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治理需因地制宜通盘考虑
近期,有媒体记者在广东各地农村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因为用地、施工方等原因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一些地方虽然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因为工程质量差、未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问题,引发村民不满,甚至造成前期建设成果闲置、浪费。
农村污水是否得到有效治理是衡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重要标尺之一。拿这把标尺衡量,农村的人居环境无疑还需提升。污水治理的效果为什么不如人意?该如何改进和提高?这就需要坚持问题视角,紧盯问题寻找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化的解决措施。
从报道情况来看,农村污水治理的最大症结无非在于“缺地少钱”。首先,建污水处理设施缺地。据了解,污水处理池一般要建在低洼处,才能利用高度差将污水引入处理池内进行处理,这样有较大概率会占用耕地或基本农田。以高州市某镇为例,3个省定贫困村一共规划要建19个污水处理池,约有10个会占用农田,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而由于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对此各地国土部门一般不肯出具书面意见。
其次,建污水处理设施缺少建设和运维经费。因为财政资金缺乏,各地大多采取PPP模式建设,由于建设慢、质量差,民生工程成了民怨工程,有村民甚至表示“我都想把村里这些排污管道全部打烂。”即便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管护又成了新烦恼。比如,龙门县永汉镇合口村的动力污水处理池,一年的运维成本超过一万元;博罗县麻陂镇洪湖村日处理能力为100吨的污水处理池,每月电费就需1000多元,等等。高成本之下,村集体根本无力负担,一些建好的污水池也就成了摆设。
这么看来,农村污水治理难道就无解了吗?显然不是。从破题途径看至少有三:一是技术上有降成本的空间。如新兴县通过技术攻关,用“微动力污水处理池+人工湿地”替代了传统模式。改造后每个污水池的电费从400元下降到了120元,大幅度减少70%。二是战术上有借力空间。比如汕头澄海计划借助城镇现有的污水处理管网做扩展和延伸,扩大覆盖半径和服务人口。根据规划,澄海将分四大片区,建4座污水处理厂、28个污水处理站,以解决偏远地区农村的污水处理问题。三是战略上有调整空间。污水治理存在规模效应,在人口稠密的地方越容易发挥其社会、生态乃至经济效益。就此而言,农村因过于零散化的人口布局形态存在先天不足:居住分散,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如管网铺设等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人口偏少又会导致项目建成后效益不高。如果不顾农村实际一刀切,如指令性要求村村有污水处理池等做法,“性价比”实在难言乐观。
作为民生工程,农村污水治理自然不能有“经济导向”,但一定得有成本意识。7月8日生态环境部等3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四条基本原则,其一就是经济实用,维护简便。除此之外,在污水治理的操作执行过程中还应注重发挥复合价值,力求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功能。而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农村污水治理并非孤立事项,而是要与农村撤并、规模调整、人口适度集中等事项作有机结合,予以通盘考虑。
(胡一刀,时评人)
新闻推荐
叶树泉在喂养甲鱼。受访者供图通过养殖甲鱼,叶树泉逐渐走上致富奔康路。受访者供图甲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用途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