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竹镇非雷村抓特色强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做好“种养育” 塑乡村新貌

南方日报 2019-05-30 07:39

非雷村一角。梁桂婵摄

走进新兴县簕竹镇非雷村,但见水泥小道干净明亮,一排排楼房矗立在村道两旁。院墙上手绘多彩的宣传画,可见“你想富跟我做”“你的事我来办”“你有难大家帮”“村中事大家管”等通俗易懂且让人暖心的话语。

“村里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村民李阿姨边收拾家门前的柴堆,边向笔者介绍,生活在村里很舒服,环境优、邻里和,最重要的是村民都逐渐致富奔康了。此时,李阿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前,非雷村正依托现有资源发展适合自身的特色产业,做好"种、养、育",即种笋、养鸡、育蘑菇,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簕竹镇党委书记邓均效说。

种竹笋

全村过半村民参与种植

竹有千竿翠,笋值万元金。步入非雷村,只见山坡上一片又一片的麻竹迎风摇曳,竹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亮。而这些不起眼的竹子,却已经为这里的农民铺开了一条远景广阔的致富路。

据介绍,非雷村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竹笋的生长,产出的竹笋口感尤为清甜爽口,远近闻名。由此,竹笋产业历来是该村农业的主要产业。目前,该村有笋竹种植户约200户,超过全村户数的一半以上。

村民郑叔家现有竹林80亩,亩产竹笋5000—6000斤,品种以麻竹笋为主。即将迎来竹笋的收获季节,郑叔对今年的收获充满信心。“收获季节会很忙的,每天都要交1000斤以上的竹笋给客商,按照往年的市场,收购价为每斤1—1.5元,80亩竹林的产值在40万元以上。”

据郑叔介绍,每年自6月份进入竹笋收获季节,非雷村随处可见竹笋的踪影,采挖、剥壳、过磅、打包装……种植农户都忙得热火朝天,前来收购竹笋的客商也是络绎不绝,运输竹笋的车辆来来往往。

据了解,竹笋种植是非雷村的传统特色产业,更是簕竹镇的一张绿色名片,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近年来,簕竹镇立足丰富的竹资源,因势利导,通过政策扶持,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鼓励、引导笋竹种植户抱团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竹笋产业发展中“唱主角”,推动竹笋产业步入产业化经营的新阶段,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非雷村推行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日趋成熟,村中筠诚笋竹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鲜笋、泡笋、腌笋、笋干等食用笋制品由于是纯天然绿色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畅销珠三角地区。此外,在整个笋季,竹笋加工企业吸收大量当地农民到企业务工,企业计时或计件发放工资,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非雷村,小小竹笋“长”成了大产业,依靠种植竹笋或加工笋制品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推动农民收入节节高。

养鸡业

让村民搭上脱贫致富“顺风车”

“在2009年以前,非雷村还是有名的贫困村,当时村集体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邓均效向笔者介绍,近几年,非雷村集体收入均超13万元,足足提高了近5倍。那么,非雷村发展集体经济到底有何法宝?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一提起养殖场,浮现眼前的往往是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然而走进非雷村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骄阳似火的五月,这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瞬间清凉惬意了不少。

农场一工作人员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视频监控,而这也正是他的工作之一。“通过视频监控,对场内所有情况都大概了解,很方便。”这名工作人员笑着说,“如果按以前的传统养殖法,什么事都要自己干。现在可轻松了,可以自动喂料,鸡粪也由自动传送带运到粪便池,大大节省了人力。”

这个家庭农场占地约32.5亩,每批饲养量约4万羽,每年养4批,年上市肉鸡量可达16万羽。“鸡不用自己销售,全部由温氏股份回收,一只鸡按3块钱毛利计算,一年收入将达48万元。”这名工作人员笑着告诉笔者。

原来,这个家庭农场是场主卢建浩向非雷村承包经营的。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非雷村党总支部坚持在养殖业走出一条新路子,创新发展模式,远离城镇和村庄,科学分布建设现代家庭农场。如今,该家庭农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万元。

非雷村依托温氏股份发源地的优势,养鸡业让不少村民搭上脱贫致富奔康的顺风车。截至目前,非雷村全村共有养鸡专业户约60户,以温氏股份为龙头带动,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

“以前家庭贫困,缺吃少穿,日子真的很难过。”村民黄叔告诉笔者,在温氏股份和村集体的帮助下,他建起了轻钢结构,配套风机、水帘、帐幕的环控系统,配备简易喂料线、饮水线等自动化设备,充满现代化元素的养鸡场,由温氏统一供应鸡苗、饲料、药物、技术和培训服务,最后由温氏按养殖合同约定价统一收购。“现在养了4000多只鸡,平均每只鸡赚3元钱,每年养4批,一年利润约4.8万元。”黄叔兴奋地告诉笔者,风险低,收入稳增,离致富奔康越来越近了。

育蘑菇

多个“门子”多条致富路

青山环绕,绿水流淌。在非雷村食用菌种植场鳞次栉比的菌棚里,菌棒整齐排列,鲜嫩的菌菇点缀其间,香气四溢。

只见一筐筐刚采集的新鲜平菇已经码放好,正准备装车运往市场销售;在菇房内,工人正小心翼翼地摘着平菇;菇房外,工人正有序地搅拌着发酵料、进行装袋并准备放入菇房发酵产菇。“我们这里种出来的菇特别好吃,很受人喜欢。”场内工人边劳作边笑着向笔者介绍说。

据了解,该食用菌种植场创建于2017年,占地面积约460平方米,主要种植平菇,年产量约12吨,年销售额约10万。场主黄秀燕是非雷村下辖自然村西坪村人,以往常年在外从事食用菌种植,就在2017年,得知家乡有转型鸡舍出租,她毅然返乡承包了这个荒废鸡舍,并创建了食用菌种植场。

黄秀燕告诉笔者,之所以选择在非雷村种植食用菌,一方面是村庄昼夜温差较大,适合食用菌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村里空气好、环境干净、远离禽畜、菇房通透性强,十分适合食用菌生长。

目前,黄秀燕的食用菌种植场聘请了两名村妇女务工,经过两年的摸索,种植场已形成技术成熟、销售途径多样化的格局。

荒废鸡舍变身食用菌种植场,黄秀燕紧抓乡村振兴机遇,着力谱写了新时代女性创业致富的典型,同时,还带动了村民家门口就业。在菇房工作的西坪村民罗秀英告诉笔者,现在菇房工作工资超2000元/月,和外出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家中老人小孩。

“现在菇房日均产量约150斤到200斤,批发价格跟蔬菜一样要视市场而定。”黄秀燕说,下一步,她将着力扩大种植规模和提高种植产量,不断促进种植场规模发展的同时,期待有更多的农民加入种植,并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邓均效向笔者介绍,近年来,簕竹镇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尝试为农民寻找更多出路,在非雷村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开始引导农民加入培育蘑菇种植,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小小竹笋,连接过半村民的致富路;家庭农场,越来越具有“科技范儿”;鲜嫩蘑菇,成就村民创业致富奔康……如今,在簕竹镇非雷村,一幅产业蝶变、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眼前渐次展现。梁桂婵

■相关

干群同心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

“要做好群众发动工作”“党员示范带动十分关键,我们要落实好”……今年5月中旬的一个晚上,非雷村的灯光球场里热闹不已,原来是簕竹镇党委书记邓均效召集镇有关班子成员、驻村团队、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代表及乡贤理事会,在这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议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据了解,簕竹镇党委走进农村,借着晚上农民空闲的时间,与他们共商共谋村内发展,这已是常态。“几乎隔天就去一次,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非雷村了。”邓均效告诉笔者,自今年4月份以来,他到非雷村调研指导、召开会议已超15次,为的就是推动非雷村更好地发展,带领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非雷村党总支部的带领下、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非雷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住着舒心。”一村民代表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非雷村的变化。

会上,邓均效指出,非雷村要继续加大“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力度,各自然村下阶段将完成路灯安装、公厕升级改造、村主干道硬底化、巷道平整硬底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非雷村的人居环境。“干部和群众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共同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邓均效话音刚落,迎来了阵阵掌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为村民、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大事,我们全力以赴。”非雷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水荣说,目前,通过积极发动,不少村民都主动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由原来的“旁观者”变成如今的“参与者”。梁桂婵

新闻推荐

贸易摩擦下企业灵活应对汇率损益:转型与“开疆拓土”也是必选项

导读:“今年应该说是比较幸运,我们的原材料主料来自韩国,出口则是欧美,韩元今年的贬值趋势较为明显,而欧美货币,特别是美元有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