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孵出致富“金蛋”佛山扶贫干部苏杰带领云浮平台村村民走出绿色脱贫路
文/佛山日报记者邹婷婷
不远处的平台村综合种养小区内,一栋栋钢架鸡棚排列整齐,100亩芳香樟树苗绿意葱葱,长势喜人。从空中俯瞰整个园区,颇为壮观。
云浮市郁南县山多地少,要想发展规模化的扶贫产业是件难事。但如今,平台村综合种养小区占地达200亩的温氏肉鸡养殖产业,年均产值就达到1000多万元,不仅一次性解决平台村63户220个贫困人口的产业脱贫问题,还实现了平台村有劳动力贫困户的产业帮扶全覆盖。
佛山市教育局驻平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苏杰是该项目的推动者。三年间,苏杰把自己融进这块土地,也融进了群众心里。在他带领下,贫困户的收入从每年人均不足4000元,达到现在的人均11000元以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越来越有信心。
心系民生走村入户足迹遍布每寸土地
在结束了佛山高明革命老区的帮扶工作后,2016年,苏杰再次接受组织安排,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成为佛山市教育局对口帮扶平台村的驻村干部。
来到平台村就是平台村人。作为驻村干部,苏杰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进村走访,采集贫困户的资料,建立“一户一档”。刚进村,苏杰看到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十分欠缺,简陋的生活条件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在入户调研中,贫困户家里摇摇欲坠的危房,让苏杰更决心要用好对口帮扶政策,尽快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
为此,苏杰走进每户人家摸透情况,通过整合佛山帮扶资金,在村里新建了6条村道直通家门口,并在三年间推动完成64户危房改造,让贫困户住进坚固的水泥房,帮助贫困户实现住房、教育、医疗“三保障”。如今,行走在平台村平坦的村道里,路灯照亮村道小巷,所有自然村实现了村道硬底化,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在一次入户家访时,贫困户梁耀桐孙女的病情牵动了苏杰的心,1岁多的小女孩因为腰骨无力始终无法自主坐立,但家人却因经济问题迟迟没有给女孩治疗。苏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来到贫困户家里做思想工作,两次开车陪同到50公里外的医院就诊治疗,为该家庭垫付了部分医药费。最后,孩子渐渐好转,家人也放下心头大石,安心发展家庭生产。
以身作则坚守初心赢得平台村干群信任
一桩桩大事小情,一天天拉近苏杰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心理距离。“在扶贫路上,我更深刻理解了驻村的意义,就是要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及亲切关怀,通过自己传导至每个困难群众,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有着多年扶贫经验的苏杰深知,只有心怀为村民干实事的初心,才能赢得当地群众、干部的信任,平台村高质量脱贫之路才能愈走愈坚定。
初进村时正值盛夏,平台村村委会办公场所条件简陋。当时,佛山市教育局给村委会提供2万元经费改善办公条件,于是村支书就建议拿出部分经费给扶贫办公室单独装一台空调。但苏杰却婉言谢绝村支书的好意,“再热也不搞特殊化,装了空调,扶贫办公室大门一关,胆小的村民可能会望而却步,不能因为一时的凉快,而凉了村民的心。”最后,苏杰把这2万元全部用在办公条件急需改善的地方,提高村委会办公场所的办公环境。
“苏队长是一心为民,有担当、实干的人。”平台村党支部书记陈桂生表示。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是苏杰对自己的要求,也因此赢得平台村干部的尊重与信任,带动了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逐步打造起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三年来,苏杰在村民眼中的形象也从“外来干部”变成“平台村活地图”,更被村民亲切地当成自己人。
产业扶贫肉鸡养殖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安居之后,如何乐业?初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后,苏杰将精力放到发展集体经济上来。
山多地少的平台村以前以种砂糖桔出名,但柑橘黄龙病来袭导致产业衰退。如何让平台村实现产业扶贫呢?2016年,苏杰及工作组经过充分考察,决定通过“公司+农户+帮扶资金+金融贷款”的模式,发展200亩以温氏肉鸡养殖为主的平台村综合种养小区,迈开了产业发展的新步伐。“这个项目能最大限度帮助农户化解养殖风险,就算到时扶贫工作队撤出,这个产业也能长期发展下去。”苏杰说。
万事开头难,因鸡场前期需投入资金建饲养棚等问题,让大多数贫困户望而却步。为此,苏杰联合村干部多次走到贫困户家中做思想工作,并组织他们到附近鸡场考察。最终,包括龙金燕在内的三名贫困户成为平台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每户每年的养殖规模15000只以上,每户每年收益在3万~5万元之间。
“以前靠种地为生,年收入只有几千元。自从参与了肉鸡养殖项目,我们不仅把债务还清了,夫妻俩也不用再外出打工,可以照顾家里,生活稳定。”龙金燕觉得未来的日子充满了盼头。
村民尝到了甜头,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今,平台村综合种养小区养殖肉鸡规模达10万只。而为了实现规模化发展,苏杰还利用鸡棚间空地种植了100亩经济作物芳香樟,利用鸡棚顶安装光伏电站1.72兆瓦。小区每年为当地带来1000多万元的产值,纯收益近40万元,使平台村63户220个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300元以上,形成了当地“种养结合、农光互补”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演绎了荒山变金山的佳话。
人物名片
苏杰
1972年出生,1991年入伍,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从部队转业至佛山市教育局,在部队期间6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师、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至2013年被佛山市评为扶贫“双到”优秀个人,被广东省评为2016~2018年扶贫开发突出贡献个人,获得广东省第五届人民满意公务员荣誉称号。
对话
扎根基层
服务于民
记者:为什么当时会二度出征,继续参加扶贫工作?
苏杰:作为一名军转干部,服从命令是我的天职,希望可以把我学到的本领用之于民,服务于民。我当时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要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及亲切关怀,通过自己传导给每个困难群众,打通这“最后一公里”。
记者:您此前在高明驻村帮扶的经历,对您后来的扶贫工作有帮助吗?
苏杰:有,在平台村遇到的经济条件落后、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在此前驻村时也出现过,这也让我更加坚定,要以党建促脱贫,加强干群凝聚力,以身作则,多为群众办实事,让村民相信扶贫队伍确实是来干事的,那么后续工作开展就会顺利很多。此外,在产业扶贫中,政府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却不能取代企业家,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以及市场化运作模式,激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丽通讯员唐继梅)10月26日上午,市红十字会为云浮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冯国华赴广州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