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改善人居环境与产业振兴相匹配 郁南“封门”变“通门”
图为通门镇“两山”理念教育基地。南方日报记者雷贤辉摄
郁南县通门镇百贤村村口,两座两层楼高的建筑被泥石流冲刷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墙上斑驳的泥沙痕迹最高位直达二楼阳台。18年前一场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把住在这里的10位村民冲走。
在这座“2001·6·5”特大山洪暴发灾毁遗址对面,矗立一间“两山”理念教育基地,诉说着这座山区小镇的发展答案。18年来,通门人从“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求生存”到“谋发展”……在重建绿水青山间,正以“产村人”共融的澎湃动能,争当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模范生。
郁南通门镇古称“封门”,意为至此无路可走的荒芜之地,现今搭乘乡村振兴的东风,打通了美丽乡村幸福之门,实现从“封门”到“通门”的转变。
践行“两山”理念寻回初心
60岁的百贤村老党支部书记唐启新回忆,自打他记事起,百贤村村前村后就被葱郁的原始森林环绕,松树、杉树林随处可见。直至1983年分山到户后,村民纷纷上山采伐森林、毁林垦荒、陡坡垦田,野蛮式的开垦让四周的一片墨绿迅速消失殆尽。
2001年6月5日21时15分,大雨倾盆而下,不到1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0毫米,造成百贤、玉堂、街坊、罗沙4个村山洪暴发。作为亲历者,当年满目疮痍的场景让唐启新毕生难忘:“山头到处山体滑坡,一条条沟壑像被抓划过一样,滑坡面积最大的一处有几十亩。河里不见水,只见泥石滚滚而下。”在这次特大山洪灾难中,全镇山体崩塌367处,冲毁房屋413间,受灾人口8000多人。
血与泪的教训让通门人民痛定思痛,自2002年起,彻底扭转“靠山吃山”的错误发展路子,开展全域生态复绿。村民按照“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生态治理模式,控制水土流失。此外,通门镇立下通门河流域实行全封山育林、开展清理消灭荒山专项运动、加强水利农建工作力度等三项硬措施牢守生态红线。
生态绿色发展的号角在通门奏响,“光头”山渐渐绿了,林多了,河畅了,路通了。“自此18年来,再也没发生过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安全度过台风天气。”唐启新微笑着说。
老少妇孺同心建村
用村民的话说,以前外出务工的人都不愿意回村,畜禽粪便遍地,走路就像“跳马骝圈”。现在,这个小山村如其村名一样清新雅致,干净整洁的村道、整齐叠放的木柴、就地取材用石子砌成的封土墙等,淳朴中透露着浓浓的和美乡村韵味。
变化要从年初召开的一场村民会议说起。“环村道只有1米宽,摩托车也难走,是不是要拓宽环村道?”村长冯肇英提出村民多年来的期盼。当晚,200多米环村道沿途涉及的7户村民纷纷让地支持村道建设。
村民当主人,旧村展新颜。白花村自发形成“户户出力人人参与,老少妇孺同心建村”的局面,留守在村背孩带儿的妇女、两鬓斑白的老年人成了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力军,呈现出一派兄带弟、妯帮娌、乡贤带群众的环境整治场面。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没少出力,捐资捐物为劳动的村民供应工作餐、消暑糖水。乡村蓝图村民绘,村民动手共建家园,“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五共理念的践行,源源不断激发群众参加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白花村的实践在全镇12个村(居)百花齐放。昔日贫困的山沟沟,正在绘制一幅与绿水青山相互映衬的好风光。如今已有小部分走出山村的人重回山村,种植皇帝蕉、开办肉桂加工厂等。
“一村一品”水果飘香
日前走进玉堂村,连片的珍珠番石榴基地上枝头硕果累累。进入收成期,水果商贩徐张每隔两天就会到玉堂村收购一车珍珠番石榴运往城里销售,一趟3000多斤。“现在还没到旺季,按往年的行情,中秋节后,一天就能销完一车。”徐张说。
玉堂珍珠番石榴声名在外,每天有不少来自广西、佛山的水果收购商进村采购。“到了盛产期,一辆辆货车开进村,收购商抢着来收,一天有将近10万斤石榴从玉堂村销至外地。”玉堂村支部副书记岑水国说,2009年玉堂村开始试种珍珠番石榴,截至目前全村种植面积450亩,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石榴种植户。
眼下,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下大放异彩。
通门镇坐拥全省镇级山地面积最大的“一片绿”,辖区160平方公里没有工厂,洁净的空气、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成了特色水果生长的乐土。“一村一品”生态产业发展叩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乡村重现生机。
南方日报记者李嘉怡雷贤辉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邱婉)连滩镇作为郁南县党建引领深入推进镇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试点镇之一,积极先行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