易剑科还创新地想出一个“好点子”。他邀请云浮富云测绘有限公司,在项目动工前对土地进行卫星定位测绘、制作测绘地图、标明土地归属,还在项目宣传栏中公示。这个办法犹如给村民吃下一颗“定心丸”,项目也顺利租下了土地。经过两年发展,平全村蛋鹌鹑养殖基地共养殖蛋鹌鹑36万只,每年产蛋总量超190万斤,年产值约1100万元。平全村每年还能获取固定分红约30万元,惠及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42人。“2017年起,佛山驻郁南县扶贫工作组就与顺诚畜牧有限公司合作,陆续在郁南发展了5个大规模的蛋鹌鹑养殖场,目前各个养殖场的运作已步入正轨。”佛山驻郁南县扶贫工作组组长刘荣康介绍,如今的郁南还发展出肉蛇养殖场,接下来还将建设山鸡养殖场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引进加工厂建奔富车间
“不会就要学,没技能车间可以教,不劳动怎么能脱贫!”
随着无数个种植业、养殖业项目在云浮落地生根,云浮乡村产业振兴正蓬勃发展。繁荣背后,佛山扶贫干部发现,村中还有不少留守妇女因照顾家庭、缺乏技能等原因无法就业。这样背景下,一间间“扶贫车间”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芽、成长。
在云浮市云安区西圳村,一间名为云安区白石镇品音电子加工厂西圳村精准扶贫车间坐落在村居之间,格外显眼。厂房内一群女工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废旧零件检查、电路板焊接、打包耳机等工序;一名年轻的妇女来回踱步,时而纠正工人的生产步骤,时而停下检查待出货的产品。
“我在品音工厂已经上班一个多月,每天送孩子上学后就来,既能照顾家人,还能帮补家用,一举两得。”说起扶贫车间的好处,村民陈冬梅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扶贫车间刚建成时,招不到人的窘境让时任佛山南海驻西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李孝端猝不及防。
“蓝牙耳机都没见过怎么会生产?”“一天工作8小时太累了,不去!”村民的反应让李孝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会就要学,没技能车间可以教,不劳动怎么能脱贫!”在西圳村举行的贫困户大会上,李孝端的话犹如一块石子击入平静的湖面,在贫困户心里泛起涟漪。
李孝端随后还多次到贫困户家中,拿出纸和笔认真地给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如果家里实在走不开还可以拿回家做。”他还邀请部分贫困户到车间了解运作模式,在车间负责人的指导下体验制作蓝牙耳机的过程。
苦口婆心的软磨硬泡慢慢看到了成效,不少贫困户决定加入扶贫车间,还带动村中非贫困户的加入,西圳村扶贫车间的队伍也从无到有,如今已有20余人,每天生产蓝牙耳机2000多对。
西圳村的经验,在云浮其他贫困村也得到了复制和延伸。
“上洞村留守妇女多,为什么不引进工厂,让贫困户就近就业呢?”当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上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友文说出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佛山南海驻上洞村驻村第一书记卢雄伟的赞同。
引进珠三角加工生产企业的想法,也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于是,在乡贤牵桥搭线下,一家深圳的企业提出开设扶贫车间的意愿。卢雄伟和罗友文当即前往深圳洽谈,争取开设车间的机会。
然而扶贫车间虽然顺利进驻,但如何提升贫困户生产技能,却成为卢雄伟想得最多的问题。今年8月,卢雄伟和罗友文反复斟酌后,决定在村中挑选三位贫困户前往深圳工厂学习蓝牙耳机、充电桩、充电宝生产技能,形成先学带后学的致富传帮带。
“扶贫车间应叫"奔富车间",它是发展产业的"缓冲地带",是贫困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看着一组组原材料经贫困户的双手,制造成一件件高产值商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佛山南海驻云城区、云安区扶贫工作组组长蒋雄师倍感欣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强)11月10日,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开展消防演习,以提高校区师生、员工消防防范意识,检验各部门对初起火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