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红旗渠:长岗坡渡槽

云浮日报 2019-11-05 07:49

秋日的长岗坡风景如画游客在长岗坡纪念馆内参观讲述罗定水利建设的《罗定山河换新装》编入小学语文课本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长岗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见成效本报记者梁湛华

秋季,来到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尽染,微风拂过,阵阵稻香。登上长岗坡顶,可见一条绵延十里的渡槽横亘在沃野之上,一头连着远山,一头向天际延伸,这就是有着“南粤红旗渠”美誉的长岗坡渡槽。今天“云浮"国保"探秘”第二期,让我们一起来探秘这条了不起的人工天河。

长岗坡渡槽小名片

长岗坡渡槽位于罗定市罗平镇,横跨整个罗平小盆地,包括平垌、榃阳、竹围、山田、双莲5个行政村。1976年11月动工兴建,1981年1月建成通水。渡槽呈南北走向,是罗定“引太灌金”引水工程的主要关键大型建筑物。该工程将泷江上游罗镜、太平两条河的水,通过长岗坡渡槽引入金银河水库。渡槽全长5200米,包括平洞砌石拱渡槽3450米,砌石渠渡槽1750米。渡槽为连拱结构,有槽墩133个墩,最高跨拱为37米,有132个跨拱,最大跨度51米。渡槽面宽6米,高2.2米,流量可达25立方米每秒。两边设有行人道,槽面每隔2米设1根栏杆。

长岗坡渡槽工程包括渡槽前后引渠工程,总长10.5公里。该工程合计完成土方45.71万立方米,石方22.81万立方米,浆砌石4.36万立方米,总工程费仅用820.8万元。罗定长岗坡渡槽是建设者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用钢钎、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建造而成。工程采用肋拱形式和实心重力墩,除几个大跨度的拱跨以外,有2700米长的拱跨都用无筋拱或少筋拱,创造了人造水利历史上的奇迹。1994年6月8日公布为第二批罗定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20日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渡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山上不长草,黄泥往下倒。若要保老命,举家往外逃。”这是一首描写罗定“十年九旱”的民谣,新中国成立前在罗定地区流传甚广。罗定地处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之间,拥有广东最大的盆地。虽然境内有多条河流,但由于自然水源分布不均,河流高低落差大,水利设施缺乏,旱涝灾害不断。旱灾和洪涝如同恶魔徘徊在罗定大地,成为罗定人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罗定县委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以“引蓄结合,长藤结瓜”的方式,解决了罗定县大部分农田用水问题,但是中部干旱缺水仍十分严重。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修建一座能满足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罗定县委经过多次调研并听取多方意见后,提出了建设长岗坡渡槽的设想。

1976年11月,长岗坡渡槽动工兴建,一开工就面临巨大的困难。资金匮乏,是横亘在建设者面前的一座大山。建设长岗坡渡槽预算超过2000万元,比当时的罗定县两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还要多。为了节省开支,建设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做、没有炸药自己制……今年65岁的罗平镇双莲下垌村村民陈锦枢回忆起40多年前修建渡槽的场景,依旧感慨万千。“知道要修渡槽,全村都很激动,大家都抢着去工地。”陈锦枢说,当时每天要工作近11个小时,基本靠肩扛手抬,干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而且露天工作只靠一顶草帽遮阳挡雨,一天下来,双手和脚上都会起泡流血。虽然辛苦,但想着渡槽建成后能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大家都干劲十足。

1981年2月,长岗坡渡槽正式建成通水。历时4年零2个月,1500多个日日夜夜,4万多名建设者用自己的鲜血与汗水,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建成了这条“人工天河”。

渡槽的巨大价值

长岗坡渡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方建造的最大引水渡槽工程,素有“北有红旗渠,南有长岗坡”的称誉,被誉为“南国红旗渠”,它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今年38岁的长岗坡渡槽正当年,在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和居民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效益。农业灌溉方面,它将泷江上游太平河、罗镜河的水,流量可达25立方米每秒,每天源源不断地向金银河水库输送水源,使金银河水库的实际灌溉面积达到了5.98万亩,惠及4个镇,解决了30多个村20万人的灌溉问题,彻底改变了罗定地区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大大缓解了农业缺水旱情。渡槽建成后,罗定盆地从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罗定也因此连续5年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为广东省粮食生产大县,“罗定亚灿米、青洲米、聚龙米”等成为广东知名品牌。水力发电方面,渡槽使金银河水库成为以防洪、灌溉为主,发电、养殖为辅的中型水库,经一、二级电站发电运行,年平均发电量达1936万千瓦时,为罗定最大的水电站,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保障居民用水方面,渡槽保证了金银河水库的水源,使其全年可提供3600多万立方米的饮用水,解决城区以及附城、生江、素龙、双东等镇(街)30多万群众的饮水问题。

艺术价值:长岗坡渡槽是罗定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绵延五公里的长岗坡渡槽横跨在罗平盆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水利工程造型优美、宏伟壮观。渡槽设有133个石筑砌墩,132个跨拱,拱的跨径为51米,拱券最高高度为37米。除几个大跨度的跨拱之外,更有在2700米内的跨拱,每隔一米就用一根横梁将四条肋连接起来,这种独特的设计方式既增强了跨拱的稳定性,又极大地节约了材料,同时亦使渡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更具有观赏性。

科学价值:长岗坡渡槽的建造,采用节俭、科学、安全、美观的设计方案,柱墩采用实心石砌结构,跨拱采用连拱加复合拱的独特构思。既增强了稳定性,又大大节省建筑材料。渡槽共有161条伸缩缝,每处理一条伸缩缝都必须经过多次工序才能完成,每条伸缩缝都是精雕细琢,粘接极为密实。其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在引水渡槽建设方面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渡槽经过近30年的通水运行,从未发生过漏水现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水电部还将罗定这种“长藤结瓜”的水利灌溉网络经验向全国推广,充分体现了罗定水利工程的科学价值。

社会价值:长岗坡渡槽的建设,体现了罗定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凝聚了“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善于担当、一心为民”的长岗坡精神,是今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和实物载体,引领罗定人民再出发、再奋斗,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今天的长岗坡渡槽

为进一步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长岗坡精神,云浮市委依托长岗坡渡槽红色资源,建设集教育培训、党性修养、实践锻炼、学习交流、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如今,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已成为云浮市乃至广东知名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坐落在长岗坡顶的一座崭新的三层小楼,就是长岗坡纪念馆。作为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通过实物展出、图文、雕塑、声音、视频等手段,全方位展现了长岗坡渡槽建设过程,展现了长岗坡渡槽的历史文化。记者近日在纪念馆看到,展馆内各展区前站满了观众,他们或凝神静思,感受当年那段热火朝天的岁月;或小声为孩子讲解,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学生们则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参观各个展区。一些单位企业组织党员干部到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感受长岗坡精神的内涵,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记者了解到,自去年开馆至今,纪念馆已累计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此外,基地还建成了登山栈道、玻璃桥、观景台等设施,在基地远眺,横亘在沃野上的长岗坡渡槽和金色稻田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走在长岗坡渡槽下的双莲下垌村,眼前的房屋白墙青瓦、道路干净整洁、村边水清树绕,乡村美景让人陶醉。近年来,该村借建设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和打造中国长岗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契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目前,该村已建成党群服务站、初心广场、环村路、民宿、水上乐园等设施,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卓有成效。

新闻推荐

相关新闻加快互通立交新改建工程项目实施

羊城晚报讯记者薛江华、通讯员罗雪艳报道:在22日召开的“优化广东省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及城镇连接线建设”专题协商会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