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菜篮子走进大湾区”联合采访组到邓发故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继承先烈遗志

云浮日报 2019-07-01 07:52

参观邓发故居走进温氏博物馆,了解温氏的前世今生新兴禾泰农场种植的优质葡萄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石材工艺品营养丰富、口味独特的聚龙米(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区伟东 摄)海惠农业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位于新兴县的象窝山茶场,这里常年雾气萦绕,为生产优质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报讯(记者李艳)6月30日上午,天空下着绵绵细雨,“跟着菜篮子走进大湾区”联合专题采访组一行,来到位于云城区的邓发故居缅怀先烈,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在邓发故居,采访组一行在讲解员的讲解和指引下,参观了邓发烈士生前的起居室和书房等生活环境,并瞻仰了邓发烈士的遗物、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全体成员对邓发烈士的英勇事迹有了详细的了解,邓发烈士忠诚对党、英勇奉献的伟大精神深深感染了全体成员。

随后,全体成员还来到邓发故居门前,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采访组成员纷纷表示,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是一次缅怀之旅,也是一次坚定初心之旅,全体成员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发扬光大。

联合采访组集体为温氏点赞

本报记者陈锐兵

“原来云浮有规模这么大的农业企业”“温氏的经营理念太先进了,非常值得学习借鉴”“贵州也有许多温氏集团的分公司,带动了许多贫困户脱贫致富”……6月28日下午,三省六市州联合采访组在温氏集团采访时,不少外地媒体记者发出感叹,集体为温氏集团点赞。

在温氏博物馆,采访组一行在解说员的引领下详细了解温氏发展历程。一位来自永州日报社的记者高兴地说,在湖南就听说温氏集团很有名,带动千家万户发家致富,今天有幸来到温氏集团,亲眼目睹这家大型企业集团,其先进合理的经营理念造就了如此大的农牧集团。

黔南日报社记者蒙帮婉说,温氏“公司+农户”的经营理念很成功,很符合实际,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户的就业问题,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户的收入,真心为这种经营理念点赞,一定会认真报道好温氏集团。

优质优价共创高端农业品牌

——访永州日报社记者唐斌

本报记者陈锐兵

“跨越数千公里的采访行程,感受各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先行先试,优质优价创建品牌成为此行最大的感受。”6月29日,永州日报社记者唐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唐斌说,在永州蓝山县,神浓的有机蔬菜卖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高价;在毕节七星关区,茂源的土鸡蛋比同类产品售价高出10%仍然供不应求;在黔南州都匀市,企业同政府部门齐心协力,出产的优质蔬菜迅速赢得香港市场的青睐;在云浮新兴县,20元一斤的紫米大湾区消费者争相购买,禾泰农场的火龙果、葡萄即使高出市场价一倍左右仍然有大量游客从广州等地专程前来采摘,口感独特、有机安全、营养丰富,这些特色农产品卖出高价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是超出普通农产品的优良品质。

唐斌表示,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卖出高价格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人们的需求所向。在农产品日益丰富的当下,一方面产销信息不畅造成低价伤农、缺货高价,一方面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饱,更追求吃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以供港澳标准重新定义国产高端果蔬禽畜产品,严把产地、种养方式等进行源头控制提升品质,同时精准对接市场和消费者,让高品质农产品卖出应有的价值,这一再造市场规则的供给侧改革必将为农业升级带来新的活力。

云浮在蔬菜种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

本报记者陈锐兵

“基地总共有多少亩”“火龙果多少钱一斤”“务工人员一天收入多少”……6月29日上午,在新兴县禾泰农场,三省六市州报联合采访组一行一边参观蔬菜基地,一边认真地询问着各种问题。

据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根据土地流转模式,采用规模化种植,雇佣当地农户务工,工人每天能挣70-80元。基地种植有葡萄、火龙果、冬瓜等人们常吃的蔬果,产品销往广州等地。

来自贵州毕节日报社的一位记者表示,这里比贵州常年气温高,雨水丰富,非常适合规模化经营,是种植蔬菜的好地方。

采访结束时,随行记者还不忘在基地拍摄,把基地蔬菜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带回家乡,让家乡人民学习一下云浮的好经验。

云浮是对接

大湾区的桥梁

——访毕节日报社记者王韵

本报记者李艳

“经过4000多公里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云浮,一下车就感受到了"云浮气象",真的是热情似火。从贵州走来,我感受到云浮在农业技术、管理体系、市场销售、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十分成熟,农业现代化发展遥遥领先,很值得我们当地学习。”毕节日报社记者王韵对记者说。

谈到如何对接大湾区市场,王韵告诉记者,云浮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毗邻珠三角核心区,紧连沿海经济带,既是大湾区向外辐射拓展的第一环,又是服务保障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有效支撑,这点是毕节所在的西部地区所不可比拟的。

“这两天走了很多养殖、种植基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们的管理制度,能充分调动工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不仅使工人钱袋子鼓起来,也为基地和公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这种管理模式是可借鉴学习的。”王韵说。

新闻推荐

小田螺有大奔头

本报记者杨丽通讯员张英达杨通华“我一个人管理这10亩的田螺,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过来看看它们,给它们喂食。”正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