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智慧出行产业深调研”报告出炉 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成形 核心技术逐步被攻克
更多内容,请扫码南方号“南方产业智库”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以广州、深圳、佛山为重点,珠海、惠州、东莞、江门、肇庆等市协同参与,推动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网联技术、氢能源电池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智能汽车产业集群。
那么,作为全国最大汽车制造基地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智慧出行产业“家底”如何?近日,南方日报、南方+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智慧出行产业深调研”,深入企业一线,对话行业专家,透视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
调研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正在不断强化,不仅拥有了核心技术,并且部分领域已经实现领跑,其中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正在快速“填空白”,基础设施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展现出十足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依托现有的电子信息行业,粤港澳大湾区在出行服务领域也展现出独有的竞争优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相对完善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通过调研发现,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有相对完善的产业基础,形成广州、深圳、佛山新能源汽车核心集聚区,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地区则重点发展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项目,实现了区域布局协调发展。
在核心技术上,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动力电池系统、电机、电机控制器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同步开发和整车开发能力,搭建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系统的拓扑结构及整车仿真平台,实现了整车控制策略平台设计开发,整车综合性能逐步提高至国内领先水平。
在产业链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涵盖整车生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其他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环节,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例如,在电池方面,出现一批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包括比亚迪、亿纬锂能、比克电池等,并吸引宁德时代落户广州。
在产品系列上,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车型开始畅销市场,各个企业均加大了新产品投放,已经涵盖轿车、SUV、客车、货车、专用车等。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84.2%。其中,广州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量15442辆,同比增长83.1%。
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未来可预期的市场,吸引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粤港澳大湾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中,包括了广州5个、佛山1个、珠海2个、肇庆3个,产能合计超过了310万辆,投资主体分别是广汽、一汽-大众、恒大、中兴、宝能、小鹏等。
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填空白”
今年以来,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迎来政策风口,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陆续发布产业发展规划。在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调研发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在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动能。
在产业链上,粤港澳大湾区内上游有制氢储氢企业,中游有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模块生产厂商,下游则为广汽、比亚迪、佛山飞驰等为代表的整车企业,一条相对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
在核心技术上,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不断攻关补强,缩小与丰田、奔驰、现代这些汽车跨国企业的差距。譬如:国鸿氢能开发出的燃料电池电堆,可用于燃料电池乘用车,下一代技术性能将追平丰田现有水平;鸿基创能已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的企业。
在区域布局上,各地市也在依托各自优势在强化发展,东莞2016年就提出筹建国际氢能产业城,启动100亿元氢产业发展基金;深圳前海2017年发起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氢能基金;佛山、云浮通过创新性的产业对口帮扶模式,各自打造了相对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充电桩设施建设开始精耕细作
针对新能源汽车基础建设问题,调研发现,随着资本加码,充电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其中,包括广汽、比亚迪、北汽,恒大等。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中,珠三角各城市的充电桩为9.7万个,占全国的12.4%。按照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到2020年,全省建成充电站(含高速公路快充站)1420座,建成分散式充电桩约35万个,满足全省约41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珠三角地区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1∶5、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不低于1∶7。电动汽车可“走遍珠三角、通达各地市”。
调研中发现,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除了骨干道路,充电桩也在延伸至“毛细血管”,基础建设开始从之前的“跑马圈地”式发展,切换至精细化布局,竞争也正在倒逼企业进行网点优化。
在加氢站建设方面,各城市正逐步串点成网,其中已建成的有佛山4座、云浮3座、广州1座、东莞1座、中山1座,在建的有佛山8座、云浮3座、广州和中山各1座。
不过,调研发现区域布局不均衡开始显现,农村区域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部分充电桩日晒雨淋,已经存在安全隐患。
挖掘出行服务“新蓝海”
出行服务,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布局未来的关键。调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作为出行服务的庞大市场,除传统网约车公司滴滴出行、曹操专车、神州专车等,还有有鹏出行、如祺出行等汽车厂商发起的出行服务商,10多家品牌企业深度挖掘区域市场,覆盖低中高端各细分市场。
更为关键一点,广东在发展出行服务领域有着明显优势,有比亚迪、广汽、小鹏等传统车企,又有以腾讯、华为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两大端口数据的联接与共享,不仅使得大湾区出行服务企业众多,也大大提升平台的运营能力。
在消费力上,广东城市订单排在全国前列。以滴滴为例,广州、深圳、东莞排进滴滴全国前十订单城市中,大湾区在滴滴全国布局中占据较为核心位置。
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对于网约车的扶持和开放态度,对出行企业也是很大的利好。不少用户选择从广州到佛山、深圳到东莞等跨城打车。
出行平台众多,竞争激烈,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调查中发现,车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布局,却可能出现资金短缺、入不敷出等问题,投入方式较粗放,消费者体验较差,近十家主流出行平台总结的数据显示,滴滴出行、曹操出行普及率较高,有鹏出行接单距离较远(有司机接单超5公里),易到用车平峰期也要等待近20分钟上车,星星打车、如约的士大部分情况下打不到车。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策划:陈韩晖卢轶郭小戈
统筹:郭小戈邵玉梅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郜小平
郭小戈拱千舒
实习生刘颖恩陈静仪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加强龙头企业知识溢出能力,整合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带动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朝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
◎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总经理张硕: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尤其是可以充分利用广州、佛山的汽车制造优势,港澳高端人才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优势,珠江西岸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东风日产副总经理陈昊:未来3年将加快引入日产技术,实现电动化汽车核心部件,如马达、变频器、减速器完全国产化,并充分利用日产电池技术和阶梯式电池管理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同时在电池回收再利用方面进一步实现突破。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接受程度较高,这在需求端也刺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追求更高质量发展。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叶思宇:燃料电池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平衡各个方面,性能最优并不意味耐久性好。从某个指标领先的技术,到综合性能的领先,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鸿基创能总经理邹渝泉:氢能源汽车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最缺具有产业化经验的专才,从项目立项到整车研发、开发验证再到生产,完整流程至少要5—6年时间,经历这个流程的人才非常少。
◎佛山飞驰总经理江勇: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产量小,而产品研发费用居高不下,只有让公众意识到氢能源汽车是可靠的产品,再谈降价让公众接受才比较现实。
◎广州市人大代表蔡清伟: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在出租车、网约车、公交、物流领域实现了对燃油车的替换,但充电设施规模仍存在缺口,未来建桩更要求精细化布局。
◎南网电动副总经理陈浩舟:一方面在居住地布局慢充,就好比公路、学校一样成为当地市政基础配套;另一方面,在高速公路等地建设快充网络,以市场化为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杰)近日,云浮海关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当前主要工作,持续深化改革,提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