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温氏 以科技深耕农牧业 保障百姓“菜篮子”
温氏股份总部大楼。温氏供图
温氏精准扶贫养殖基地。温氏供图
高效化养殖小区。温氏供图
在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温文选现代家庭农场正处在高度严密的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中,严控人员、车辆和物料进出猪舍。而另一方面,这个年出栏量约4800头的养猪场,正满负荷运转,以养出更多的猪,“这批猪出栏后,计划投放2400头,也是满负荷生产”。
前段时间,温氏股份与云浮市云安区政府签订温氏(云安)一体化生猪养殖项目投资意向协议,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上市生猪60万头规模,可带动约1200人就业。
从合作养户满负荷生产,到与政府合作扩产增量,这充分显示温氏股份有能力保障猪肉供应。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公司出栏生猪1170多万头,同比增长13.69%。
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表示,温氏将继续加大肉猪生产规模,保证肉猪上市量。一是做好非洲猪瘟防控,保障生猪生产稳定;二是做好生猪保产、增产、投产,争取生猪最快最优产出,将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2020年生猪上市量达到预期目标,全力向全国生猪市场占有率10%(约7000万头)的战略目标努力奋进,助力缓解吃肉难、吃肉贵的问题。同时扩大养禽业生产,加大禽肉产品产出,满足消费者替代性肉类需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温氏也在那时,首创了“公司+农户”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管理模式,让百姓吃上了本土放心鸡肉。
从上世纪与新中国农业发展一同并肩前行,到今日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走过30多年发展历程,温氏已从最初的一个小小鸡场发展成年销售收入接近600亿元,生猪年出栏超2000万头,肉鸡年出栏超8亿只的现代农牧企食品业集团。随着今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正式启动,温氏在未来将承担着更多保障供给,食品安全等重要的社会责任。
●南方日报记者雷贤辉韩安东
通讯员成国新刘文聪
农牧基因高速发展的“温氏密码”
“1993年开始养鸡,至今已经26年了,见过好几次市场低迷,风险太大了,还是跟温氏合作的好。”今年40多岁的梁小梅家是最早与温氏合作养鸡的一批农户,“这么多年一直跟温氏合作,有温氏承担市场风险,我们这些农户轻松很多。”
如今,梁小梅自家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从1995年六千只肉鸡到2001年两万只,再发展到了如今近七万只,梁小梅一年已能赚得约20万的纯利润了。
与梁小梅类似,温文选也是温氏家庭农场主,不同的是,他养的是肉猪。
在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附近的深山里,温文选现代家庭农场正处在满负荷运转,一次可养殖2400头猪,年出栏量约4800头。
在与温氏股份合作前,温文选在新兴县做了五六年的运输工作,2016年7月回家租了十余亩地跟温氏合作养猪,“前期投入200多万元,公司直接垫资170多万元。这大大减轻了我的资金压力。”温文选说。
梁小梅、温文选都是温氏“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代表。
从新兴到全国,从养鸡到养猪,温氏股份通过“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的成功复制,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据温氏年报,2018年,温氏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拥有270多家控股公司、5万户合作农户(家庭农场),带动农户获得养殖收益超过81亿元。
温氏的成功,很快被不少养殖企业模仿,但一直没被超越。其原因是温氏把农户当作企业的一份子,把合作农户利益放在首位。2013年,国内爆发禽流感疫情,为防控疫情蔓延,一些地区关闭了活禽交易市场,使国内养禽业遭受重创。温氏股份仅在2013年第二季度,养禽业就亏损约16亿元,而合作农户却获得5亿元的养殖收益。
2008年,温氏股份提出把“公司+农户”模式升级为“公司+家庭农场”的新型合作养殖模式,对“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
数据显示,温氏养鸡合作农户(家庭农场)的平均饲养规模从2010年的7500只/批,提升到2018年的9582只/批;养猪合作农户(家庭农场)平均饲养规模从2010年的320头/批,提升到2018年的620头/批。这一升级,让家庭农场主“养殖更多,效益更高”养殖效率持续提升。
正因如此,温氏股份才能从“七户八股”8000元的小养鸡场到裂变为年产值接近600亿元的中国现代农牧业领军企业,打造出持续高速发展的“温氏密码”。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方式,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等方式,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
当前,温氏正在探索发展“公司+养殖小区”模式,推动“养殖上楼”“清洁养殖”等,为农村土地集约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成长动力深耕农业的科技硬核
很多人都认为温氏只是养鸡、养猪的传统企业。但恰恰相反,温氏同时还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目前,温氏设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生猪种业现代农业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与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长期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掌握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与社会共享成果。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氏《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和《畜禽粪便污染监测核算和减排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两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今年8月份,由温氏股份牵头的国家优质瘦肉型猪选育联合攻关项目启动会在广州召开。该项目将创新瘦肉型猪育种技术体系,开展高效、优质的新品系和配套系选育,为我国优质瘦肉型商品猪生产提供种源保障。
温氏的科技力量从何而来?“科技初心”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那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让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新兴县一名乡村知识分子——温氏股份创始人温北英先生深受启发,并为之付出行动。
早在1984年开始,温氏聘任华农大岑德光高级兽医师等为公司技术顾问,初步奠定依靠科技推动企业发展的思想理念;1986年,温北英先生提出“造福员工、造福社会、科技兴场”的办场宗旨,并总结拟订出科学养鸡36条规则;1987年,簕竹鸡场由人工孵化引入用电控或自动式的孵化机,大大提高了孵化率和健苗率;1990年,温北英先生决定购置电脑,对鸡场实行先进的科学化管理;1991年初,温氏建起首个饲料化验室并投入使用;1992年,温氏与华农大动物科学系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签约后华农大派出专家组进驻簕竹鸡场开展全面技术指导,走出温氏科技创新的第一步。
2018年,温氏共投入研发经费5.53亿元,新立项科研项目227项;公司自主评选的科技进步奖90项,科技成果奖90项。公司获国家级科技奖项6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2项,畜禽新品种9个(其中猪2个,鸡7个),新兽药证书34项,发明专利124项,实用新型专利222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项。
在新时代,温氏不仅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更抓住高科技人才,组成了“乡土博士军团”。
据统计,温氏科创体系形成了以高水平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硕士和本科人员为中坚力量,国内知名专家及学者为后盾的一支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20多名行业专家、69名博士为研发带头人,614名硕士为研发骨干。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把专业技术转化为农村生产力,将农民培养成“土专家”,极大推动了农业产业现代化。
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的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中,由新兴县政府主导、温氏股份牵头建设的“广东省新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列其中,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建设的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而由温氏主导的“温氏新兴优质鸡产业园”“新兴县生猪产业园”“南皮温氏生猪产业园”等均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以打造高质量农业发展平台为己任,不断提高园区科技含量。
一线走访
提供“定制式”方案助力脱贫攻坚
从创立至今,温氏以“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精神,秉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对内一直坚持全员持股,给予员工足够的成长空间及待遇;对外通过“造血式”扶贫动脉,助力脱贫攻坚。
姚茂辉是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人。他养育了4个小孩,因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没有固定收入,2014年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贷到了18万元的无息贷款,加上向亲戚筹借的资金和温氏公司的补贴,建起一个单批养殖400多头规模的养猪场,成为温氏家庭农场主。2017年9月,与温氏合作养殖第二批肉猪后,他主动向村干部提出申请摘掉“贫困帽”。现在,姚茂辉已经与温氏合作养殖了5批肉猪,平均每头获得养殖收益300多元,共计60多万元。
近年来,温氏立足“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为不同贫困户家庭条件、对应不同贫困地区发展状况提供“定制式”脱贫方案。一是转移就业脱贫。温氏对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集中投资建设一体化养猪公司,不仅有力地培育了贫困地区发展养殖业的产业基础,更快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二是产业发展脱贫。针对具有一定养殖能力的贫困户,提供贫困户自建自营模式、个人投资者建设模式、社企合作扶贫模式;针对具有劳动力但缺乏资金与技术的贫困户,提供“温氏+村集体+贫困户劳力分成+贫困户投资分红”模式;针对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兜底式扶贫模式。同时温氏还探索发展了政府精准扶贫合作模式,包括政府全资模式和公司投入设备模式。以养猪业为例,2018年,公司共带动约10万贫困人口通过自建自营、入股分红及承包养殖等方式,获得养殖收入约2901万元。
截至2018年,温氏精准扶贫工作覆盖安徽、辽宁、内蒙古、贵州、湖南、广西、山东、四川、云南、浙江、福建等省(自治区)。
与此同时,温氏还运用“公益帮扶+产业振兴”模式发起“让爸爸回家”项目。该项目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或创业的平台和机会,目前已吸引3000多人返乡办场合作养殖,既实现本土创业,工作稳定、收入可期,也能陪伴家人、照顾老幼,家庭团聚。
党的十九大以来,温氏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对接贫困人口到户到人,将其纳入到公司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之中,实现造血式扶贫。通过产业发展、转移就业等方式,温氏多措并举打通扶贫动脉。2018年,温氏在精准扶贫投入资金18702.67万元,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农民100563人获得产业发展,其中31700人已经成功脱贫。
见证观察
计划养殖
7000万头猪
保供给
今年以来,稳定生猪生产对保障“菜篮子”产品正常供应、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非凡。
温氏股份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养猪企业,近期明确对外提出养猪业市场占有率10%(约7000万头)为未来发展第一期战略目标,产能扩张动力很强,保供给稳生产信心很足。
2019年初,温氏股份首个建在广东省外的生猪屠宰加工项目落户云南曲靖,设计年产能100万头;2019年3月,与浙江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双方就生猪养殖、屠宰业务等方面合作达成战略合作意向;2019年6月,与辽宁省北票市政府就肉品深加工项目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项目建成满负荷生产后,年可屠宰生猪100万头,冷库可储存肉产品1万吨,年可深加工肉制品3万吨;2019年9月,与云浮市云安区政府签订年出栏60万头一体化生猪养殖项目……温氏股份反应迅速,在加大布局,完善配套资源等方面精准发力,为未来生猪供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据统计,2018年8月-2019年8月,温氏股份肉猪上市量2487万头,约占全国肉猪上市量的3.1%,在严峻形势下保持住肉猪生产能力。
温氏股份养禽业也在继续推进转型升级,开拓禽肉鲜品批发零售新渠道,不断提高肉鸡、肉鸭屠宰和鲜品销售比例,为市场提供更多禽类肉食品。2019年6月,温氏股份开展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并购项目,成立了华东禽业公司筹建办,战略上正式布局白羽鸡业务,计划打造亿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
温氏股份2018年年报显示,温氏股份2018年黄羽鸡出栏7.48亿只,占全国黄羽鸡总出栏40%左右。今年公司计划出栏商品肉鸡8亿羽以上,且年上市量保持15%左右的增长。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吃得好、吃得有品质已经成为消费升级的最大特点。
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作专责小组办公室公示的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初审候选名单中,广东省入选了157个生产基地,其中有7个生产基地是温氏股份的。
根据数据统计,2018年,温氏股份全年销往大湾区城市群的产品,肉鸡约为1.8亿只,约占整体市场的33.5%;生猪约为820万头,约占整体市场的25.5%。近年来,公司致力于开拓港澳市场,为香港、澳门消费者提供可靠产品。目前温氏股份有11个肉鸡、肉猪养殖场拥有供港澳资质,并配备了2个通过出口备案的屠宰厂。2018年,温氏股份向港澳地区销售了肉鸡2043万只,肉鸽125万只,香港市场占有份额为30%,澳门市场占有市场份额为50%;供港活猪2.2万头;温氏股份下属乳业公司2018年向香港出口原奶1.4万吨,占香港原奶市场的75%。
新时代有新发展,新发展促成新合作。9月10日,温氏股份与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致力于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肉食供应业务,共同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肉类食品发展生态圈。
新闻推荐
9月18日,宏伟的云浮市体育场与一轮红日相辉映(如图)。云浮市体育场位于云浮新区云都大道西侧,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