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过年的味道

阳江日报 2019-02-04 07:36

←市场摆卖果蔗,意为“从头甜到尾”

←醒狮拜年和表演至今仍是春节期间一大活动

↑渔民贴对联漫画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年节”。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主题,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千百年来,漠阳大地孕育、滋养了一大批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春节民俗。这些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断发展变化,展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形象。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在漠阳大地寻访地方特色春节民俗,和读者一起寻找过年的“味道”。

1“团圆”是春节不变的主题

阳江在历史上属于“上六府”。阳江民间将除夕年卅日(月大)或廿九日(月小),称为“年晚”,也称“团年”,将大年初一的春节称为“新年”。新年是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

通过走访和梳理,记者发现,阳江大部分地区的过年习俗相似,一些地方则有特别的过年习俗。

有人说,从上世纪初开始,阳江民间过新年在传统习俗基础上增添喜庆热闹气氛。

离新年还有100多天,农村人便普遍养鹅,称为“年晚仔”。这种“年晚仔”很有漠阳特色,如果这个时候到农村走走,看到的都是一群一群的鹅,布满乡间,充满情趣。离年还有一个月左右,如果没自养的,有人则买鹅买鸡,并将鹅鸡关起来,用熟番薯、稻谷“槽鹅”“槽鸡”,使得“有肥鹅肥鸡过好年”。鸡以“槽线鸡”居多。

每年农历十二月中下旬,无论城乡都为过年进入忙碌阶段,外出的人都回家。

2000年版《阳江县志》上说,“腊月廿三日祀灶、谓之送灶神”,今称送灶君老爷上天。廿四日开始“扫屋尘”,搞房屋清洁卫生。记者小时候在一年的腊月廿四日从乡下搭乘街渡沿漠阳江到阳江城,沿途看到两岸埠头,人们在洗被褥蚊帐,那被单花花绿绿的,成为一道景观。

做买卖的忙收债还债,不兴拖债过年。大村庄的晚上挂起汽灯,敲锣打鼓排练舞狮舞龙,排练武术。家家炒米磨粉,农村的磨房,人们在排队推磨磨粉都为打粉酥做准备。

除夕的前一天,阳江人称之为“年晚圩”,市场买卖特别兴旺,白糖黄糖等特别好卖。家家户户在准备年货,年货有牲醴茶馔、果蔬糕点、对联、门神、鞭炮、糖、酒、海味、糯米、葱、蒜、芹菜、生菜、莳菇等用品和食品,是过春节的标配。阳春与新兴县相邻的一些地方则要事先想好买什么年货,一次买齐,不买第二次,认为买第二次不吉利。阳江职院中文系已退休副教授利伍齐说,以前在春节前,阳江地区市场上的刀鲤鱼干和带有“鱼”图案的碗、碟成为抢手货,常常卖断市。漠阳民间习俗认为,买回刀鲤鱼干放在家里米缸,和带“鱼”图案的碗、碟一起,被解读为“连年有余”。后来在“破四旧”中,这个习俗一度被废除。

利伍齐说,以前还有一个习俗,临近春节,到市场上买两条带根带蔗叶的果蔗放在厅堂,祈盼新的一年生活从头甜到尾。如今,这个习俗仍被一些人追捧。

近团年一二日,家家舂米粉,有的村里杀猪分肉。

到了年卅日或年廿九日,节日气氛最浓。人们早早起来宰鹅杀鸡,没杀猪分肉的村人出圩买猪肉,回来将猪肉和鸡鹅一起放在锅里煮熟,捞起。将糯米粉搓成一条一条圆条,然后用刀切成“圆子”,再以猪肉、虾米、鱿鱼、腊味、鲮鱼、萝卜等和鸡鹅汤一起煮成上汤,将圆子放下锅煮到浮起来才算熟了。接着全家围在一起享用可口的圆子。

除夕日中午之前,人们就把所有的香炉中残物以及旧对联横额门神,垃圾等清除掉,然后贴上新春联横额门神等,大户人家张花灯、挂灯笼和彩球,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服,一派祥和喜庆的气氛。在农村,家家户户先用牲醴圆糍米饭香烛元宝到大王庙土主庙拜祭,然后才回到家里拜祭祖先,燃放鞭炮,随着一家一户、一条村一条村鞭炮声不断响起,绵延不绝。敬完祖先,一家大小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不管贫富,对这个团年饭是很重视的。吃完团年饭,长辈给小孩压岁钱。有的地方称“挂颈”。因为小孩容易将红包掉了,人们便把红包用一条红绳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民间传统认为,颈挂红绳会将财气和运气带在身上,这样的方式一直流传至今。不管老少,只许说吉祥话,以祈盼新的一年行好运。这时和年初一不许扫地,认为会扫去财气和运气。直至年初二(有的地方到年初四)开年后才扫地。

吃完团年饭后,大人会煲糖胶,为第二天打粉酥做准备。

除夕夜里十二点的子时中,家家户户都放爆竹,叫“的(驱赶)鹤神”。传说鹤神是种邪神,驱之招财纳福,爆竹声声除旧岁。在阳江地区农村,大人们“的鹤神”燃放炮仗时,小孩子则成群结队,纷纷到各家门前捡没响的散炮,等天亮了就凑在一起比谁捡的多,然后结队到空地上燃放炮仗,那神情要多高兴有多高兴。

阳江城人在“的鹤神”后,会结伴在城区“行大运”。从前有讲法,人们行大运会从青云路和锦绣街走过,意为“青云直上”,从而走上“锦绣前程”。

年初一早上敬神,吃糕饼,饭后看醒狮、舞龙,看打功夫、舞鲤鱼表演等。“鲤鱼来,鲤鱼来,鲤鱼一到就发财,打开荷包袋,钱银滚滚来。”

一些卖“大吉” (写上“一本万利”“恭喜发财”的红帖子)的人和吹拉弹唱戏班子络绎不绝上门贺岁。年初一不兴挑水,不走亲戚,不串门。早上,多数农村人和渔民很重视到野外“行大运”,特别是未婚的青年男女,常常是吃了番薯煲黄糖粥才去,祈望好时好运。

大年初一不能杀生。这天拜年敬祖,一般用斋菜,有金针、木耳、发菜、莳菇、腐竹、粉丝等等。其中莳菇是必不可少的,莳菇要芽向上,以示新的一年一芽落地,百芽生起勃勃生机。敬神的汤圆是用糖煮的。这天说话要特别小心,以免说了不吉祥的话,行动要谨慎,拜神时不能打烂碗碟。倘有这种情况,人们一般都会随口说“花开富贵”等语。

年初一,人们在家里用鹅油、白糖、炒花生米等打粉酥,做叶贴,做酒杯印,炸油角,蒲煎糍,做油麻角等。全家人通力合作,在欢声笑语中,将做好的粉酥用木炭烘焙,用锅蒸叶贴和酒杯印等。村子的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甜香味。

从前在阳江城,年初一、年初二夜间,有鱼贩在卖生鲤,居民、生意人买回生鲤鱼拜财神,有的人买来到河里放生。

2各地年俗别具特色

“开年”和“去村”

大年初二(或初四)“开年”和“去村”。早上宰鹅杀鸡(一般是杀线鸡)和蒲圆子基本上与除夕晚的相同。开年鞭炮放过,地面的“金银”已经很多了,可以扫地了。

开年后“去村”,亲戚之间来来往往,相互拜年,亲情味显得特别浓。不管平常多忙,但开年后一定要“去村”。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去村”带着“三牲”,带上“粉酥”“叶贴”等糕点。有的地方包括渔民,走亲戚要携带生蒜和番薯,叫“合算合时”。从这个村到那个村,公路和村道上尽是穿着新衣服挑着一担竹篮走亲戚的人群,洋溢着亲情、和谐、开心。

已退休的原阳东县文联主席李代文说,从初一到初十这10天,古时人们将之定名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兵、十贼。沿袭至今,年初七“人日”这一天,仍是春节最喜庆的日子之一。一般家庭都会弄个大鱼大肉,煮圆子,与家人庆贺。

“开灯”

李代文和阳春市七旬文化人张英祥都说,在上一年出生的男孩,到了大年初十(有的地方在初八初九)就集中到村门楼(本村的公屋)开灯。一个男孩子一盏灯,用竹篾条扎架,柱体高80厘米左右。上下圆口直径30厘米左右。中部灯囊45厘米左右,里边有支架承着点油的灯盏,外面用纱布糊裱,饰以花鸟鱼虫图画、花边,底下有流苏,很美观。此外,大众还要挂上一盏大众灯。灯囊四面各写上一句谜语式的诗,分别是:人王面前一对爪(金),东门头上草生花(蘭,即兰),丝线串针十一口(结),八王共戏两亲家(義,即义)。合起来就是“金兰结义”四个字。早晚有人打锣通知开灯户上香点灯,直至正月十六日散灯为止。

开灯的每户都要献上一坛洒,让众人自由畅饮。有的大方富人还会送上菜肴糕点等下酒物,以获众人的好评。

开灯时,由大众用牲醴饭食分别到本村的大王庙、土主庙去迎接大王公、土主公回到门楼,然后在大厅正中挂上大王公、土主公的神像,散灯时再送回庙仔去,收起神像,处理好花灯,有的人在散灯时把灯挂到村外大树上,也有的人把灯烧了完事,整个开灯算作结束。

元宵节与“抢炮头”

元宵节为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趁着本村举办开灯活动,男人们猜拳献酒、唱和山歌,妇女们也来凑热闹,好一幅热闹画卷。

“抢炮头”(也称“接炮头”)的场面更加热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项活动遍及漠阳大地和渔家,大部分地区在元宵节举行。一般由本村(渔民有的由渔栏主出钱)公益金出钱放礼炮,礼炮个头像茶壶那么大,放三至五发,间隔一定时间发炮。这礼炮在空中爆了花,余下的一个草球团落下来,人们争先恐后去抢,抢到的人兴高彩烈将之捧回家,并郑重其事地保管好。据说,抢到炮头的这三五个人,在新一年会一帆风顺,好事连连。

“偷青”

以前漠阳部分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外出偷菜,俗称“偷青”。阳春春城城北小学退休校长梁方策说,在春城又称为“借青”。正月初十(有的十四、十五日)的深夜,农村各户青壮年,互相到别家菜地偷摘蔬菜。所摘的数量不多,但品种越多越好。偷回后插于鸡笼、猪舍、牛栏。据传“偷青”可使当年喂养的牲畜茁壮成长,不犯病疫。当晚偷青,本地风俗不属于偷窃行为,即使被主家发现了也不会骂。李代文说,阳江一些青年希望新的一年生男孩,就偷白菜花,想生女孩就偷黄菜花。漠阳民俗上认为,这个时候“偷青”,越被人骂得厉害,偷者在新的一年会更加大吉大利。偷菜一般不偷芥菜、萝卜,因“芥菜”与“戒财”谐音, “卜”是不吉利的象征。从前阳春民间有语云: “偷香荽、养大鸡;偷蒜头,养猪大过牛;偷包菜,易发财。”该习俗在上世纪60年代后逐渐消失。

“拜公年”

李代文说,阳东大八山区的珠环一带村民,以前有“拜公年”的习俗。也就是大年初一这天,家家户户制作了丰盛的菜肴和糕点,盛满大盘,用大竹篮挑到大王庙、土主庙,祭拜大王公和土主公。祭拜时,将所有鞭炮集中起来,一个接一个连起来燃放。当鞭炮响过,便开始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品尝别家菜肴。

挂吊钟花与“摆年”

64岁的梁方策说,以前春节,阳春有钱人喜欢在家里挂很漂亮的吊钟花,这种花春节期间开,充满了迎春节日气氛。阳春山区盛产吊钟花,山民在春节前将吊钟拿到春城花市一条街集中售卖,盛况空前,引得群众结队前来购买。

张英祥说,以前春节期间,阳春官员、绅士、大户人家在家里厅堂,用八仙桌“摆年”,从年初一摆到元宵节,桌上面摆着灯盏、煎糍、粉酥、叶贴、桔子、有芽莳菇(意为新的一年添男丁)、生菜、葱、蒜等甚为丰盛的年品。意为家族人丁兴旺,日子红火。

另外,阳春大部分乡镇大年初一包粽子,这一点与阳江、春城打粉酥有所不同。

3渔民过年很多讲究

记者在闸坡、东平、沙扒和春城走访一些文化人和老渔民了解到,渔民过年有部分礼节与陆上相同,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也特别热闹隆重。

在闸坡从事近40年文化站工作、今年78岁的林业青老人说,自己有很多亲戚在闸坡当渔民,熟悉渔民生活习俗。

在海上耕作的渔民们一般在腊月廿三日前就驾船回港,清理网具,然后将船用铁架架起1米高左右,用山草烧脱沾在船底下的海螺等附着物,再用刮刀将一些烧不掉的附着物刮去,用柚子叶水清洗渔船,待船晾干后再上一层外漆。

今年79岁的东平老渔民张慧说,以前渔船结伴从海上回来过年时,停泊在漠阳江石觉寺码头一带。那里停有很多渔船,一来是方便用淡水搞清洁卫生,二来方便在阳江城买渔需和年货。

今年84岁的东平老渔民蔡结璋和闸坡一些老渔民都说,新中国成立前,渔民渔船普遍很小,陆上没有房子。春节返港时,一些人住在海滩的四脚棚子里,这些棚子大部分是穷人的,富人建的是豪华九脚船型棚。一些人仍在船上过年。

蔡结璋说,团年前,渔民需制作一个大年糕,称为“拳龙糕”,又叫做“大焓”“大个模”,该糕圆形,大的有10斤重,小的也有5斤,材料是糯米粉与糖。制作拳龙糕很讲究,动手制作前,要用柚子叶水洗手,反复揉搓糯米粉,使之粘性更强,蒸炊时不得用筷子插试是否熟透。蒸炊一个质优的“拳龙糕”,预示新的一年出海生产渔产丰收。

除夕前备齐年货,这天宰鸡杀鹅煮熟,中午在船上张贴对联。船头贴“船头旺相”和“福”字,这些不能倒着贴。船头放缆处多贴“神采”,船头两边贴“龙头生金角,虎口露银牙”。主桅贴“顺风得利” “一帆风顺” ,船尾贴“八面来风”“鱼虾大汛”等。舵上竖红旗,贴春联、挂灯笼,全船装扮一新。在船头挂一红布,举行“旺船”仪式,谓之“木龙光彩”。

船上添置大蒜、生菜、金线咸鱼等压岁。除夕晚“团年”,早早煮饭,用三牲、刀鲤鱼或墨鱼以及糕点果品等,刀鲤鱼头要对着船尾摆放,然后奉香烛拜神敬祖先。

开年前,禁止家人外出他船,禁止上陆地,不允许探亲。年初二开年,渔家是虔诚隆重的,仪式与团年相同。开年后,亲戚之间探亲访友是事先说好的,一般被访方摇着小艇去接,访亲结束后再用小艇送回。不管是过船探亲或是亲友来访,都不得踩踏船头。这个习俗与记者小时候在漠阳江下游麻汕看到的淡水渔家习俗相同。

开年后,选定吉日行桩。所谓行桩,是放松缆绳,让船挪动一下位置再锚定,然后以干净海水浇几下船头,烧香拜神。

由于长年在海上江上捕鱼,难得家人团聚、亲友互访,借过年的机会相互间请吃饭喝酒唱咸水歌,是渔家春节最快乐的时光。

蔡结璋说,过完年出海捕鱼,渔民要将渔船绕着渔港走一圈,然后才出海。

春节习俗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人,从前春节期间一些不合理的陋习逐渐被打篮球、拔河、书画展出和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取代。尤其是市区为防止事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行禁放鞭炮,由政府在安全的地方燃放烟花欢庆春节来代替。

扫一扫了解更多内容

策划/黄仁兴 ■统筹/梁小可 ■撰文/刘再扬 ■图片/刘再扬 ■漫画/廖正刚 谢国瑞

新闻推荐

新兴县微丰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紫米产业作为新兴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至去年,紫稻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产量850多吨,产值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