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个“红手印”的故事

云浮日报 2019-08-29 07:32

本报记者卢利文罗强特约记者叶锦生

近日,郁南县通门镇镇委书记郑志清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件。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信的结尾附着白花村38名村民代表的亲笔签名,每一个名字均摁上了红手印,格外显眼!

“自古通今,山村小道,……苦于心力不足,难得一道平川!党政洪恩浩荡,布惠于民,党委引领,群情振兴,整治人居,振兴乡村。从此……”细看之,这封100多字的信件却是白花村村民自发感激该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举。

据了解,白花村位于通门圩镇南部,距镇政府约1000米。村庄依山势而建,莫、沈、朱、覃、区、伍六姓村民世居于此,是一个仅有32户人家的小山村。

“这条崎岖泥泞的村道是连接六姓村民日常交往的主要通道,长约800米,一直以来都是村民心中的一个"梗"。”该村村长冯肇英告诉记者,村民出门就要爬坡过坎,想修路却有心无力。

今年45岁的村民覃伟明算是村里的能人,多年来一直从事五金行业工作。去年底回家乡看到的现状让他忧心不已。“60多岁眼睛不好的阿婆,出入都靠拐杖探路,让人"心惊惊";年近7旬的沈奀老伯,挑着70多斤桂皮,摔倒在泥泞小路上……”覃伟明心情沉重地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突如一夜春风,拨开笼罩在白花村民心中久久不散的“迷雾”。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把修路惠民提上重点日程。本着践行“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理念,从宣传、发动到建设,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把原先不到1米宽的村道拓宽到2.3米。

“修路占用房屋、地堂、土地全部由村民无偿捐献。”冯肇英告诉记者,这次修路得益于该镇驻村工作组的耐心宣传发动。在他们的感召下,村民主动出钱出力、让地捐物,积极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形成“户户出力人人参与,老少妇孺同心建村”良好风尚。

“原来村道连摩托车都上不去,运输全靠人工挑抬;现在小型运输车可以通行,出行有了安全保障,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也有了信心。”80多岁的村民朱玉留开心地说。

村道修好后,村民无不额手称庆。在覃伟明的发起下,村民们怀着感恩之心编写了“白花同心感党恩”信件,38名村民抢着签名并摁下了红手印。

一封感谢信、38个红手印,表达的是一颗颗感党恩、跟党走的“红心”,更是基层党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获得群众肯定的最好见证。

[采访手记]走进白花村,首先感受到的是村民脸上的盈盈笑意,热情、质朴的他们会主动和你拉家常,带你走走村道,给你品尝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特色水果,尤其是在“连心”路上,他们会给你描述建设时的感人场景,会翻出手机里留存的老照片让你感受前后的对比,让你知道原来的“前路艰辛”。当然,也会给你讲这38个“红手印”的故事。

新闻推荐

都城镇公共服务行业场所从业人员参加禁毒培训 提高识毒防毒拒毒意识

本报讯(通讯员李洪标)日前,郁南县都城镇与公安派出所、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联合举办公共服务行业场所业主、从业人员禁毒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