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村”采风记
今年高考过后,云浮人的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了,那就是新兴一中的邝永胜学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了解到邝永胜是出自新兴县太平镇上禤村一普通家庭,让我对这个叫“上禤村”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是怎样的乡村人文,才能培育出这么优秀的学子?7月27日,我有机会作为“云浮作协暨云安文艺家新兴联合采风团”的一员,去到了邝永胜的家乡上禤村参观采风,终于满足了我旺盛的好奇心。
本次采风是云城、云安、新兴三地文艺家的文化交流活动,采风团成员先是游览了神仙谷生态景区,拜谒了禅宗文化的发源地国恩寺,参观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微丰科技有限公司,上禤村是我们此行的第四站。
上禤村离新兴县城只有12公里,全程都有硬底化公路,交通便利。在新兴籍作家们的带领下,我们从新兴城区出发驱车前往太平镇,沿途乡道两旁整齐的秧田令人眼前一亮。刚插下去不久的二季稻还只有半尺高,翠绿水润,长势喜人。听同行的作家们介绍说,太平镇是个农业大镇,水稻、茶叶、青梅、蔬菜、花卉是它的五大特色农业产业。禤村村委会位于太平镇东面,这里土壤肥沃,因为有共成水库及东山渡槽等水利引流工程,水源充足,旱涝保收,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产区。郁郁葱葱的稻田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老百姓吃苦耐劳,勤劳肯干的优良传统。
大约车行半小时,就到了上禤村文化楼,车在离文化楼不远的中心广场停了下来。禤村是一条古老的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地势高低划分为上禤村和下禤村。陪同我们采风的禤村籍作家、诗人,广州诗友会云浮分会邝海飞会长,首先带领我们去到当地著名的德仲邝公祠。邝姓是禤村最大的一个姓氏,德仲邝公祠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2012年公祠就被列入了新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德仲邝公祠占地约163平方米,是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坛庙祠堂古建筑。青砖瓦木结构,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花鸟木雕封檐板,两进式大屋,内设一厅两房。前廊矗立着两根石檐柱,麻石柱础,经受了历史岁月的侵蚀,饱含沧桑感。据邝会长介绍说,前堂进门原本有个木雕屏风,后来被毁于战乱时期,堂内部分青砖也有修补的痕迹。后堂正中摆着一张香案,墙上供奉着邝氏先祖的神位,左右各有褐底金字对联“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邝会长着力为大家介绍了邝氏的迁徙历史和“邝”姓的由来,以及先祖的家风严谨,崇文尚学,与人为善。
我来自一个宗祠文化不太盛行的省份,以前对宗祠有很多误解,认为封建迷信的东西太多。到广东工作后接触了解多了,才慢慢改观过来。宗祠用自己的独特存在诠释了一个姓氏甚至是一个村庄的变迁,他是乡村文明的根与魂。每一个宗祠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与一个姓氏家族的迁徙有关。为了在他乡生存扎根,不得不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靠宗祠凝聚全族的力量,通过团结协作战胜困难,同时将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以及良好的家风通过宗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从德仲邝公祠出来,我一步一回头,公祠在烈日的光辉下更显庄严肃穆。此刻的我神思飞扬,像邝永胜一般大的邝氏祖辈们也是在这里接受先祖的教导,立下凌云壮志,又是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的吧!
离开祠堂往右步行不到百米,就是与祠堂同一时期建造的古建筑群——邝氏大屋。邝氏大屋主建筑群由两排八座传统风格的青砖大屋,以及屋后一座三层楼高的碉楼组成,是由当时的开明士绅邝新初几兄弟合资修建的。大屋统一为青砖瓦木结构,龙船脊,人字封火墙,四房一厅一天井的样式。整片建筑规划整齐,井然有序,间隔合理,排水设计科学,符合传统岭南民居美学,展现了邝氏祖先齐心协力、团结兴家的历史传承。
据说大屋原来的建筑规模远远大于现在,富丽堂皇,周围有高墙,有门楼,前后有花园。因大屋的邝氏后人于解放前移居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解放后逐渐拆除大屋的围墙和花园,只余下主体建筑,被包围在后来建造的民居中间,如一位耄耋老人,默默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兴旺。建筑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是一个地方的肖像,是一种凝固着美学的地方文化。虽然可能由于时间和战火的摧残,祖屋已面目全非,但我们还是从残存的雕花门栏,精美的浮雕檐画,建筑物的建造格局上,可以找出带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的烙印来。行走在屋墙夹隙的巷道里,穿越时光的脚步,抚摸斑驳的墙面,倾听历史的风雨声,幻想着背井离乡的邝氏宗亲曾无数次回望着家乡的方向,任乡愁润湿了眼眶。
屋后的碉楼晚于大屋的建造时间,据说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为防御山上的土匪入侵及收藏财物而建,正面可见几个长方形的瞭望孔和射击孔,凸显出碉楼当时的防御能力。碉楼同样为青砖瓦木结构,基底为边长约5米的正方形,建立在一个约1米高的地基之上,沿8级台阶拾集而上,就是碉楼进出唯一的大门。门框采用大块的花岗岩石,大门由厚实松木质制成。碉楼历经近百年仍依稀可以看出原来的风貌,于一众低矮的大屋中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从碉楼外墙上悬挂的一块牌匾上看见,上禤村碉楼已于2017年被云浮市人民政府列入云浮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实现了对它的良好保护。碉楼作为国家动荡特殊时期的产物,可以让千百年后的子子孙孙还能够瞻仰到它的风貌,体会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小家的安宁稳定。
从邝氏大屋出来需穿过几栋现代民居,路旁有一棵一层楼高的树菠萝树,仅有的3个枝杈上结满了累累果实。离树几米远的小卖部凉棚下,或坐或立着几位老人,其中就有邝永胜的爷爷。老人对于人来人往的问候和赞誉泰然自若,显示出历经世事的通达与睿智。出于对学子的爱护考虑,我们此行并没有去骚扰邝永胜学子一家,只是远远地眺望了一下那掩映在一片民居中的普通住宅。
返回上禤村文化楼的时候,我四周打量着村子的村容村貌。一条笔直的水泥马路横穿村庄,马路是双车道的,宽约四五米,这对于村道来说已实属难得。村道两旁规划着整整齐齐的民居,到处呈现出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新农村风貌。文化楼以及广场附近还悬挂着很多党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上禤村文化楼进门处有一充气拱形门,上有“新兴县邝氏优秀学子表彰奖励活动”的大字。在文化楼门口已搭起了舞台,今晚这里将有一台热闹的“振兴乡村·尊师重教”文艺晚会,全村人民将齐聚这里,庆祝这个节日般的盛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自云浮、云安两地的团员们将不能参与晚上的盛事,颇为遗憾。据当地人介绍说,上禤村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人文活动,最热闹的莫过于“东山庙诞”和花灯闹元宵活动。解说的人描述得绘声绘色,令听的人心生向往,决心下次一定要再来体验当地的这些民俗盛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禤村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历史人文气息浓厚。良好的民风、家风、学风孕育了莘莘学子,考上清华北大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推动农村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今天,我们欣慰地看到了禤村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及对人才的尊重,这是培育出清华学子的丰沃土壤。但我更期待越来越多农村培养的优秀人才能够回到农村,服务于乡村基层,带领农民奔向农业现代化道路。
心里默默祝愿邝永胜等学子传承优良家风,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新闻推荐
“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是我的目标” 记退役军人、云利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钊汉
本报记者李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的希望,也是我的目标。”陈钊汉,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