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末梢迈向交通枢纽

西江日报 2019-09-10 02:02

西江日报记者 刘小洪 鲁学冬 通讯员 熊杰

滚滚西江,奔腾不息。坐落在西江边的二塔战备渡口,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肇庆的交通变迁。今年85岁高龄的退休职工陈桂浩近日站在二塔战备渡口眺望西江,西江还是他熟悉的西江,只是渡口褪去了当年的繁华,江面的船只换了模样,两岸的荒草地上建起了高楼。“当年,大家出行靠渡船,这里可是车水马龙。如今,大多家庭有了小汽车,过江有大桥,渡口的使命要完成了,也反衬出肇庆这几十年交通的大发展。”陈桂浩说。

70年沧海桑田,70年砥砺奋进,70年岁月如歌。

回望70年交通发展历程,▲紧接01版

昔日西江上穿梭的客船变成了满载货物的货轮;狭窄泥泞的沙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路铃声的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小汽车;哐啷哐啷、边走边喷烟的蒸汽机火车,变成了电力驱动、风驰电掣的高铁……如今,1.5万平方公里的肇庆大地上,高铁、城轨、高速公路、国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初步构建起“一条城轨、两条高铁、七条高速、一条黄金水道”的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的巨变,让肇庆从曾经的偏远地区变成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大西南的前沿阵地,不仅推动了肇庆经济社会发展,更激发了450万肇庆人民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壮志豪情。

水路:从客船到货船

肇庆,因水而兴。

自古以来,水路都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浩浩荡荡的西江,成就了肇庆历史上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公路运输开始起步,但由于道路不通,加上西江、北江等江河阻隔,肇庆的交通运输仍然以水运为主。据《肇庆市志》记载,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水路运输量占交通运输总量的80%—90%。

在二塔战备渡口工作了35年的陈桂浩经历了当年西江水运的繁忙与艰苦。“当年,肇庆有二塔渡口、马房渡口、肇庆渡口三个较大的渡口。二塔渡口1959年刚开渡的时候,只有一班船,马力只有80多匹,船身是用木头做的,各种操作需要人力来完成。那时候以运输西江两岸来往的市民为主,来过江的汽车很少。”陈桂浩回忆当年的场景。

上世纪80年代,渡口迎来了黄金期。“当时,高峰期时等待过江车辆队伍长达几公里,场面十分壮观。”陈桂浩回忆,那时二塔渡口的渡轮由原来的一艘增加到8艘,昼夜不停往返于两岸。

乘坐红星轮出行,是老一辈肇庆人共同的记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西江客运兴旺了40多年。这期间,肇庆开通了广州、香港、澳门、江门、中山、德庆、封开、梧州等数十条航线,市民外出首选乘坐客轮。当时客轮的主力就是红星轮。

吹着凉爽的江风,看两岸青山如画,如今看似浪漫的旅程,在当年却是煎熬。“下午6时从肇庆客运码头上船,次日凌晨5时左右到广州。”今年76岁的彭学楷讲述了当年乘坐客轮到广州的体验,“一艘船载100多个人,乘坐空间狭小,航行速度慢,乘坐时间长,船舱里什么货物都有,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跟如今的高铁和城轨没法比。”

历史的车辆滚滚向前,西江客运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1984年,马房大桥建成通车,打通了肇庆通往广佛的陆路通道,肇庆到广州的时间大幅缩短为4个小时左右。1987年,历时9年建设的肇庆西江大桥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西江两岸终于实现陆路相连。此后,西江上大桥飞架,肇庆大桥、德庆西江大桥、封开西江大桥、阅江大桥相继落成,道路运输快速发展,西江客运和渡口的客流量逐年减少。2001年,肇庆航运公司不得不停止客运业务,红星轮停航。

红星轮停航,完成了历史的更替,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浩荡西江上,轮船往来穿梭,汽笛声依旧,只是再也见不到红星轮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满载货物的货轮。

西江货运的发展得益于持续不断的西江航道整治。西江下游(肇庆至虎跳门)航道整治工程完成,5000吨船舶可从肇庆直航出海口。2017年,西江(界首至肇庆)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完工,3000吨内河船舶可从肇庆通航至梧州,进一步提高了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1992年,肇庆的水路货运量仅为565万吨,如今西江的货运量已经超1亿吨。据预测,2020年、2030年,西江航道的货运量将分别达到20997万吨、30746万吨,西江“黄金水道”的含金量越来越足。

公路:从泥路到高速

新中国成立之初,肇庆百废待兴。

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肇庆的公路里程仅为230公里,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也只有3793公里,密度不足26公里/百平方公里,而且大多是尘土飞扬、坑洼不平的沙土路。“交通基本靠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年肇庆人出行的真实写照。

曾经,从肇庆乘客车去广州需要在马房渡口搭乘轮渡横跨北江,经常出现车辆排队等候过渡的情况,需要1天时间才能到达广州,有时甚至需要中途住宿一晚。

公路通,才能百业兴。人民群众渴望加快交通建设,改善出行、发展经济。

到上世纪90年代初,肇庆迎来了公路建设的热潮。《肇庆市志》记载,1992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组织公路建设大会战,争取在1993年底前基本完成马房至肇庆一级公路、肇庆至罗定(324国道)和肇庆至封开(321国道)二级公路改造工程,公路总长259公里,总投资8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肇庆最大的公路建设项目。321国道、324国道的建设,打通了肇庆两条经济大动脉。

进入21世纪,肇庆的公路建设开启了新阶段,从普通公路时代进入了高速公路时代。2002年,肇庆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广肇高速正式通车,到广州的时间缩短至2.5小时,肇庆市民“广州一日游”得以实现。

此后的十多年,肇庆的高速公路建设开启了“快进模式”,先后建成了江肇高速、二广高速、广佛肇高速、汕昆高速,还有汕湛高速、怀阳高速、广佛肇高速二期正在建设。2018年,肇庆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508.09公里。其中,广佛肇高速公路大旺至封开段开创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省市共建”“BOT+EPC”投资模式先河,提前一年建成通车,实现了肇庆市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曾经的肇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省排名倒数,如今,肇庆的排名正在一步步上升。今年底,汕湛高速将建成通车,怀阳高速明年底通车,届时将形成高速公路的千里旅游画廊,让肇庆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排名跻身全省前列。

新时代,肇庆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公路建设迎来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谋划了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的交通项目,从根本上改变肇庆的交通面貌,打造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水陆空立体交通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肇庆的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530公里,为1952年的63倍,是1978年的3.8倍。公路建设不仅体现在量的增加,更体现在质的提升。如今,全市公路四通八达,国省道全部建成了水泥路,尤其是东进大道达到双向10至12车道、全程无红绿灯,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硬底化。

公路的发展不仅让群众出行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更带来了经济要素的集聚,给怀集、封开等曾经的偏远山区带来了发展活力。在高速公路沿线,肇庆市布局数个产业园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列入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招商推介就签约项目共28宗,投资总额381.4亿元,吸引了新希望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

铁路:从普铁到高铁

7月10日,肇庆至香港高铁正式开通,全程最快只需80分钟左右。两地之间,在经历水路、公路、铁路之后,进入了高铁时代。

从普通铁路到高铁的跨越,肇庆等了27年。

1987年,三茂铁路三(水)腰(古)段开通运营,肇庆正式进入铁路时代。当时的火车还是烧煤的蒸汽机车,一路行驶一路从火车头的烟囱喷出白烟。这种富有历史感的画面如今只能在电视或者照片里看到。

在当时,铁路的开通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新的选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普通铁路线路长、运行速度慢、车内环境差等缺点让人每坐一次火车都心有余悸。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同时开通运营,肇庆迈入了高铁时代。两条高铁在肇庆交会,并线后进入广州南站。1年多后的2016年3月30日,广佛肇城轨开通运营,肇庆又进入了城轨时代。

高铁、城轨开通对肇庆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更拉近了肇庆与周边城市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兄弟城市的距离。随着高铁建设的不断完善,与肇庆高铁相连的城市越来越多。如今,从肇庆出发,可以半个小时到广州、1小时到深圳、80分钟到香港,可以直达南宁、昆明、贵阳、重庆、成都等大西南城市,充分凸显了肇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地位。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肇庆的交通发展将开启新的篇章。广湛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线路将经过肇庆,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初步选址肇庆与高明交界处,深江肇高铁、机场西部高速、佛肇高速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列入了工作计划,肇庆的交通枢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回首70年交通巨变,陈桂浩感慨万千:“虽然西江的客运停了,但是我们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高铁,不久还将有机场。时代越来越好,相信肇庆也会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罗定东颐雅苑盛大开盘

9月5日上午,备受罗定市民关注的东颐雅苑项目盛大开盘。该项目在交通、配套、环境等方面优势明显,吸引大批市民前来参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