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云浮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当日下午3时,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瞬间传遍了世界,震撼了世界。
当时见证这一庄严神圣时刻的,除了天安门广场上的30万军民,还有登上天安门城楼的622位新中国领袖和各界代表。让我们引以为荣的是,当时登上天安门城楼领袖群体中有4人是云浮地区的,他们分别是罗定籍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蔡廷锴,新兴籍的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部长叶季壮,罗定籍的全国政协委员谭冬菁、林一元。
70年过去,当时这4位前辈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是怎样的情形?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一页,再一次走近他们。
蔡廷锴
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精心保存着参加开国大典时佩戴的代表证
不久前,我们在罗定博物馆见到了蔡廷锴将军参加开国大典时佩戴的代表证,胸花及绸条已经褪色,但“蔡廷锴”三个字仍然清晰。据工作人员介绍,蔡将军参加完开国大典后,把代表证精心保存在皮箱里。蔡廷锴夫人罗西欧逝世后,由蔡廷锴长孙、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历史研究会会长蔡醒民先生献给罗定博物馆。
蔡廷锴是著名的抗日将军。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蔡廷锴率领的十九路军,以誓死牺牲的精神奋勇抵抗,使日军四易主帅,死伤累万。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33年11月,蔡廷锴与十九路军其他爱国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逐步地转向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军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以及两广边境司令,在两广指挥作战。1946年与李济深等在广州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1月在香港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被推为中央常务委员、财务委员会主任。
1948年9月,蔡廷锴和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等滞留香港的民主人士,响应中共号召北上。1949年1月,他作为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来到北平,出席新政协筹备委员会。新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其中,民促正式代表8人:蔡廷锴、蒋光鼐、陈此生、李民欣、秦元邦、林一元、谭冬青、司马文森。会议期间,蔡廷锴、谭冬青、林一元这三位罗定籍委员,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国旗、国歌、国徽、纪年方案的讨论。9月25日,蔡廷锴在全体大会上作了发言,对新中国的诞生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蔡廷锴等56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蔡廷锴和当选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在中南海勤政殿宣誓就职。中央档案馆还保留着当时的签到表。就职仪式结束后,蔡廷锴跟随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坐车到来天安门城楼下,从西侧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时的天安门广场,已经变成欢乐的海洋,蔡廷锴和中央人民政府正副主席及委员站在第一排,见证了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当时代表胸前都佩带着烫金的胸花绸条,绸条上写着代表的名字,这是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特别通行证和代表证。据历史记载,这个美观大方的代表证,是周恩来指示书法家钟灵设计书写的。蔡廷锴把见证新中国的成立当作无上的荣耀,一直把这个代表证精心保存在皮箱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廷锴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12月至1968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务委员,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病逝。
叶季壮
扛着麻袋进北京的红色管家
开国大典时,能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包括新中国领导人、政协代表、党派代表、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邀请代表等。叶季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贸易部部长,也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台。
叶季壮1893年11月出生在新兴县水湄村。1914年从广州政法学堂毕业后,先后担任过见习法官及新兴县政府官员,做过教师,办过地方报纸。1925年秘密加入共产党后,先后担任国民党江门市党部组织部长及中共五邑地委书记,1927年国民党开始“清党”,他身份暴露,只好辗转澳门、香港、广州等地继续从事地下工作,直到1929年前往广西领导百色起义,从此离开了家乡。
长征路上及抗日战争期间,叶季壮先后担任红军和八路军总后勤部部长。他出色的理财能力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们的赏识。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党中央决定派彭真、陈云、叶季壮等人,前往沈阳与苏军取得联系,为大批干部和部队进东北打前站。为便于开展工作,党中央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3人中将军衔,伍修权少将军衔,段子俊、莫春和二人上校军衔,且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了任命书。这样,叶季壮便成为我军最早获得军衔的将军之一。
1949年,叶季壮奉命到北京担任新中国贸易部部长。他和夫人马禄祯从东北进北京城时,所有的家当就是几件贴身衣物和书本,及一个大算盘,连一只箱子都没有,全部“家当”装在两个麻袋里,叶季壮和警卫员各扛一个进北京。“扛着麻袋进北京”,叶季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作风,一直被传为佳话。
1967年6月27日,叶季壮辞世。6月30日,周恩来、李富春、陈毅、叶剑英、李先念等到八宝山为他送行。周恩来在追悼会上用一个多小时讲述了叶季壮的生平和贡献。
谭冬菁
1924年经邓中夏介绍入党,先后参加过广州起义、秋收起义,抗战时曾救助叶挺家属
谭冬菁,罗定罗城细坑六队人。1920年考入广东广雅中学,1924年毕业,后考入在上海创办的社会主义大学,1924年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担任邓中夏的秘书。1925年参加上海“五卅运动”,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至1929年参加秋收起义,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后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司令部秘书。“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被打散后,谭冬菁突围出来,几经磨难回到家乡罗定。
回到家乡当天,他听说叶挺军长的家属流落到罗定附近,于是到处打听,终于在郁南都城的乡野见到叶挺夫人李秀文带着几个孩子栖身在一间破庙里。叶挺长子叶正大将军曾满怀深情地撰文回忆那段经历:“我们与谭冬菁虽然不认识,但只要讲到父亲,顿时如久别重逢的亲人。谭冬菁同志把我们接到罗定他的家里一起住。他把家里二层楼腾出来让我们十多个人住,床不够时就打地铺,总算安定下来了。抗战胜利后,我们告别了谭冬菁一家,离开罗定县,搬到广州市居住。”
回到家乡后,谭冬菁于1940年参加蔡廷锴二十六集团军任总司令部政治工作队长。1944年,在罗定组织民众武力抗日突击大队,任大队长,后在香港与蔡廷锴等人参加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并当选为委员。开国大典时,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
解放后,谭冬菁曾任广东西江专署副专员、省农业厅副厅长、省政协常委、省民革副主委、民革中央监委等职。1987年,经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1988年8月19日在广州病逝,终年85岁。
林一元
南昌起义时在叶挺部担任总务科长
林一元1906年3月15日出生于罗定县素龙镇龙税乡。1926年在广东大学预科毕业即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团政治指导员。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任叶挺十一军政治部总务科科长。1932年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驻粤办事处中校主任,筹募华侨捐款。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任第一方面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福建事变失败后返乡,抗战后又投入区寿年部队,随二十一集团军挺进大别山,兼任48军176师政治部主任,一度出席太湖县县长,与新四军和平相处。
1946年以蔡廷锴秘书身份,与蔡廷锴、罗西欧赴上海、南京,先会见中共地下党,巧妙应对蒋介石爪牙的跟踪。时年参加筹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1948年后先后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候补委员,二、三、五、六届中央委员。1949年参加筹备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开国大典时,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登上了天安城楼侧边的观礼台。
解放后,林一元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参事,广州市一、二、三届人民代表,民革广东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198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4月30日,林一元在广州逝世。
新中国的诞生,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四位在开国大典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云浮人,为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娜)8月5日,云浮市举办2019年云浮市河长制培训班,结合云浮市河长制工作实际,进一步夯实河长责任,增强云浮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