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引路人 记罗定市龙湾镇大石村扶贫干部黎应坤
本报记者梁湛华通讯员张伟华
他的足迹踏遍大石村,与贫困户一起吃咸菜、帮群众收割稻谷、替百姓解决一系列疑难纠纷。驻村帮扶期间,他与大石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一言一行都饱含扶贫情怀。他,就是南海区纪委派驻罗定市龙湾镇大石村扶贫干部黎应坤。
刚到大石村,黎应坤就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入户核查时,他却被贫困户难以想象的苦况所触动落泪。“这里的贫困户日子过得太艰难了,一定要帮助他们顺利脱贫!”黎应坤心里暗下誓言。三年帮扶期间,他一刻也不敢松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帮扶工作千头万绪,打开局面更是难上加难。黎应坤第一天到大石村委驻村上班,就被村委的现场震惊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环境破旧不堪;村干部慵懒散漫,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形象,他内心五味杂陈。为重树村委形象、重拾干部威信,黎应坤身体力行,每天坚持准时8点到村委上班,以纪委干部守时和干练的精神为村干部树立了榜样。为提升村两委干部的精气神,黎应坤还带领他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把办公地点从三楼搬到一楼,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坚持“四议两公开”完善办公和上下班制度,使村委干部对群众贴心服务,对贫困户热情帮助,使村委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帮助和服务村民,黎应坤推动在长湾自然村新成立党支部、农民夜校、成人技术学校、党员工作坊、乡村振兴指挥部等。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支战斗力强、执行力强的干部队伍初步建立,为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由于资金短缺,大石村委多个自然村没有硬底化村道,1000多名群众仍然摆脱不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境,出行基本靠走路,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黎应坤在走访入户核查过程中了解到,群众怨声最大的莫过于出行难,愿望最大的就是能尽快修好硬底化村道。为了筹集资金建设硬底化村道,黎应坤想方设法争取帮扶单位的支持,他打报告、递申请,在南海、罗定、龙湾三地连续奔波不停。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为村道建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村道建设工程密锣紧鼓进行,从2017年1月至6月份,仅用半年的时间,大石村下属的新光、河边屋、河堤路、大石寨、塘角、大石更、人和、绿桥坑8个自然村约3.1公里道路硬底化建设工程顺利完工,昔日的“贫困路”变成了村民致富奔康的康庄大道。
黎应坤明白,要让大石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建立村主导产业是关键。为此,他想方设法为大石村引进南药种植产业。“南海里水镇有三大制药厂,或许种南药会是一条好出路。”说干就干,黎应坤立即带着龙湾镇和大石村的干部来到南海三大制药厂走访,了解药厂对南药品种的需求,请来专家论证看看龙湾镇适合种植哪种南药,听到“广藿香”3个字后,他立马算了一笔账,“广藿香去年市场价是每斤8元,一亩地产量大概是1300至1500斤,以1300斤算,每亩地每年产出可以达10400元,比种水稻强多了。”
看到南药种植的较高收益,黎应坤带领驻村工作队整合土地,对有劳动力种植的贫困户,积极动员每户提供不少于2亩的旱地或山地,按照“药企+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引入罗定百草园专业合作社在大石村及其周边打造种植广藿香、益智、沉香等连片南药基地。贫困户将通过种植南药、出租林地和到基地务工等3种方式实现增收脱贫。目前,大石村建设的南药种植基地已经高达1.3万亩,南药种植已成为支撑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一大产业。
经过三年的帮扶,大石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主导产业初步建立,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虽然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黎应坤深知带领大石村130户420多人脱贫致富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扶贫路上需要我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今后将不忘初心,牢记一个扶贫干部的使命,竭尽所能带领大石村群众脱贫致富。”黎应坤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洲通讯员谢杏丽房金荣)近日,罗定警方充分发挥智慧新警务优势,通过有效运用视频监控、移动警务端等智慧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