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敏村携手凌丰集团共建不锈钢合作社,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产业振兴 “现代工业+”让富民兴村添新路

南方日报 2019-01-10 05:22

村集体收入每年30万元,合作社收入每年40万元,劳动社员5万元人均年收入,600万元加工产出,70位社员工作……近日,笔者在新兴县东成镇云敏村的“不锈钢合作社+美丽乡村”融合发展规划图上获悉,该融合发展模式在云敏村落地生根,通过村企共建,把老百姓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34567”,为富民兴村再添新路。

村企共建推进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产业经济的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东成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长期保障和长效机制来抓,健全完善外出乡贤、机关干部返乡帮扶机制,充分激发各方面力量深度参与,形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强大合力,把共同缔造贯穿于乡村振兴建设。云敏村的村企共建正是东成镇大胆探索的实践,更是新兴县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中,云敏村抓实抓好产业振兴这个重点,携手广东省凌丰集团发展不锈钢配件加工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云敏村充分激发各方面力量深度参与,形成加快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把共同缔造贯穿于乡村振兴建设。东成镇在与乡贤叶灿雄的交流中获悉,凌丰集团近年来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推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制造转变。然而,一些五金配件、初始产品等配套仍需外发加工,每年外发加工份额近1.5亿元。为此,结合云敏村实际,东成镇在云敏村以“不锈钢合作社+美丽乡村”融合模式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之路,致力于把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综合起来,构建“大扶贫”“大攻坚”格局。

“不锈钢合作社+美丽乡村”产业融合模式是东成镇用好改革的关键一招,是借助乡贤力量,村企共建在助力产业振兴的大胆尝试。采用“不锈钢合作社+美丽乡村产业融合模式”建立的不锈钢配件加工合作社,由凌丰集团为合作社提供长期稳定的货源和管理、技术支持,解决了最主要的经营难题,合作社的运作和效益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也即意味着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有效的保障,真正达到实现振兴乡村经济的社会效果。

规划先行实现“34567”

据介绍,“不锈钢合作社+美丽乡村”融合模式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筑牢产业兴旺基础为方向,实现“3、4、5、6、7”,即村集体收入每年30万元,合作社收入每年40万元,劳动社员5万元人均年收入,600万元加工产出,70位社员工作。该产业主要由凌丰集团提供产业支持和技能培训,由新兴县猎人谷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设立一个“不锈钢合作社+美丽乡村”产业融合模式技能培训管理部,由新兴县猎人谷铸造有限公司专业人员提供点对点的不锈钢配件加工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技能。村集体可作为发起人成立不锈钢配件加工合作社,村民以按户为单位自愿投资入股,实行独立经营。合作社负责设备采购安装、招工、日常生产生活管理、财务管理等事项。凌丰集团及属下企业不参与合作社的投资、管理及利润分配,但在运作过程中可提供咨询与建议帮助,确保“3、4、5、6、7”目标实现。

产业场地由云敏村提供土地,社员入股、政府资助兴建一间以徽式建筑为设计主题的800平方米钢结构厂房作为合作社加工车间,厂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厂房配置防治污染等环保设施,抛光加工线需配置的粉尘处理设施(含抽风系统)、岗位加工机器,同时还应配置水电部分设施。

同时,配合美丽乡村中建筑部分的岭南风格,在村中道路边或空地种植岭南佳果,并且利用村中的清水溪流,打造成为一条岭南特色的“小桥流水”景观,为美丽乡村增加一些“活”的元素。

产业兴旺探索产业融合新模式

据了解,该不锈钢合作社招收工人以本村留守妇女为主,通过加强技能人才培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适用型人才,为广大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凌丰集团提供的专业培训,让她(他)们获得新的工作技能,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参与计件加工,既不妨碍农作和照顾家庭,又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据初步统计,该合作社人均收入将达5000元/月。

助力巩固美丽乡村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美丽乡村前期建设固然重要,然而,美丽乡村后续维护、发展等更加不可缺少,这就要求乡村有“造血”功能的系统来支持。“不锈钢合作社+美丽乡村”产业融合模式的合作社以村集体和村民都有稳定收入为目标,村集体有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美丽乡村的维护发展就有了经济保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基础。

构建产业新支柱,推动乡村大振兴。“不锈钢合作社+美丽乡村”产业融合模式在东成镇云敏村落地生根,云敏村将集聚优势,在乡贤的助力下共同缔造,共同创建成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和和、美美的岭南乡村示范榜样。

梁桂婵潘茵

新闻推荐

走进天堂区村

美丽的区村游客体验传统磨豆腐村民悠闲享乐盆花点缀村庄环境开村古井图/文本报记者徐登科干净有序的村巷,古老与新式...

 
相关新闻