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太平镇: 打造宜居小城镇 建设美丽乡村
科学定位
着力打造宜居小城镇
“镇在水中,水在镇中”这是太平镇优美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圩镇周边还有开元寺、塔石山公园等文化旅游景点。
在推进宜居城镇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太平镇历届镇委、镇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严格按照《罗定市太平镇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要求分步实施,并发挥自身特色,打造“太平后花园”——太平一河两岸景观带,合理开发太平开元寺、塔石山旅游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发展生态观光游、乡村旅游等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自然科普、休闲娱乐的旅游形式,并形成太平的绿色产业——旅游产业。
在人造景观方面,太平镇在不打破原有的生态系统机理的前提下,以太平河治理为契机,对太平“一河两岸”进行利用改造,打造太平一河两岸休闲娱乐带。先后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太平河堤两岸进行升级改造,完成河堤两岸硬底化建设6公里,并沿河加建了仿木的河堤护栏累计约3公里,沿河安装LED路灯、太阳能灯180多支,并种上了白玉兰、木棉树、桂花、大红花等景观树木3000多棵,在太平二桥旁河堤一边建设一条近100米长的石子路,安装健身器材一批及休闲座椅10多张,成功打造了一条全长约6公里的,“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景长廊,也成为了群众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太平镇着眼内外兼修、构建路网较为完善的大交通体系。对外加快完成云茂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的扫尾工作,为高速公路建设扫清障碍。对内着力推动太平旧桥重建、太平三桥、太平塔石山旅游公路、太平汽车客运站、农村公路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在宜居环境打造方面,在圩镇“一河两岸”打造了“党建文化长廊”,形成集党史文化宣传、休闲健身、陶冶情操于一体的党建文化园。同时,还在“一河两岸”打造集精品商业综合体、优质中小学校、医院、商贸、农贸市场、文体广场等于一体的“优质生活圈”,让群众在家门就能实现对出行、教育、医疗、休闲、旅游的需求。
干群合力
描绘山水田园新画卷
太平镇本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宗旨,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太平镇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太平镇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统筹谋划全面铺开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各村委按照制定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进行建设,包括扩宽村道、配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等,落实环境整治,为当地百姓创建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重点打造太东村委、古龙村委各两个自然村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人居环境建设。截至2019年8月底,全镇累计完成“三清”3017处,“三拆”2015处11.48万平方米,“三整治”1214处。
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村党组织牵头,村两委配合,党员代表、生产队长、乡贤、父老等群众代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成立153个乡贤理事会,在乡贤的主动配合下,全镇捐资1000多万元,其中太西村乡贤捐资600多万元。
二是弘扬文明村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成主题公园1个,宣传点位152个。17个行政村(居),153个自然村全面建立村民理事会,修定村规民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党校户外课堂,突出移风易俗、文明新风、节俭养德等主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进基层”活动80场次,使“24字”融入村民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精神生活、个人生活。持续开展弘扬时代新风活动,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评选。
三是建设“一村一品”工程。为避免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太平镇专门聘请广东工业大学设计院对各自然村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因村制宜,强调要发掘山水、人文亮点,结合地势特征,打造乡村地标,突出“一村一品”。如古龙村委投入了20多万元扩建是3公里的村道,投入了20多万安装50多个太阳能路灯亮化村道。官导岗村利用清拆出来的地方投资了50多万建成了一个文体广场。潘新屋村投资了近60万,建成了一个集篮球场、观赏鱼塘、绕塘绿道、停车场、公厕、绿化花卉等于一体的小公园。潭白村保留泷洲古城风格为主的设计理念,规划在鼓乐山建设一个文化公园。
四是以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思路,推进“统、联、帮、带”工程。全镇每月投入保洁资金20万多元。成立16个村级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队,聘请了保洁员152名。截至今年8月20日,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成覆盖17个村(居)的垃圾收集设施设备,购买垃圾清运车160辆,修建垃圾池134余个,购买垃圾桶600多个。完成建设镇级污水处理厂1个,村级污水处理厂1个。
壮大产业
带领群众奔康致富
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太平镇素有种桑养蚕的历史习惯和成功的生产经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成为广东省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从2012年开始,该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广东省蚕桑专业镇”的资源、品牌优势,在双角村打造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教育体验、健康养生、加工生产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太平镇已有种植蚕桑面积达1万多亩,全镇从事种桑养蚕的农户有10000多户,产值1.2亿元。特色产业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有多个蚕桑专业村,如双角村、木利村和太北村,专业村80%的农户种桑养蚕,专业大户种桑养蚕年收入达4-5万元。镇成立科技服务机构有2家,分别是罗定市双辉蚕桑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太平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备有10名农技干部,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积累了一套密植高产的经验。2013年9月,太平镇成为全市首个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的蚕桑专业镇。
大力发展稻米产业。太平镇有耕地约4.6万亩。近年来,太平镇借助罗定市稻米产业品牌优势,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在太东、洞美、古龙等村打造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按市场需求种植优质稻米,推动农民合作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让合作社股东不仅可获得一产红利,而且可在二三产业增值中获得收入,实现农户和企业“双增收”,农户年均收增加1.2万元。
全力以赴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太平镇积极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面,创新“党建+班子建设、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三大载体,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建设。
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各驻村工作组、驻村人员、村两委成员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具有效益优势的特色产业,把土地、产业、集约化经营农业产业等进行整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土地流转、“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参与经营,构建了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特色种养业、金融、光伏扶贫等“1+N”政策体系,落实产业扶贫到户项目7个(家禽养殖、番薯种植、稻米种植、辣椒种植、镜菜种植、光伏发电、物业出租),带动贫困户、村集体增加收入。洞美村成立的凤翱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入资金102.8万元用于合作社养鸡和种植番薯项目,村集体增收约5.39万元/年,每户贫困户增收约4350元/年。
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太平镇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722.61万元,资金使用率97.09%,启动帮扶项目15个(重复不累计),如期实现了1237户3735人“脱贫摘帽”目标。
奖教奖学
打造广东省教育强镇
太平镇于2006年率先成立了镇教育协会,加大助学、奖学、奖教力度,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太平镇镇委、镇政府与社会热心人士深入探讨和沟通,由乡贤出资600多万元,于2014年4月成立了云浮市首个在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镇级教育基金会——“广东省罗定市太平教育基金会”,基金会采用“保本生息,以息助学奖学”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太平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2013年5月,太平镇获得“广东省教育强镇”称号。
近年来,太平教育基金会不断加大奖教奖学助学力度,5年来,累计发放奖教奖学助学金500多万元,促进当地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
组稿/本报记者廖荣波通讯员林锦华
新闻推荐
罗定市廷锴纪念中学何茵静郭沫若曾说过:“人世间,比青春更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