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住经典当得起网红 莞城老店尝试“让年轻人关注老字号”

南方日报 2019-03-29 07:06

蛋肉烫是瑞宝最受欢迎的早餐。

新鲜出炉的鸡蛋仔。

麦芽糖柚皮是日兴糖菓的主打产品。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万象更新的季节,东莞的一条老街悄然发生着变化:莞城将会对光明路旧区进行维护装修。这就意味着地处光明路的老字号店铺可能会与大家暂别一段时间。素来喜欢“老莞味”的人认为这可能是“最后机会”,便在争先恐后地前往光明路——冠群饮食店、津津美食店、张建文小吃店等老店“打卡”留念,希望留住老字号的倩影和味道以及餐客的一颦一笑。

霎时间,关于“莞城老字号”的话题再度被提及。大多数东莞人向来都知悉这座城市的历史纹理甚为丰厚,而莞城这个老片区的人文风物,相较于其余31个镇街,更是为人津津乐道。根据不完全统计,单单在莞城片区,就有二三十家超过20年的美食老店。

这些经久不衰的味道,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小本生意,意味着店家注重的更多是人情味而不是商业化。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只在“濒临拆迁”或“宣告结业”时才被记起,所以有一部分老店正在尝试改革。为了更贴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他们各施各法,为本来平静如水的老铺,注入了一丝生气。

笔者从万寿路出发,沿着东莞运河,走进振华路片区,登门拜访了3家老字号。店家一开始总是寡言回绝,面对生意凋零、后继无人的困窘,他们不愿与人分享这般唏嘘心情;但多走两回,也总算成功地让店家打开了话匣子,侃侃分享守家业的酸甜苦辣。而尝试去改革,大部分更是因心中有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当中的不适应和新收获,都是他们从未有过的。

文:张晓敏李彤晖万佩珊图:万佩珊

万寿路

瑞宝早餐店

借助外卖平台米浆香飘更远

清晨的万寿路很安静,老树无声地生出了嫩芽,树下偶尔有猫慢悠悠经过,树旁的居民楼中传出阵阵酣睡声。但此时的张丽贞已经起床到附近的市场备料,采购新鲜的食材,尤其是香葱和蔬菜。随着太阳冉冉升起,万寿路开始忙碌起来,有迎着春风去晨运的人,也有风尘仆仆赶去上学的人,更有忙着拉开铁闸门准备开档的人,张丽贞就是其中一位。

万寿路25号瑞宝早餐店(下称“瑞宝”)是张丽贞和丈夫共同创立的店铺。早在1987年便开始了每个勤恳忙碌的清晨,一忙就忙了30多年。瑞宝的红色招牌尤其醒目,张丽贞张罗着摆放门口的桌椅,架起了厨具,在烟火氤氲中迎接食客。

试图把瑞宝的招牌“烫粉”叫作肠粉,店内的员工们可是不乐意的。把米浆倒进抽屉型厨具里,加上蛋液和碎肉,重复推拉抽屉数次,就成了许多莞城人的早餐首选——烫粉。与广州或云浮的肠粉有所区别,东莞的烫粉摆法稍显杂乱无章,但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葱花和酱油与其他肠粉一样重要。

做街访生意的瑞宝,食客总是络绎不绝,价钱实惠分量充足,相信是能经营30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地处学校重区,莞城中心小学、东莞中学乃至以前还没搬走的东莞第一中学都环绕着万寿路,所以更有学生把瑞宝称为他们的“第二食堂”。而一碟烫粉加一碗茅根粥的搭配,也是营养满分之选。住在万寿路的赵小姐告诉笔者,早上六七点,瑞宝就会满座,连摆在人行道的桌子都没有。而万寿路向来是行政要地,昔日的市委、市政府大楼都建在这个片区,所以忙碌的上班族常常来打包早餐。

翻台率高、人流量高,照理来说瑞宝早餐店这棵常青树应该不会遇上窘境,但张丽贞却隐隐感受到,老莞城活力的衰退,为他们这种老店带来了生存压力。

张丽贞告诉笔者,单向行驶的万寿路早已负荷不了清早上班上学的巨大车流量,堵车已是家常便饭,而老城区难停车,离商务区远,这都让瑞宝的生意大不如前。“一份早餐六七块钱,我们都是在薄利多销。”张丽贞放下手中的布头,诉说着正在困扰她的问题。尽管早已有大量媒体采访报道过这间老牌早餐店,张丽贞依然保持着耐性,并不反感素未谋面的笔者,很是亲切友好。

2018年10月,张丽贞带着瑞宝加入了美团外卖商家大军。远在东城南城的食客,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落单,半小时后就有外卖骑手把早餐送到。

张丽贞说:“其实早就有这个想法,也看到有些早餐店在尝试,我们也可以。”她坚信这些软件并不是只顾服务年轻创业者,所以在儿子稍加帮助之下,张丽贞也开始去接触这些外卖服务平台。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外卖平台的服务并不能使她满意,当对方试图质疑张丽贞能否应付退单、投诉等问题时,她便无奈又带点愤怒地把这件事搁置了。

然而许多周末时特地从不同镇区来光顾的食客,仍然不断向她提议加设外送服务,更有懂行的老主顾主动伸出援手,提出帮瑞宝加入美团外卖。于是,在2018年末,瑞宝的蓝色门牌号“万寿路25号”下面,贴上了亮黄色的外卖服务标识,食客堆里也时不时出现身穿黄色制服的骑手身影。

“外卖起到了补充作用。”张丽贞坦言,实际上加入了外卖服务大军也没有赚很多,一来是堂食和外卖的分量及价钱都是一模一样的,二来是外卖平台本身“水很深”,商家利润不多。但更多是方便了顾客,让那些想吃瑞宝,但碍于种种问题的人,在每个早上都能吃上熟悉的口味,这一点是她坚持和欣喜的原因。

在加入外卖大军的小半年时间里,张丽贞也遇到过一些“蛮横”的客人:“有时候我们没有汤濑粉了,直接换成汤河粉,但忘记打电话跟对方说,就会遭到打电话来骂骂咧咧,堂食的客人很少这样,一般都可以理解。”由此可见,人还是需要面对面交流才能感受到彼此的诚恳,这或许也是在快捷便利之下,另一面就会伴随着少了些直白真切的人情味。

张丽贞表示,她仍然会坚持做好外卖服务。外面正骑着电动车转悠的骑手,早就和瑞宝的每个员工成了朋友。“他们知道这里订单多,很多都会直接在这边等,一接就能接好几单。”张丽贞说话时一脸自豪。

米浆和酱油的气味依然充斥着万寿路,而现在通过手机软件,南城某个办公室内,或是东城某个家庭的餐桌上,也飘荡着同样的香气。

可园北路

黎姨鸡蛋仔

设计红白视觉系统打破老气保守包装

1982年便开始在大西路推着手推车卖鸡蛋仔的黎姨,是莞城首个拥有营业执照的流动摊档档主。即便现在已有一家固定铺面在可园北路落户,但搬迁过程仍然摆脱不了“流动”和“漂泊”,兴许这就是黎姨鸡蛋仔的基因。查查资料,黎姨鸡蛋仔曾从大西路搬到光明市场夜市,后又进驻西城楼大街,现在安定在可园北路的转角位,装潢怀旧,一面墙粉刷成以前流动贩售的情景绘画,一面墙悬挂着各种老照片。

坐在店内,食客们就可以马上回味当年,爸妈带着在大西路排长龙买鸡蛋仔过嘴瘾的情景,而现在,自己也会带子女来店内品尝。熟客阿锋告诉笔者:“以前每晚六点半,黎姨都会推着手推车出来开档,我几乎每晚吃完饭都会去买。”手推车是大多数食客对黎姨的印象,据说这台车是黎姨丈夫祥叔为她量身订制的经营车。在黎姨鸡蛋仔发迹这件事上,祥叔功不可没。1980年,祥叔在广州出差时偶遇别人在卖鸡蛋仔,苦求档主做法,回莞后把方法改良,才有了今天的黎姨鸡蛋仔。想到黎姨夫妻二人的同心同德,鸡蛋仔也变得特别香甜。

说起黎姨鸡蛋仔的主打产品——鸡蛋仔,“粉丝”可不少。无论店铺搬去哪里,始终都有一群“死忠粉”追随。皆因同样是用鸡蛋、砂糖、面粉等材料制作的蛋球,但黎姨的和广州或香港的却不一样,尝试过的人就知道,黎姨鸡蛋仔口感尤其香软,没有那种外层焦脆,所以家长都特别放心给小朋友吃,不会太上火。而37年来,黎姨都坚持用炭火制作鸡蛋仔,铁制模板一打开,蛋香扑鼻而来,小巧玲珑又热乎乎的鸡蛋仔,马上吃最有滋味。

而升级为店面后,产品也变得多元化了,除了增加了凤爪、鹌鹑蛋、蛋挞等老莞小吃外,还有港式奶茶、椰子汁、柠檬茶等开胃饮品。为了满足更多食客需要,咸面和菠萝炒饭也在午时供应。

黎姨一直做到60岁才正式退休,在2012年时,她的儿子和儿媳开始接手。在开第一家分店后,黎姨的儿媳袁女士认为要把鸡蛋仔生意经营得更好,必须有品牌理念和系统的管理模式。于是,袁女士就委托设计师设计出了一系列的标识、菜单等,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度。黎姨的儿子和儿媳经常去深圳学习,希望能帮助提升黎姨鸡蛋仔的知名度和辨识度,但在见识多了一线城市的餐饮店后,又陷入了希望改变却又害怕改变的踌躇和迷惘中,竟生出要把黎姨鸡蛋仔打造成一间网红店的想法。

这个想法被设计师谢瑞康打住了。毕业于广东美术学院的谢瑞康,是黎姨鸡蛋仔的熟客兼粉丝,他和黎姨儿子儿媳因食物和设计而相识相知。“他们夫妇二人都有这个需求,我觉得老字号有这种升级的想法很好,”谢瑞康说,希望尽自己能力多帮忙。于是,长达一年之久的设计升级黎姨鸡蛋仔视觉系统的项目,在2016年底正式启动了。

非专业领域的人可能搞不懂,为什么升级店面的视觉系统需要一年?不就是画一些标识,搭配一些颜色而已?谢瑞康解释,他的设计团队其实花了更多的心力去调研和沟通。他对笔者说:“我们做了线上线下的调研,去了解人们对黎姨鸡蛋仔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一共有5000多份的调查数据,最后得出结果是黎姨的亲切笑脸和那台手推车,所以在标识上会更倾向于用这两个元素去做文章。”

谢瑞康表示,帮黎姨整理这30多年来的历史资料,是很耗时的,而这也是他们团队最大的工作量。“黎姨一家人原来都没有系统整理过资料,包括照片啊、媒体的报道等等”,谢瑞康认为视觉标识系统一定要有故事可说,才能突出老字号的厚重感。“我们当时去跑报社,搜索自媒体,去找之前设计公司帮他们设计的贴纸啊菜单啊。把所有素材分门类别,有黎姨自己的、有子女家庭的、厨具的、员工的,形成了一个资料库”。而这个资料库,最后也能很好地呼应“食黎姨鸡蛋仔,听黎姨讲古仔”的品牌口号,更把这些故事以文字形式印在了包装盒上。

面对黎姨家人对升级要年轻化的质疑,也顶着怕把老字号搞坏的压力,新的一套红白配视觉系统于2017年底横空出世,引起了食客和同行的关注和赞美。红白颜色的搭配,温暖而简洁,配以黎姨的亲切笑容和手推车的头像,加上特地找香港老师傅设计的凿字字体,新的一套标识系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当时顺应黎姨鸡蛋仔35周年,还设计了帆布袋、手机壳、圆形徽章、小报纸等一系列周边产品,让年轻人更直观地去接纳甚至喜欢传统美食文化。直到现在,我们去吃黎姨鸡蛋仔时,仍然会见到无论是餐牌、包装、室内标识,都会见到这套红白相配的新视觉系统。

让年轻人关注老字号,是黎姨鸡蛋仔走得最好的一步棋,而且新颖抢眼的包装,让很多外地人品尝或打包时,好感倍生:“原来东莞的传统美食那么有意思。”这次的升级改革,不但打破了老气保守的旧包装,还打破了年龄和地域的边界。

和平路

日兴糖菓

老品牌现身市集从线下转为线上

振华路片区的骑楼下,藏着很多老铺老滋味,而在和平路的日兴糖菓,早在1958年就已存在,当时属于国有。彼时只有26岁的陈婆婆在糖果厂工作。1982年,陈婆婆把日兴糖菓申请成为个体户品牌,就有了现在的“日兴糖菓”。

午后的和平路特别安静,日兴糖菓黄底红字的招牌,相对于旁边卖杂货的商店,显得特别醒目。骑楼甚是阴凉,陈婆婆和她的外孙许志伟——日兴糖菓第四代接班人,还有一伙老员工,边看电视边吃着自家腌制的萝卜。

日兴糖菓的店门口外,用桌子架着十多个白色箱子,整齐有序地摆着一系列传统糖果。其中最花心思的,可谓是糖冬瓜条了,从切冬瓜,到削皮、浸水、再煮至透明浸糖,所有步骤都是全手工制作的,这项“慢功夫”需要花5天时间才能做好。笔者到店面的当天,见到店面内的阿姨正张罗着摆好麦芽糖柚皮,柚皮需时较短,2—3天便能做好售卖,单从外观看,有用椰丝或用米浆纸包住的两种不同柚皮品种。“我们的柚皮没有那么甜,甜中带涩,不会那么容易生腻。”店面负责人许姨一边说着,一边用剪子剪开柚皮,方便顾客入口。

除了每年春节需要办年货,日兴糖菓里的糖冬瓜条、麦芽糖柚皮、糖莲子等糖果,平时都甚少人前来购买。而在上世纪90年代时,街坊们都要排着长龙才能买到糖果,陈婆婆和许志伟都心生唏嘘。但就算生意不好,许姨也保持开朗的个性,爱笑爱说话,拥有许多东莞人很明显的坚韧乐观性格。

几年前的新闻,曾报道过关于日兴糖菓后继无人的消息。许志伟告诉笔者,他是2013年左右辞职,正式回来帮忙的。“刚刚回来帮手时,感觉蛮辛苦的,主要是体力上,因为这里的粗活重活特别多。”许志伟憨厚地笑着说。

虽然经历着必然的不适应,但许志伟也没有退缩,跟着外婆和妈妈,学着怎么颠着大勺子大锅煮柚子皮。学会了制作,他仍然觉得不够,年轻新人的加入,应该要为老字号带来些“颤抖”。

于是,许志伟开通了日兴糖菓的新浪微博,积极联系上在东莞的“市集第一人”汪颖,打算用新的载体打开日兴糖菓的新市场。许志伟称这是他做“线上销售”的窗口,但实际上,他在微博发表的内容很少关于产品,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人乐也融融的吃饭聚会,或是一起做柚皮、尝冬瓜的情景,用温馨的瞬间,代替生硬的产品推销。

而参加市集,是打开年轻人市场的玩法之一。“参加市集的要么是青年人,要么是外地人,去融入他们其实就是把品牌带去更远。”许志伟说。

为了在市集里能占一席位,除了摊位布置要花心思外,包装上也要采用独立包装,“跟以往老街坊来采购随便拿个胶袋装走是不一样的。”许志伟边说,边回忆参加市集的情形。而在汪颖的介绍下,许志伟认识了许多做传统食物的商家,在他们的启发下,许志伟打算把这项做糖果的手艺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日兴糖菓正在做微商,店内全员皆商,都在自己朋友圈里经营这个线上的小糖果店。“微商收入在淡季时能占营业额的八成。”许志伟告诉笔者,为了做好远距离运输工作,糖果在包装上转成密实袋,并提醒顾客一定要尽快食用。许志伟说,当看到有天津的顾客也想尝一尝我们的糖冬瓜条,心里不禁暖暖的。

在许志伟看来,这股纯手工制作的清甜,是流动的。流到了年轻人的市集当中,流到了互联网的空气当中。几十年历史的老品牌,不应受困于骑楼下的小作坊,的确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结语

在老莞城里,有这么一群不忘初心的人,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老店的招牌,一代又一代,而在老字号发展道路上,他们都经历过备受质疑和水土不服,幸好还是坚持下来了。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本来寂寂无名的老店也开始留意到同行的改变,会走来闲聊取经,这至少是个好开始。

但仍然有一些疑惑声音,为什么东莞的老字号没有哪个品牌能够走出东莞?没能够系统化地去到更远的城市?

在走访这些老店时,我能感受到,首先是“人”的原因。东莞人的底色是念旧、朴实,许多出走过的人都想着再回家乡。在这个有着32个镇街的东莞,很多老店也有过美好蓝图,但也不过是在每个镇街都有一间分店——这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了。

其次是专业度的不足。大部分老字号都是家庭式作业,对于产品量化管理流程等,都比较随心所欲。而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让老字号变得更加依赖本土资源环境,做事风格更加稳健。

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老店,用好滋味犒劳着街坊邻里,像彼此的老朋友一样。它们一直都在,有些已经放慢脚步,从老字号几十年的风采里,日渐从容,日益进取。

新闻推荐

云浮金融青联二届一次全体会议隆重召开

本报讯(记者梁耀天通讯员张靓陈思源)汇聚金融力量,彰显青年担当。近日,经广东省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和云浮市青年联合会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