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生处有天堂

阳江日报 2019-03-15 09:07

风雨沧桑,浮华祛尽,只有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东西,才具有传承的生命力。参加这次由阳江日报社和阳江市作家协会组织的云浮采风之旅,又一次印证了这个认知。

初春的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人乘大巴从阳江出发,沿着汕湛高速公路阳春至云浮路段驰骋,时而行进在村前屋后,时而穿行在山岭之间,一路风光旖旎,令人目不暇接。

约摸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云浮新兴县的天堂镇。天堂镇接壤阳江阳春市的春湾镇。这里的景色,与名字一样惹人遐想,周边山势逶迤,山色与镇景浑然一体,黄昏下,犹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我们在镇上一家小酒店住下。酒店房间布置简朴,干净舒适,让人有一种居家的感觉。吃饭的时候,点了几道农家小菜,典型的山里味道,颇合胃口,让海鲜惯腻了的味觉,获得一种别样的享受。

晚饭后,信步于镇里的民国风情街,临街而建的骑楼惹人注目。我们走走停停,边看边聊,春节后的店铺依然张灯结彩,货物琳琅满目,街市和谐有序,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目睹此景,一位文友情不自禁地朗诵起郭沫若的那首《天上的街市》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我不知道天上有没有街市,只觉得天堂风景这边独好,夜晚的星空格外安静祥和。

第二天一大早,在云浮日报社社长、云浮市作协主席文长辉先生等友人的向导下,我们来到了天堂镇朱所村的李务本堂大屋。李务本堂地处天堂镇的内洞。内洞是一块小盆地,风景秀美,土地肥沃,四面高山环绕,与外界沟通的地方只有一道坳口。当地友人将口耳相传关于天堂镇名的由来告诉我们。千百年来,因为储水的需要,先民们在这里挖掘水塘上千口,故名“千塘”;又因塘里的水来自天雨,改名“天塘”,后演变为“天堂”。听闻这些,我隐约感受到天堂人对人间乐土的向往。

李务本堂,其实就是李耀汉建的一处大屋。李耀汉是上世纪初当地的一位名人,他和同村的翟汪,皆出身绿林,后被清廷招安。1911年辛亥革命后反正,分任地方镇守使、统领,后由北洋政府扶持,先后任过短暂的广东省省长。因此,当地流传着“火烟相盖两省长,一河两岸九统领”的说法,足见当时这里豪族之强势。

走进这座雕梁画栋的花园式私宅,如同走进了达官贵人昔日钟鼓馔玉的殿堂。只是如今的大屋,早已人去房空,成了有心人研究民国建筑的好去处。

从天堂镇出来,我们直达云浮市区的石材博物馆。云浮是全国出名的石材大市,素有“中国石都”的美誉。这些年来,围绕石材的“买世界,卖世界”,云浮人借助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推陈出新,不断推动石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云浮富民兴市的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云浮石材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目前,云浮市有4000多家石材企业,形成了13个大系列、20多个大门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

走进石材博物馆,宛如走进了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宫殿。从壁画、石雕、浮雕到拼花、盆景、壁炉,从柱面、真空到曲面、多维面,从《天长地久》《火中凤凰》《茶韵飘香》到《步步高》《千手观音》《56个民族》……一件件作品,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妙的雕刻打磨,让人叹为观止。在店主推荐下,我选购了一方精致的石砚。既然来一趟石都,总该带点有灵气的东西回去!

按照原定的路线,接下来我们走访了邓发的故居。邓发是云浮的“红色名片”。其于1906年出生于云城街道办城西榃石塘村,系工人运动领袖,首任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1937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他和叶挺、王若飞、秦邦宪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邓发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坐北向南二进式泥砖瓦木结构的四合院。故居展示了邓发的成长历程和遗物。邓发自幼好学,读过三年私塾。青年时期的邓发,立志于国家的救亡图存。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他,相信以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定会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沿着春意盎然的国道,驱车80多公里,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罗定。罗定地处西江之南端,自晋末设县级建制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我们在罗定儒家文化促进会会长彭国强的引领下,参观位于罗城镇北关里的罗定学宫。学宫始建于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占地面积8300平方米,是目前西江流域仅存的清代学宫。

步入围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庭院两边的百年古树,适逢紫荆烂漫,笑迎宾客,吸引了众人纷纷拥到树旁拍摄留念。

学宫建筑按中轴对称的形式排列。前为照壁,次为棂星门,再次泮池,最后大成殿,组成院落。其他建筑则相应排列于轴线两边,构成一座完整的院落。

走近祭祀孔子的大成殿,但见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红柱红墙、藻井天花、雕龙画凤,甚是堂皇。殿外檐雕花板正中雕有一副大对联,横额为“天开文运”,上联为“植纲常名教”,下联为“造棫朴菁莪”。意思大概是,孔子创立儒学,制订了社会道德规范,培育了众多贤才。仰观大成殿上方,挂着“斯文在兹”的牌匾,孔子像立于中央。像高2.557米,寓意从孔子诞辰日至雕像立成之时(2006年),刚好2557年。站在雕像前,彭会长将孔子的“仁”“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讲得出神入化,让我们受益匪浅。

与学宫隔着一个小山坡,是罗定的另一处文化地标——始建于明代的文塔。本来,这曲水回环处只是一块形似半岛的平凡之地,却因建了七层文塔,又在其旁修桥一座,日观文塔弄影,风姿绰约,夜听泷水(南江)轻歌,诗意顿生,而成就了罗定著名的景观——“东桥塔照”。塔的旁边还有旧码头和南江古驿道。我细细研读了古驿道的释文,才知道这里在唐代已是水系发达、沟通四方的水网地域。唐朝诗人宋之问游泷江时,曾写下两首与泷州有关的诗,一首是《入泷州江》,一首是《过蛮洞》。“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这些诗句说明当时罗定已为文坛“网红”们所熟知。

唐宋既是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的时期,也是传统知识分子积极探讨文化从形式到内容转型的时期。唐初之前,华丽的文风曾统治中国文坛很长一段时间,但最终为人们所称道的,是改变这种风格的“初唐四杰”。到宋代,文风变得直接和简练,并转归内向,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此时得到空前推广,士人参加科举获得功名被直接授官,靠自身的学问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骚人墨客的文字遗存,让罗定这块土地深深地烙上了唐宋思想文化的印记。今天的罗定人似乎特别能领悟文化的教化功能和对社会的政治宣导功效,虽然文塔和桥都因自然灾害而时有损毁,但他们十分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文化设施的投入,经重修和治理周边河岸环境,“东桥塔照”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驱车往南驶离罗定市区40多公里,我们到达采风的最后一站——罗镜镇龙岩双轮角村蔡廷锴将军故里。我求学期间读历史,对蔡将军在民族危亡时刻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钦佩。此时此刻,站在故居门前广场高大威猛的蔡将军骑马铜像前,沙场浓烈的硝烟如在眼前:1932年,淞沪抗战,蔡将军率领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还击,重创日军,大长中国军人的威风,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民族自信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蔡将军是一个以国是为重的伟大爱国者。面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1933年11月,他不顾个人安危与荣辱,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进步人士,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46年,蔡将军在广州与李济深等共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蔡将军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将军历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要职。1968年,蔡将军不幸病逝。

给我们讲解的是罗镜镇政府退休副镇长钟启朝。在老镇长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了蔡将军的故居,整个故居大院为三进院落式布局,系一座青砖包泥砖、瓦木结构的典型农家大屋。第一进的绍义堂当中,安放蔡将军半身塑像,故居内分六个部分陈列蔡将军生平事迹和实物。老镇长特意指着橱窗里的遗物,讲述了蔡将军和夫人罗西欧的感人故事。罗西欧(1919-1987)是阳春圭岗人,知识女性,因崇敬蔡将军英勇抗日,尽心尽力照料将军生活起居29年。将军和夫人伉俪情深,在云浮、阳江传为佳话。

老镇长追忆,蔡将军生前心系乡梓福祉,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家乡建桥修路、兴建学校和文化设施,改善故乡的环境条件,希望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登上蔡将军故居后屋的土墩,俯察四周,但见蔡将军故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眺望远山田畴,云蒸霞蔚,农机穿梭。老镇长深有感慨地说,他们正在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探索以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和综合配套技术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走绿色发展富裕共享之路。同时,他们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蔡将军故居等特色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看到蔡将军故里的感人场景,联想蔡将军生前的愿望和天堂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寻,我突然觉得,真正的人间天堂就在眼前。

新闻推荐

“让百姓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本报记者何玮珊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乡村振兴、生态环保、住房制度、社会保障等民生热点,成为市民关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