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本的遇见

云浮日报 2019-05-19 07:40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高二(13)班练小燕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一种既普通又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在安静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将书本翻开来阅读,因为在我的意识中,读书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与书本结下了不可分割的渊源。在我六岁那年,祖父在我的生日宴上送了我一本《安徒生童话》,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也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了一本书。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从未感觉到阅读竟如此有趣。我开始接触书本并慢慢爱上阅读,我的阅读之旅由此开始。

上小学后,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本,班级也有小图书角,一有时间我就会躲在墙角里安安静静地阅读。叶圣陶的《稻草人》也是我在那个时候读的,但这个应该不属于童话系列了吧,它并没有让我看到新的世界。至今,我喜欢的书全部都让人对现实有种脱离感,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习惯。那时候,我经常拉着父亲去书店,一开始我买书只买那些封面漂亮的,后来在父亲的指引下,我买了一本《阿尔希普爷爷和缪恩卡》,我记得当时是哭着读完那本书的。我记得那个场景:“他的舌头麻痹了,眼泪汪汪地向众人问着什么话,他一直拿眼睛在人丛中寻找着什么,但是什么也没有找到,也没有任何答复。”现在回忆起来依旧牵动喜悲,我的童话阅读期似乎就是在那个时候结束的。

初中是一个漫长的阅读实验期,让我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体裁,从诗歌到散文,当然小说仍然是最多的。我狂热地追逐过朱自清,慢慢看一点海明威、契诃夫和欧享利,虽然并不是每一篇都能看懂;晚上熬夜偷偷看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虽然《包法利夫人》的阅读最后以我对情节的无法接受而提前告终。最让我头疼的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简直把我读得苦不堪言,但那个时候有些不服气心理,因为对我来说,“读不懂”一本书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何况我是看完了青少年版之后再去读完整版的书。于是开始进行各种意义上的解剖,把云里雾里的地方做到五分懂我就赢了,带着这种心情,我把这本书看完了。那句“死前最后的颤栗”直达我心,使我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上高中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艺术类的书籍,开始买画集和画家个人的传记。第一本是《梵高传》,顺便把《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与托尔斯泰看完了,但并没有太多的感想,可能是我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无法切实地体会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这时开始了解到一些浅显的艺术派别,买的第一本画集是关于印象派一百幅名画的故事。正好看到了毕加索那幅《哭泣的女人》,了解了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的画作,深觉怪诞和奇异,但并没有立刻喜欢上。这让我从事实上发现,同时认同艺术和创作者本身的品格是十分困难的。

生活没有止境,阅读也永远不会停止。我崇敬的沙翁曾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小草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仍热爱我所热爱,人心浮躁,漫无目的,失去阅读便会觉得空虚。而我总是一个人走着阅读的旅途,很充实,很踏实。

(指导老师:刘小献)

新闻推荐

云浮市博物馆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演练

本报讯(记者苏显亮通讯员陈桂荣)5月10日,市博物馆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疏散演练活动,邀请云城区公安消防大队参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